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
字体: 16 + -

第二章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_三、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法治中国是从全球法治国家视野对中国的审视。法治国家,是德国人首先提出的概念,其要义是依法而治,其基本要求是理性化的法律与政治、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关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普遍的法律规则,专门的法律职业,良法治理,执法公正,限制公权,保障人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是法治国家,如法治德国、法治英国、法治美国,法治国家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作为全球化的一员和现代文明国家,中国理应是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走向新世纪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13年1月,习近平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同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论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新部署。

知识链接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法律至上。即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律的效力或与法律相冲突。

立法民主。包括立法的目的民主,立法的内容民主,立法的程序民主。

法制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而无一遗漏。

司法公正。这种公正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正,符合民众要求的公正。

制约权力。法律正是人民监督权力赋予、获得的最重要的工具。权力一旦摆脱法律的羁绊,就会演变为非法。

保障权利。如何对待权利,是不同类别法律的重要区别。在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权利总是被法律所强调和保护。

法治中国具有特定的内涵。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在范围上,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在举措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领导干部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发展水平,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其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拓者、引领者。坚持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都离不开领导干部,都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第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建立完善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的内在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布局。科学立法是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执法是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公正司法是指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全民守法是指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领导干部是这个格局的谋划者、推动者。要制定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公正公平公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以及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本领和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第三,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建立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的内在要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建立这样一支法治工作队伍,需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需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需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都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第四,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最根本的保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无论是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还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等,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理论链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的说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