第九章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干预机制_一、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现状
第九章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干预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不少轰动性的恶性伤害事件,这些恶性伤害事件在震惊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沉思。有心理学家分析认为: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加之竞争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速,重大灾害频发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从而导致了种种社会恶性事件。因此,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干预机制,成为了现代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事实上,心理健康不仅对于个体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至关重要。当前,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准确了解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和谐,顺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国民表现出遵纪守法、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严谨自律等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有将近20%的个体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情绪躯体化
不良的情绪如紧张、压抑、焦虑、烦躁、沮丧等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或释放,转化为躯体上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昏、胸闷、恶心或胃部不适、呼吸困难等。
(二)人际关系紧张
与人交往时有不自在和自卑感,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沟通,甚至与人“老死不相往来”;与人交往时过于谨慎,甚至表现得唯唯诺诺,怕得罪人;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常怀疑别人的所作所为有不良动机,甚至将他人看成自己利益的“假想敌”,事事处处设防,把自己孤立为“孤家寡人”。
(三)经常处于抑郁当中
经常心情低落,无精打采,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难以振作精神,严重者甚至会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多疑,患得患失,对外界的评价十分**;心理十分脆弱,一旦遭遇挫折便会产生挫折心理,并对自己失去信心。
(四)焦虑不安
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过度焦虑会造成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以至对一切失去信心。
(五)冲动易怒
生活中容易冲动,暴躁易怒,遇事容易迁怒他人,甚至在公共场合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有十分强烈的报复心。
(六)自我封闭
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沉默寡言,不愿和人接近,往往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