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字体: 16 + -

矢志不渝 只为打通希望之路

矢志不渝 只为打通希望之路

塌轳村地处金沙江东岸缓坡沟谷地带,平均海拔1600米,地势险峻,自然条件差,辖3个村民小组,135户,537人,属纯彝族聚居村。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塌轳村是金雨乡唯一不通公路的村,村民运送物资世世代代全靠人背马驮,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

“塌轳要发展,修路是关键。祖祖辈辈受穷,穷就穷在不通路。” 31岁的杨自祥时任塌轳村村委会主任,对修路早有思考。1995年,乡政府向上级争取到了5万元资金为塌轳村修路,但在崇山峻岭中修通公路至少还要20万元,需要村民人均集资300元。这笔钱对当时的村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群众连面值10元的人民币都很少见,对集资修路完全不理解,更不会主动出资。公路修了两个月,上级拨付的资金告罄,工程进展迟缓,群众对村“两委”的非议激增,原支部书记顶不住压力辞了职,修路随即被撂在一边。杨自祥义无反顾地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万事开头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为动员群众筹集资金,他带头从多年栽种烤烟、经营粮食加工所得的积蓄中拿出1000元钱,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磨破了嘴皮子。在村民大会上郑重向村民承诺,保证管好修路的每一分钱,保证修通公路。村民终于被他的诚心打动, 1元、2元、5元……大家纷纷筹资并投工投劳。为解决部分修路资金缺口,杨自祥跑了黎洪信用社40多趟,硬是凭着一腔锲而不舍的热忱感动了信用社主任,终于贷出4万多元,慢慢地凑齐了修路资金,被耽搁数月之久的路又重新开工了。

在没有大型机械、炸药稀缺的情况下,为保证修路顺利进行,杨自祥几乎天天吃住在工地上。住简易帐篷,协调土地、化解矛盾纠纷,带领乡亲们夜以继日地在崇山峻岭之间,凭借原始人力、畜力开凿道路。在一次抢修公路的时候,一块承重的垫路基石被暴雨冲进3米深的沟底,杨自祥冒着生命危险跳往沟中,从急流中抱起石头。鞋子陷进了稀泥,他就光着脚继续前行,艰难地向路基攀爬,终于垫好了基石。妻子担心他的安全,从家里急匆匆赶来找他,当看到瘦弱的杨自祥站在路边,浑身湿透,满身稀泥,手指、脚趾也被碎石砸出了血,妻子心疼地吼道:“你疯啦,不要命啦!”“这条路,就是我的命啊!”杨自祥坚定地说。

经过3年人背马驮的艰苦筑路,一条长8.4公里的山路终于修到乡政府驻地。“塌轳村终于通公路了!”村民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也更加信任杨自祥。看着蜿蜒的山路通向山的另一边,杨自祥带着自信的笑容对群众说:“塌轳人的幸福日子不远了,这条路就是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