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
字体: 16 + -

信息处理篇_第十三章 综合类信息的编辑处理

第十三章 综合类信息的编辑处理

综合类信息是舆情信息报送工作中一种常见而且重要的报文类型。由于其材料全面、内容丰富、参考价值较大,因而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综合类信息的编辑处理也因此成为舆情分析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勤加练习和提高。

第一节 综合类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第一途径、发表意见观点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在多因素共同推动作用下发生、发展,其复杂性、多元性的特点日益明显和加深。要完整呈现网络舆情事件的全貌,仅仅依靠单篇信息已无法满足和实现,而要借助综合类信息这一报文类型。

一、综合类信息的概念

何为综合类信息?综合类信息一般是指围绕某一事件或者主题,通过广泛搜集互联网上的有关报道和评论,进而加以归纳和分析,并提炼出相应观点及建议的报文类型。在某些情况下,综合类信息还会包括舆情分析师自身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研判,提出舆情分析师本身的态度观点。撰写综合类信息的目的在于让信息用户能够对某一事件、现象或情况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提供相应的意见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综合类信息的特点

综合类信息并不是一篇篇单篇信息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单篇信息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与提升。综合类信息呈现出针对性、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

一是针对性。综合类信息并不是漫无目的、泛泛而谈,而是紧扣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的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相关事件、现象或情况,着眼于解决特定时期内这些领域所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综合类信息要急政府和百姓之所急,想政府和百姓之所想。当前,各级政府部门主要关心重大政策出台后的舆情反应,经济社会运行状况,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热点、难点,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此外,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相关部门关心的重点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密切跟踪了解相关部门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化、部门关注点的变化,不断调整综合类信息的侧重点。

二是综合性。综合类信息的一大特点就体现在“综合”二字上,这既包括资料和材料的搜集,也包括不同观点的归纳总结。综合类信息要全面搜集网上相关舆情信息和材料,尽量广泛、客观地汇总网上有关某一问题的报道和评论。要全面总结各种观点,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以偏概全。通过综合类信息,要能够使相关部门全面掌握相关事件或问题的网络舆情状况,从而实现科学决策。综合材料既要收集媒体的评论,也要收集网民的意见;既要关注境内媒体,也要关注境外媒体;既要关注网民的情绪,反映网民的呼声与建议,也要关注煽动性观点;既不能完全否定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也要客观分析政策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建议。

三是全面性。综合类信息要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综合。要全面展现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各舆情要素的内在关联及态度倾向,分析事件各种可能走向。要了解掌握事物各方面相关情况,而不是只盯着某一点、某一面。要善于联系和拓展,综合统筹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注意把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不仅要注意正面的反映,还要注意负面的反映,让相关部门和领导听到不同的声音。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喜忧兼报。要通过综合类信息,把通常渠道难以直接听到的意见,以及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情况广泛收集,并如实反映。

四是系统性。与单篇信息相比较,综合类信息材料丰富,要求文章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综合类信息在文章结构上应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通过对资料和素材的提炼和加工,对各种观点和评论的谋篇布局,做到逻辑结构完整、内容前后照应、文字风格一致。综合类信息要做到结构层次清晰紧密,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从问题描述、分析原因或影响,到提出对策建议,来进行材料的组织。要理顺综合材料中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观点排列可以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从主流到非主流、从重要到次要等逻辑,形成脉络清晰、科学合理的观点体系。

第二节 综合类信息选题报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选题是指对综合类信息主题的确定,解决的是综合类信息要反映什么,为相关部门提供什么信息的问题。选题可以说是影响一篇综合类信息成败的关键因素。好的选题可以有力推动某一事件的解决、某一政策的改革完善,进而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不好的选题则会事倍功半,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综合类信息的选题。

一、综合类信息选题的基本原则

作为网络舆情工作重头戏的综合类信息,其选题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一是重要性。综合类信息关注的内容应该是对整个社会或者相关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一般的、简单的信息不足以成为综合类信息的选题目标。概括起来看,综合类信息应该关注的是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具体来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包括政府部门出台的重要政策或法规、相关部门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等。相关部门出台的重要政策或法规方面,如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新《环保法》、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部门和领导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京津冀一体化问题、“三农”问题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如上海踩踏事件、陕西神木“房姐”、北京地铁涨价等。

