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字体: 16 +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贡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的基本经济理论方面、全社会三大文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和突破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

(一)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江泽民同志展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的探索,形成了系列经济理论,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理论的重大突破。秉承邓小平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创新精神,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江泽民同志作出了明确的理论回答。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论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还深刻阐述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江泽民同志认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江泽民同志不但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且还进一步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作了新的论述,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论述,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次全新的思想解放,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二)三大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党的“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里,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进程中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被称为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能体现出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政治文明程度是一个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落实群众应该拥有的“四权”,并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保持党的战斗力以及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政治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全新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江泽民同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创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和发展,成功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推进到三大文明建设阶级,全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推进了我国三大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理论,有明确的分析和表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理论。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

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重要论断,最核心的还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三个有利于”的关键。同时,邓小平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深化了我们对发展生产力的理解。邓小平同志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理论和科学技术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生产力和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第一个代表,显示了在江泽民同志的视野中高度重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对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论断,与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和“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既一脉相承又做出了重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发展生产力要求新,标准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也必然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去考察。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必须不断对落后的生产力进行改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依靠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对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江泽民同志有诸多的思考和新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联系起来,先进生产力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中共十六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并再次号召全党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当今世界的竞争的焦点则是科技与人才,谁能把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与人才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占据优势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敏锐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这一时代特点,强调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并认为这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文化建设的进一步丰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很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邓小平强调,要重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江泽民同志继续坚持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层面。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更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满足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的需要,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精神需要,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五)人的全

面发展理论的新高度

人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目的和归宿。整个人类社会活动中,人始终处于社会历史活动的中心位置。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当中,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这就是人是个人与社会、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需要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分析,还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时代命题。

江泽民同志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丰富和完善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这一全新论断,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思考的新成果。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江泽民同志这个新论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深入研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新的论断,恢复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正确认识,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江泽民同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江泽民同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新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六)党建理论的创新性突破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同志党的建设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事关我国前途命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社会主义问题,第二个是党的建设问题。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精辟的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世纪之交,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江泽民同志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问题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性阐释。世纪之交,党的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一度比较突出。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既然如此,怎样进一步认识党的建设问题,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江泽民同志通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比较好地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之后,就开始把工作的重心转向思考和解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些思考和探索的理论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性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建设好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努力解决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先锋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性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时代新要求,符合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提高了全党对党的性质的认识水平。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新水平,拓宽了我们新时期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视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