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字体: 16 + -

第六章 站稳人民立场,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_二、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二、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必然得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人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一定的物质手段,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整理和加工或由此产生灵感并形成精神财富;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会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种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社会矛盾的解决,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

总书记也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是无限的。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些精辟的论述,都深刻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的价值目标。任何群体和个体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中,总是遵循一定的价值观,特别是有个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就群体而言,总要解决为什么人和怎样为人的立场问题;对个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人生观问题。价值目标作为群体或个体的总意向或最高目的,它联系着主体的一切行为活动,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社会实践中,体现着主体的理想追求。价值目标的选择是以主体对利益的理解为前提的。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等人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时,就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后来,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反复阐述和强调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一道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权威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的价值目标。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是从文艺这个领域指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天义务劳动》中强调:“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为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在这里,列宁把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具

体到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上,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观。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大体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从提出到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都充分诠释了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立党之根本。

第三,“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社会过程的进行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最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我们党的精神线、生命线和工作路线贯穿始终。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也奠定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开拓进取的深厚群众基础。然而不是所有同志都能始终牢记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注重于贯彻执行上级已经制定的政策和自身既定的决策,不注重听取群众意见、问计于民,结果有的政策脱离实际,有的决策与群众需求不相符,有的地方对发展只强调“总量赶超”、只算经济成本、不算社会成本,使群众利益受损,导致局部地方党群关系疏远、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过去我们党提出群众路线,是为了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今天重提群众路线,是为了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们继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主题、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矛盾。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期我们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首先必须做到充分相信群众和密切联系群众。我们越是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期、社会转型的深水区,越是需要唤起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越需要坚持群众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能任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蔓延。我们要进一步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根本目标;紧紧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改革深入推进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当前,要把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变为生动实践,就必须明确并着力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