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国:大国发展的理念与布局
字体: 16 + -

第四章 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_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张卓元

作者简介

张卓元,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指导教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价格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核心观点

◆《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要依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励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系统地规划了我国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指导我国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同以往有关改革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表明中国改革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本文主要谈谈《决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以及提出的改革举措的一些亮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根据《决定》精神,我国今后仍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都要求我们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不断破除各种体制障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各种社会活力,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更好地持续下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依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全世界人均gdp为10040美元,中国为5445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9),直到2012年末,农村还有9899万人口尚未脱贫(按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300元计算),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现代化的任务还很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不应有任何的动摇。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长期粗放扩张型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面临经济转型,即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到追求质量讲求效率转变的

迫切任务,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核心是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要依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励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这里包括,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即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各要素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降低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生态损害成本,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竞相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还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引作用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要求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不断趋于完善,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方兴未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直接带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领域改革的深化,并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教育改革与之相适应,要求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另一方面,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也在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这里最突出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换,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抓住政府改革这个关节点——简政放权。政府改革和职能转换,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经济活动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完善社会治理,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不是不重视其他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今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展开,这里主要谈两点:

第一,把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今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着力点。《决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重视,并作出重要新论断:“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其他资本平等竞争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着力点。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的政策,由于国有企业大量上市,大大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银行业来说,截至2012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达到45%,而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

占比则超过半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中民间资本超过90%。到2012年,我国已有2494个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达23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3%,股票有效账户数14046万户,中国上市公司相当大部分是由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它们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有,根据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材料,从1999年到2011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全国税收的贡献率是逐年提高的,1999年占11.68%, 2005年占36.57%,2011年占48.52%。这充分反映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况。在未来,国有资本新投资项目应当鼓励非国有资本参股,进一步开放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总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决定》首次提出要探索在市场准入方面实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今后,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与此同时,着力深化市场化价格改革,《决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同时明确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决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总的来看,《决定》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所提出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长远的指导性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区间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历史奋斗目标下,深入学习、理解《决定》所提出的各项内容,需要我们把握时代与现实的诉求,集中精力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事业进行下去,要在尊重规律和人民各项诉求的客观要求中,不断完善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建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雄厚的物质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