二是关注度。关注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要性,也就成为综合类信息选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关注度高,就意味着需要引起相关部门注意,需要及时介入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炒作的网络舆情事件,如果任由其炒作、发酵,可能会形成较大的影响,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都成为当时互联网上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媒体、专家、网民都予以高度关注,不断反映相关问题,发表相关观点,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在这种时候,便可以发挥综合类信息的汇聚作用,总结形成综合类信息。我们可以关注网络舆情传播情况和发展态势,及时发现和总结网上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各方反应,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舆情发展状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三是预见性。综合类信息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应该能够为相关部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供指导与推动。对于互联网上各类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应在掌握其传播态势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对其未来发展态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其中可能扩张发展、引起重大影响的事件或问题,应考虑撰写综合类信息,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采取防范措施。对于出现的新事物,要提早研究,帮助相关部门提早部署、妥善引导。要通过对相关部门新的方针政策、新的提法的追踪分析,来掌握相关部门下一步工作重心。要针对相关部门工作重点,有意识地搜集媒体报道和专家机构评论,总结归纳百姓呼声建议,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材料。

二、综合类信息选题报送的要求

在具体开展综合类信息选题与报送工作时,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遵循上面提到的三原则外,还要充分了解这一类型报文的特点和规律,尽力做到下面的要求:

一是要精准瞄准相关部门需求,做到不干扰、不缺失。综合类信息因其材料详实、内容丰富,而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综合类信息的选题。一方面,综合类信息费时费力,从选定题目、搜集材料,到确定思路、归纳观点、文字组织,都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因此,如果选题选得不恰当,则可能是做无用功,造成时间、精力等的极大浪费。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类信息如果选题不恰当,则可能错误转移相关部门的视线和注意力,误导相关部门的决策,由此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出现上面的情况而因噎废食、缩手缩脚,该反映的情况不反映,造成舆情工作的缺位。

二是要不断钻研和提高综合类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综合类信息相比单篇信息而言,往往篇幅较长、头绪较多,较难以驾驭。正因如此,综合类信息就好比是一把标尺,其质量的高低充分体现了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水平和能力。一篇长度适中、逻辑严谨、观点鲜明、语言精练的综合类信息,能够让相关部门清晰了解事件全貌,准确掌握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一篇结构混乱、观点不清、文字冗余的综合类信息,则会给相关部门带来困惑,反而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因此,舆情分析师在开展综合类信息报送工作时,要深入钻研此类信息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自己的整编能力和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综合类信息全面反映情况、合理提出建议的作用。

三是要在开展综合类信息工作时不断创新,做到不断求新、力求出彩。综合类信息一般有着较为固定的格式体例,通常包括事件传播情况、各方观点及反应、相关意见建议等部分和内容。格式体例较为固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它可以为快速成文提供便利,也可以让相关部门较为迅速明了地掌握整个材料。但另一方面,格式体例的长期固定,也会给信息用户带来疲惫感,会降低信息用户的阅读兴趣,综合类信息的价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无法充分展现其作用。因此,舆情分析师不能只满足于做普通的、常见的综合类信息,而是要不断创新报文形式、格式体例,积极运用灵活丰富的语言文字风格。要在综合类信息的可读性上下工夫,做出一篇篇“色香味俱全”的综合类信息。

第三节 综合类信息的编辑上报技巧

综合类信息的编辑上报就是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和素材等进行组织、编辑,最终形成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内容充实的文章。具体而言,综合类信息的编辑上报包括拟定框架和思路、提炼观点、充分论述这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分别具有相应的要求和技巧。

一、拟定框架和思路

框架和思路好比是一篇文章的躯干和骨架,要做到完整齐备,通顺自然,符合实际,不能缺枝少叶、奇形怪状。撰写综合类信息,首先要确定文章的大体结构和布局,包括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介绍或论述哪些问题,等等。只有拟定好框架和思路,才能提纲挈领,统领所掌握的观点和材料。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不

