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国际关系现代化的理论基础_三、人类主义
三、人类主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中的一个重要话语,它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也为国际关系现代化提供了目标模式。这里提出人类主义概念,将之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导。
(一)为什么提出人类主义概念?
提出人类主义概念,就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确立人类本位观念,突出人类共同利益,关注人类共同命运,超越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促使整个人类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已有的一些理论,特别是全球主义和世界主义,也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反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它们在推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概念本身以及理论历史的原因,它们难以胜任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导。
从概念本身来说,全球主义的核心词汇“全球”直接体现的是自然属性的地球,虽然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但是,毕竟人类与地球是不同的事物。第一,地球的历史比人类要长很多,两者并非同生。地球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是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人存在之前是不存在人类历史的。就人类探索外星的前景来看,很难说人类会与地球同亡,假设真的到了地球毁灭或者是地球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时候,如果那时人类具备了移民外星的条件,人类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家园。与之相应,人类也应当防范外星人入侵,尽管目前这还只是科幻作品中的情景。第二,除了人类,地球上还有很多生物,地球也是它们的家园。但是从人类本位的角度出发,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都不能与人类拥有相同的地位,更不能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假如有哪种生物有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有权将之消灭。此外,有些生物即使再稀有珍贵,再有经济价值,甚至得到很有权势的人的宠爱,也不可能拥有人类的法理权利。总之,从人类本位出发,人类的利益与地球的利益是有区别的,全球主义概念在反映人类本位上明显有欠缺。
世界主义的核心词汇“世界”直接体现的也是自然属性。所谓 “世界”,就是“地球上所有地方”, 强调的是地理范围。在现实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中,“世界”一词通常与“国家”、“地区”、“洲”相对应。当我们看普通的世界地图时,看到的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世界,荒无人烟的南极州或大沙漠,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可见,“世界”和世界主义概念未能反映人类本位的含义。有时,人们将世界主义与全球主义等同起来。实际上,在汉语中,“全球”就是“全世界”。
从理论历史来看,全球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政治思潮早就出现了,其基本含义是:“超越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形式、地理分割,而认为世界属于一家和世界可以成为一家的观念。”学者们普遍认为,创立于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是全球主义理论的创始者。在1969年发表的报告《横向断层》中,罗马俱乐部提出西欧文明将面临一系列地球环境的危机。基于这种危机意识,发表于1972年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如果人口和经济像现在这样持续膨胀式地增长,那么不用一百年地球上的增长将达到极限;超越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限度将会招致地球毁灭的后果。此后,全球主义的思想很快为国际社会接受。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发表的非正式报告鲜明的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可以看出,全球主义发端于西方,开始也是站在西方文明发展的立场上看问题。虽然那些西方全球主义者在关注人类和地球的命运这一点具有巨大积极意义,但是毕竟其立场决定了其视野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他们只看到发达国家“增长的极限”,而未考虑到地球上还有更多的人类需要发展。如何将广
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与“增长的极限”统筹考量,是当今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解决这个课题上,已有的全球主义理论显然力不从心。
就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主义要比全球主义久远。而且“世界”这个词语要比“全球”古老得多,直到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心目中的“世界”还跟“球体”没有必然联系。尽管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有了“地球”的概念,但是这个学说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而且大地是个“球体”也长期未得到验证。
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主义始于古希腊斯多葛派。这个创立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哲学流派“主张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世界国家,世界乃每一个人的祖国。世界主义不强调民族传统,主张淡化民族主权”。世界主义后来在基督教中得到发扬光大。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世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设想通过建立一个“世界共和国”来实现“永久和平”,并提出一套构建“世界共和国”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也带有浓厚世界主义的色彩,也可以算是世界主义的一个流派。青年毛泽东就称:“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西方的自由主义则是世界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流派。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西方的兴起”开创了“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伊斯兰教也是主张世界主义的。在伊斯兰教看来,人类都是安拉创造的,不论哪个种族和民族都是一样的,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法西斯主义也有世界主义倾向,只不过是将世界上的民族分出了等级。希特勒声称:“在遥远的将来,我们都深切地知道人类必须要应付这种种难题;到了那时,最高贵的民族必定做着世界的盟主,而且受万国所拥戴。”这种纷杂的理论历史,决定了世界主义的局限。每一个流派都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出发来理解“世界”并阐释世界主义,进而用之指导本国的对外政策。苏联的“世界革命论”就是以苏联版世界主义为理论基础。当今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向世界各国“推进民主”、推广“普世价值”,就是要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西方为中心和样板来改造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主义“客观上为帝国主义强国统治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用世界主义来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是有问题的,容易带来理论纷争和思想混乱。