同的选题,以及所掌握材料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综合类信息的框架。

对于综合类信息,其最基本的结构一般由媒体报道情况、媒体和专家观点评论、网民观点评论这三部分组成。针对不同类型的选题,可以做适当的变通,突出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的决策部署,需要全面掌握舆论反应,了解媒体、专家、网民的态度反应,即支持与否、褒贬情况。材料需要搜集政策在具体执行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方对此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对于经济、金融等较为专业的领域,则主要侧重于专业机构及业内专家观点的收集、总结与归纳,所选取专家机构也要注重其全面性和权威性。这种情况下,网民的观点及反应则只是作为补充。对于和普通民众关系密切、引起较大关注的事件或现象,便要注重搜集网民的情绪反应、态度观点,掌握民众思想及心理状况。要注意发现不良苗头,防止事件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对于综合类信息谋篇布局的思路,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从问题或现象描述、探究背后原因及影响,到提出意见建议这三个部分进行材料组织。这是一个线性的逻辑思路,也是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的一种结构和思路。比如对于一段时期内密集发生的中小企业老板跑路问题,可以先总结说明跑路问题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产生跑路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题,做适当的变通或者拓展。可以先说明情况,然后分析特点规律,再研判发展趋势。这种思路一般适用于材料的主体是新出现的事物、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情况等等。比如对于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先对可穿戴式设备进行说明介绍,然后对可穿戴式设备及该产业的特点、规律进行探索总结,最后则对可穿戴式设备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思路则是从整体到局部。这是一种先线性、后平面的逻辑思路。这种逻辑结构多适用于分析研究某一事物时采用,目的是对其进行透彻、全面的分析,做到不留死角。在具体阐述时,先对事物进行总体说明,然后对事物的不同部分或者不同角度进行分项说明。比如对于房地产市场,可以先总结房地产市场的总体情况,然后可以从土地市场、信贷市场、二手房市场、租赁市场等不同方面来进行阐述和分析。除此之外,综合类信息还可以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主要到次要等的逻辑思路,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多加揣摩、合理应用。

二、提炼观点

在确定好综合类信息的框架和思路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总结归纳每一部分的观点。观点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肌肉,要力求做到饱满、充实、有力。我们需要对所掌握的评论素材进行梳理,对其观点、立场、角度进行归纳概括,提出的观点要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

要想做到全面、准确提炼观点,基础的是要全面搜集材料,确保所搜集材料的完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掌握充足的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助。要尽量做到不遗漏、不欠缺,只有基础稳固,才能建立高楼大厦。要全面搜集各方观点,然后进行准确理解,或分类汇总,或对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评论进行分类,找出有共性、相类似的观点,然后深度浓缩提炼成恰当的观点。在提炼观点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全面、客观反映网上的各种不同观点,对各种观点的选取和概括不能片面、偏颇,不能仅凭主观感觉或喜好。各个观点之间既不能重复,又要相互补充,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反映各方对某个问题的评论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和选择有价值的观点。通常情况下,立意新颖、剖析深入、具有可操作性的评论和建议对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应予以重点关注。而老生常谈、浅尝辄止、简单发泄不满的评论,则没有太大的价值。在通常情况下,应该多关注和搜集权威机构、知名专家所发表的观点。这一类观点,一般会更有建树和价值,也更为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

观点总结提炼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把各方观点有条理、合逻辑地进行排列。对于观点的前后排列顺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宏观到微观。先是整体评价,然后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论述;二是从重要到次要。先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评论,然后对次要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三是从主流到非主流,如组织网民观点的时候应把多数网民的观点放在前面,部分网民的观点放在其后,少数网民的观点放至最后。对于机构和专家的观点,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处理。

三、充分论述

在提炼、理顺观点之后,就需要列举相关评论内容,对观点进行说明、论述。只有充分、合理的具体论述,才能支撑所提出的观点,才能为人所信服。

首先,要保证观点与评论内容前后一致。观点的论述,要做到具体评论内容能够说明前面的观点,观点能够统领后面的具体评论内容。其次,要提炼具体评论的精华。从网上搜集得来的第一手素材篇幅往往比较长,不能直接放入综合类信息当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概括和归纳,提炼出评论的精华部分,作为论证观点的论据。需要说明的是,一些能够直观、形象反映问题的数据和事例可适当保留,提升材料的饱满度和说服力。再次,要多角度、全方位论证观点。应广泛搜集针对某个问题的各方评论,包括媒体、专家、机构、网民的相关评论,以实现对各个观点的有力支撑和充分论述。每个观点后面应有来源多元化的评论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论证前面的观点,以增强观点的信服力。最后,要优先选取权威评论。通常情况下,主流媒体、权威专家、知名机构的分析更有深度、建议更有新意,相对也更有参考价值,因此,在网上存在诸多有关某个问题的评论时,应优先选择主流媒体、权威专家、知名机构的分析和评论。而哪些媒体、专家、机构的知名度更高、权威性更强,则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