提出人类主义概念就是要克服全球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局限,在汲取全球主义和世界主义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构建更适应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
(二)人类主义的理论范式
1.人类主义的定义
在国际关系领域,所谓人类主义,就是以人类为本位,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命运出发来处理国际关系的观点、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2.人类主义的理论定位
人类主义是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是一种国际关系本体论,要解决或回答的是“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应当以什么为本位或出发点?”的问题。
有学者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人类主义。这些学科中的人类主义与国际关系中的人类主义有相通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3.人类主义的基本要义
第一,人类主义以人类为本位,是人类中心论。在人类主义的视野里,地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家园,所以要保护地球。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不具有跟人类同等的地位。
第二,在人类主义的视野中,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主义是世界整体论。在这一个点上,人类主义是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相区别的,甚至有明显的对立成分。
第三,与全球主义和世界主义不同,人类主义并非与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完全对立。人类主义正视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主要行为体这个客观现实,并不否定国家利
益和民族利益,而是主张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应当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甚至与人类共同利益根本对立。
第四,人类主义并不寄望建立能取代国家的“世界政府”,而是主张通过主权国家的合作来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良好的国家治理是推进全球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那些治理良好的国家才能提供优质的国际合作,才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那些缺乏有效治理的国家,往往会成为全球治理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负担和乱源。当然,如果将来具备了建立世界政府的条件,人类主义并不拒绝这种选择,甚至还会积极推动去实现这种前景。在世界政府性质的机构出现之前,人类主义支持那些有利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超国家机构的存在与完善,比如联合国。
第五,在人类主义视野中,在当今时代,人类有着共同的命运,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基础和依据。人类共同命运主要体现在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责任这三个层面。与之相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由三个层次内容组成:一是利益共同体,包括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二是价值共同体,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平等、公正、民主、自由、人权、合作等,就是人类主流共享的价值观;三是责任共同体,在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责任和义务携手应对。
第六,在人类主义的视野中,世界不存在中心与边缘之别,所有民族、人群都是人类的成员,他们在法理上都是平等的。世界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只有发展程度、文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而不存在作为人类组成部分在地位上的差别。
第七,基于人类主义的基本行为规范应当包括:阻止核战争以及有可能引发核战争的常规战争;阻止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有可能给地球生态带来灾难性破坏的问题上采取积极态度,各国都担负应当承担的责任;积极应对大规模传染病;防止并遏止种族灭绝行为;防止曾经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复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以及作为恐怖主义思想基础的各种极端主义;积极应对贫困问题以及有可能造成大范围贫困的自然灾害。以上是最基本的人类主义行为规范。随着人类主义的实践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可以确定更高标准的行为规范。比如阻止包括内战在内的局部战争。从人类本位理念出发,人类之间相互残杀是非理性行为,应当被阻止。
总之,人类主义关注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但并不否定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人类主义所反对的是极端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三)人类主义与人本主义等有关人的学说的区别
人本主义是源自西方的一种哲学流派,是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体的人,主张人的自由及各种权利。个人主义就是人本主义的一种异化。而人类主义关注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尽管整体的人类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
马克思主义将个体的人与整体的人类有机地统一到一起。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提出在未来取代阶级社会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主义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符。
历史唯物论中的“人民”与“人类”的含义不同。“人民”是指“人民群众”,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在通常意义上运用于国内政治,讲“世界人民”时也是意指“世界各国人民”,言者心目中的“人民”内涵与国内政治中的相同;而“人类”则跨过国界,面向全球,更多运用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但是,无论是“人民”还是“人类”,核心字眼都是“人”,二者有相通之处,关注的都是人的大多数。“人民”不包括人民公敌、反动派等社会中非主流个体和人群;“人类”也不包括敌视人类的恐怖主义等势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