在综合类信息编辑时,要忙而不乱,注重编辑细节。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练习,总结经验,避免断章取义,减少失误的发生。论述中的小标题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充分反映该条评论的主旨。要在保持文章原意的基础上,对一些描述性、扩展性的部分,适当简化,避免累赘和重复。针对一个综合选题,不同的媒体或不同的专家会有类似的评论,说明论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类似的观点罗列,而要多角度、全方位论证观点。材料论述要注意有实质内容,少讲虚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在整合网民评论时,要细细思量,提炼精华。如果说媒体评论重在归纳,那么网民评论则更多的是一个整理的过程。网民留言的特点是既多且杂,随意性大,表达的意思也比较散乱。因此,在撰写网民评论部分时,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一是要带着想法去看。在客观反映网民意见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地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提前进行合理推断。尤其是关注度高的题材,网民留言的条数可能成千上万,下笔之前更要心中有数。先判断一下网民大概会说些什么,大部分会反对还是赞成,然后再根据实际留言调整具体观点。二是要关注不同的声音。总结网民观点时,在留意多数人意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少数网民的想法。要善于在褒扬叫好中,发现质疑的声音;或在叫骂反对中,找到理智思考的声音。尤其应当关注一些带有思考性、建议性、呼吁性的网民评论,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反映网民意见,增加材料的可参考性。三是要去粗取精,选取典型。在选取有代表性的网民评论时,应多看、细选,避免选择“支持”、“反对”之类的虽然立场鲜明、但内容比较苍白的原文。对于“你懂的!”、“广大p民表示支持!”等字面意思与实际含义并不一致的评论也要慎重选取,避免产生误解。四是统计数据尽量真实准确。网民留言和评论数量是反映某一话题受关注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对网民评论数量的统计要尽量做到合理客观和准确。特别是门户网站经常出现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栏目下反复出现的情况,因此统计网民评论数量时,应注意尽量全面,避免出现遗漏。而微博的网民博文条数、转发数以及评论数,需要在搜索的基础上加以确认和修正。为了得到较为客观真实的数据,首先要注重关键词的选择;其次是界定搜索的时间范围;最后,在以“热门帖”为基础的前提下,应尽量多看几页,修正数据。

面对综合类信息的诸多特点和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开始阶段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留心和锻炼。

一是要厚积薄发—注意日常跟踪积累。综合类信息通常并非就事论事,其所反映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复杂性,或者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事件中反映出某种规律性的或者苗头性问题。这就决定着综合类信息的写作并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跟踪、研究、积累的过程。素材的搜集和选择是综合研究材料撰写的基础性工作和前提性环节,是影响一篇综合材料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养成多关注新闻时事和相关的习惯,对于有用的资料要及时归档保存。特别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更要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关注,注意研究相关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各方主要观点等。只有积累并掌握相关问题中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内容,才能对该领域综合类信息应该反映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素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撰写综合类信息,才能轻车熟路,不至于感觉到无从下手。

二是要划地取材—确定网站浏览范围。面对某一具体选题撰写综合类信息时,需要从互联网上搜寻大量的数据和资料。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如果仅是漫无目的地寻找资料,很多时候无异于大海捞针,费时费力且不见成效。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做选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相关要求,有意识地确定浏览网站的大致范围。对于一些重点在于反映舆情的综合类信息,可以主要浏览一些大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论坛。特别是一些重大热点事件,境内主流门户网站多会就此制作专题,以跟踪最新事件动态、汇聚各方声音。微博上往往也会形成热门话题。撰写此类综合类信息时,便可重点关注此类专题和微博热门话题。经济综合类信息的撰写,可重点关注专业财经网站,尤其是主流财经媒体。如境内《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网、财新网、每日经济新闻、和讯网,以及英国路透中文网、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对于一些涉及对外关系或者国内外比较关注的重大政策出台的综合类信息,除了关注境内重要网站外,还不应错过境外主流媒体、港台主要媒体的网站,要全面搜集有关的报道和评论。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互联网媒体有全面的把握,特别是对重要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专业网站、新兴网络媒体的内容信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网站按照地域、领域、重要性等指标做一个梳理“存档”,以备常用。

三是要器利事善—用好技术手段和工具。获取信息有多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只要充分发挥各自效能,善于利用、巧妙使用,便可使工作事半功倍。首先要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特点。网络舆情工作平时使用较多的搜索工具包括百度、雅虎、搜狗、有道等专业搜索引擎,微博、论坛等网站自带的搜索功能,以及一些专业的舆情系统。这些工具在搜索精确度、内容全面性、时效性等方面各有千秋,可以根据不同综合类信息的内容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段和工具。其次要灵活配置关键词。根据综合类信息的内容需求,提炼出一组与内容主题关联且简练的关键词,并变换不同的关键词组合,以全面搜索资料,避免“漏网之鱼”。再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工具的高级功能。多数搜索工具均有搜索、分析的高级功能,用以限定信息发布时间、关键词位置、信息来源、搜索结果排序方式等,可以帮助我们精确搜索到所需要的内容。

四是要以学促做—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撰写综合类信息往往会涉及一些领域的专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对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例如,重要经济数据、重要经济政策出台,不同领域的重要会议和政策等,都是综合类信息的重要选题。为做好这些综合信息,需要加强对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学习。最起码应该了解相关常识和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知识和专业语言。加强专业领域的学习,一是可以提高对网上素材的鉴别能力,帮助我们去伪存真,去劣存精。专业知识能够使我们对鱼龙混杂的各种报道和观点的真伪及利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和取舍;二是可以避免综合类信息中出现硬伤,如一些常识性错误、专业用语错误等。只有如此,撰写出的综合类信息才能体现出严谨性、专业性和高质量,也更具有阅读和参考价值。

参考范文:

近期多地发生旅游纠纷与事故引起网上关注

当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云南、甘肃、温州、广西等地接连发生旅游事故纠纷及事故,引发舆论关注。各方反思旅游纠纷及事故频发原因,呼吁多措并举保障游客安全与权益。现将相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期多地发生旅游纠纷与事故

(一)云南旅游大巴坠崖致8死19伤。“新华网”7月15日消息, 7月14日,一辆旅游大巴车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景路(勐养至景洪)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大巴车发生侧翻并坠入公路左侧约40米深的山谷,造成8人死亡、19人受伤。发生事故时,车上共有司乘人员27名。

(二)广西来宾市漂流景区遇山洪,8游客死亡。“新华社”7月15日消息,7月14日15时35分,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天堂湖景区天堂谷漂流河因上游水坝塌方引发山洪,导致下游正在漂流的8名游客死亡、5人受伤,还有1人失踪。

(三)甘肃酒泉旅游车与水泥罐车相撞致1死21伤。《兰州晚报》7月26日报道,7月24日16时50分许,江苏徐州沛县一辆满载35名游客的旅游大巴客车行驶至瓜州至敦煌公路9公里处,与嘉峪关籍的一辆水泥罐车迎面相撞。两车严重受损,旅游客车内的22名游客受伤。

(四)香港一男子在旅游巴士上持刀砍伤11人。“新华网”8月1日消息,香港一名男子7月31日早上在新界元朗公路上行驶的一辆旅游巴士上砍伤车内乘客,致11人受伤。

(五)温州旅游大巴高速主线倒车致半挂车追尾1死多伤。“中国新闻网”8月2日消息,8月2日上午9时55分,金丽温高速丽水段往金华方向,浙江温州一旅游大巴主线倒车,致半挂车追尾侧翻。据初步了解,事故中半挂车上有1人死亡1人受伤,客车上有多人受伤,已经送往医院救治。

(六)云南丽江景区工作人员群殴女游客。“中新网”8月7日消息,8月5日,网上流传一段《丽江景区工作人员群殴女游客》的视频。视频爆料者发微博称,“曝丽江景区工作人员群殴女游客,黑衣男飞脚踹,白帽妇抡凳砸,黄衣女马鞭抽,红衣妇拳脚相加,最后是集体群殴。这是8月2日发生在丽江东巴大峡谷景区一幕,游客因骑马付费问题产生矛盾被殴打”。

(七)张家界紫霞观欺诈游客。“华声在线”8月8日消息,8月5日,华声在线《消费投诉》栏目接到安徽合肥童先生的投诉,称其7月31日在张家界旅游期间,被紫霞观“忽悠”消费了1700元。近年来,紫霞观以“家人有灾”欺诈游客的行为频频被媒体曝光。但记者发现,紫霞观虽时常被旅游局等监管机构“拍板”,乱象却始终难以遏制。

二、媒体相关评论

(一)认为旅游者安全意识淡薄及安全能力欠缺是导致旅游事故的重要原因。《法制日报》6月8日报道,国家旅游局法规处干部郭志平在新近出版的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3)》中提出,从实践来看,一方面,不少旅游者安全意识淡薄,抱着侥幸心理,麻痹大意,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旅游活动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知。不阅读安全须知和注意事项,也不主动询问和获取相关知识,甚至不遵守有关安全规定和不服从指挥;另一方面,安全能力欠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不知道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都是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目前的旅游安全立法或多或少开始规定旅游者的安全义务,但由于多数规定比较笼统,导致难以操作和执行。

(二)认为多头监管等原因致旅游执法难。《法制日报》6月8日报道,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国家旅游局“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专家组组长郑向敏表示,“全国各地旅游部门在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时,存在着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一致、部门之间组织协调难度大、执法队伍不稳定、旅游执法的认识不清等旅游执法中的查难、管难、办难问题”。旅游执法中的“查难、管难、办难”具体体现为旅游执法取证困难,处理难度大;旅游执法与相关部门存在交叉,执法主体权威性不够,组织协调难度大;旅游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旅游者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执法的落实难度大。旅游执法的“三难”是影响2013年旅游安全的消极因素,也是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南方日报》7月10日报道,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对这些扰乱旅游市场的“黑导”、“黑社”进行执法的主体仍然是模糊的,而要求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更是如同一阵运动,只是阶段性地搞一次运动,而非常态化。刘思敏直言,旅行社如果用了“黑导游”,旅游局才有权限去管,那些不是旅行社聘用的,却冒充导游到处招摇撞骗的,旅游局则往往管不了。也就是说,那些没有纳入旅游管理部门审批资格的市场主体,旅游部门对其并没有管辖权。这一部门的执法权可能属于工商或公安部门,然而对于这些部门而言,这些所谓扰乱秩序的“黑导游”、“黑旅行社”,可能并非首当其冲,并非打击的重点,这就是联合执法常态化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旅游立法质量不高,执法状况堪忧,未来这些扰乱市场秩序的‘黑导’、‘黑社’很难消亡。”

(三)认为旅游事故频发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有关,建议建立旅游安全治理长效机制。《京华时报》7月16日评论称,现在,探险式旅游正以各种形态兴起,有河谷漂流的,有野外探险的,亦有“荒野求生”的,不一而足。这是民众的需求,因噎废食并不可取。但是,这绝不等于可以放任不管,任其野蛮生长出了问题再说。只有对这种探险式旅游设置严格的门槛,科学设定经营资格,同时进行严格的监管,才能把那些无能力提供安全保障、一门心思只想赚钱的企业排除在外。如果等到事故此起彼伏时再行规范整顿,恐怕就有些晚了。“第一旅游网”7月19日称,面对严峻的旅游安全形势,各级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都应高度重视旅游安全,特别是要依托旅游法建立系统化、长效化的旅游安全治理机制。地方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从事前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事中的处置救援和事后的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强对旅游安全和应急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履行旅游安全的监管职责,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抓好安全工作。“人民政协网”8月9日称,从各地漂流安全事故发生的缘由来看,其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管不力秩序混乱,二是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三是防灾预警巡视不力,四是私漂现象屡禁不止。旅游安全是保障旅游景点形象,维护旅游业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旅游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尽快完善和落实旅游漂流项目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景区风险防范和巡查制度。

(四)呼吁出台旅游法细则保障游客安全。《法制日报》6月8日报道,《法制日报》在线调查显示,54%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责任主要在于我国目前缺乏系统性的、有效的旅游安全预警体系,33.84%的人将责任归结于“管理者工作疏忽,不能主动发现安全隐患”。72.64%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安全事故理赔混乱。54.21%被调查者呼吁推动旅游法相关细则出台。尽快出台专门保障旅游者安全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推动建立旅游安全综合管理和救助制度,制定旅游安全风险提示、高风险旅游、旅游保险管理等旅游安全保障制度。

三、网民相关评论

消息引起网民关注,截至8月9日13时,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等共有2.6万余网民参与评论,实际评论4000余条。“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相关消息转发6000余次,评论近3000条。

多数网民希望政府切实履行旅游安全监管职责,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旅客安全及权益。网民称:“建议出台具体细则,推动旅游安全相关标准、制度和预案的配套建设。加大企业违法违规成本。”“这样的事故一再发生,为什么要在事故发生之后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呼吁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防范,建立系统性的、有效的旅游安全预警体系,杜绝安全事故隐患。”“相关部门应做好事前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事中处置救援。规避旅游安全风险。督促旅游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隐患,避免恶性竞争。”

部分网民认为应加强旅游安全知识教育和普及。网民称:“旅游者应加强安全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应主动积极地了解旅游安全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外出旅行,交通安全事故是最容易发生的环节,要进一步提高行车文明素养,提高民众安全意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