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
字体: 16 + -

鸡毛信

鸡毛信

说啥也不能把信落在鬼子手里!

——受伤后的海娃心里念叨着

影片档案

拍摄年份:1953年

黑白/彩色:黑白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骏祥,根据华山的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石挥、谢晋

摄影:周从罗

作曲:黄贻钧

剪辑:陈曦

主演:舒适饰演爸爸

蔡元元饰演海娃

马立饰演桂妞

李保罗饰演农会干部

郑健民饰演青救会干部

蒋锐饰演张连长

周伯勋饰演鬼子猫眼司令

荣耀

《鸡毛信》既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影片——1955年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也是第一部塑造革命小英雄形象的中国儿童故事影片,还荣获了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1980年全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

背景知识:鸡毛信和消息树

中国旧时有紧急消息需要传递时,常在信件上粘附鸡毛,以示迅疾和紧迫。因此,鸡毛信成为加急递送的军情函件的统称。中国古代还有所谓的“羽檄”和“羽书”,与鸡毛信相类。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游击队传递鸡毛信的大多是少年儿童。插一根鸡毛,表示“急”;两根鸡毛,表示“特急”;三根,表示“十万火急”。由此看来,影片中海娃送的信,确实是一封非常重要、耽误不得的函件。

消息树,其实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为对付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往往会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山坡上安置一棵消息树。一旦发现日本鬼子的动静,哨兵就把树放倒,其他人看到后就会行动起来,准备好如何应对敌人。

放倒消息树,比起点燃烽烟,不但简单易行,而且不易被敌人发现,还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如果在高高山顶的树上,插上醒目的标识例,如红旗,它的变化同样可以传递信息,这棵树同样可以称为消息树。

光影故事

华北平原是我国北方的一片广袤土地,这里有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布着一处又一处的村落。在大平原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雄伟的太行山脉。站在一座山头远望,山沟里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这就是海娃所居住的龙门村。

在山坡上,村民们用就地取材的石头垒成房屋,一座座随山势而建,有高有低,分散在盘旋的山路两边。村外的山坡上分布着勤劳的村民开垦出的梯田。这本应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山村,现在村民们却需要在民兵的警戒下紧张地耕种。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已经使这里成为抗击日本的前沿,也是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部分。这里到处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村中的石头墙上有根据地军民用白粉写着的八个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在离村子不远的山头上,一棵孤零零的秃树下,一个少年在警惕地注视着前方的一切,甚至一只蚊子都无法从他的眼皮下溜走。他,就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一个才12岁的小英雄。

起初,海娃和爸爸一同放羊。日本鬼子来了之后,爸爸参加了抗日队伍,到铁路边去打鬼子,后来当上了龙门村的民兵中队长。海娃受爸爸的影响,带领村里的小伙伴帮着大人打鬼子。平时,他一边放羊,一边拿着他那杆心爱的红缨枪在前山上的树下放哨。

这是一棵光秃秃的枯树,既不能避风也不能挡雨,更不能遮阳,可海娃对这一切无所谓。他戴着那顶心爱的八路帽,手攥红缨枪,腰里掖着放羊的小鞭子,嘴里还不时哼着儿歌,一直蹲守在这棵枯树下。

今天,海娃又在这棵秃树下放哨。

羊群一边吃草,一边咩咩地叫着,可是海娃顾不上这些,他眯着眼睛,紧紧地盯着山下,远远的平川地里有敌人据点。这两天铁路上的鬼子又开始疯狂地扫荡了。

山下的平川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像一条蛇蜿蜒地爬行在平川上。山脚下还有一条小道,直通一座被树荫遮住的村庄。村边的路口上,立着一座灰不溜秋的土疙瘩,上面插着一面“膏药旗”,很显然这是日本鬼子的炮楼。

这座炮楼是鬼子为封锁抗日根据地而修建的。炮楼分为三层,顶上有个像蘑菇似的盖子,中间那层像个大鼓肚,炮眼最密,鬼子就在这里往外打枪。炮楼四周十分开阔,四周老百姓的房子全让日本鬼子给毁掉推平了。炮楼四周有鬼子逼迫老百姓挖的两人多深的壕沟,沟的内沿是一圈带刺的铁丝网,外沿是鹿砦。炮楼与外界只有一座吊桥相连。鬼子把吊桥一拉,除非会飞,否则,谁也别想靠近。只要一有动静,炮楼里的鬼子就乱枪扫射,更不要说进入其中了。

炮楼里面住着几十个鬼子,这些鬼子时不时就要出去祸害周围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个外号叫“猫眼司令”的鬼子队长。这个“猫眼司令”有一肚子的坏水,经常在炮楼里像豺狼似地来回转悠,想些坏主意。他的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海娃的奶奶就是被这个豺狼给杀害的。“猫眼司令”经常带着鬼子和伪军到龙门村扫荡,每次鬼子到村里,杀人放火,抢粮抢物,简直就是一群十恶不赦的强盗。

扫荡之后,整个村庄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家家户户的墙上布满了弹坑。可是,“你不叫我活,我偏要活下去”——坚强的龙门村人就这样来回答侵略者,他们面对鬼子毫不低头。鬼子走后,倒塌的房子又被修建起来,断墙上“粉碎敌人扫荡”的大字又被刷上。老百姓恨透了日本鬼子,他们坚决与鬼子做斗争。

这就是英勇的龙门村人民。

海娃仍旧蹲在那里,离他不远的另一山头上立着个草人。草人的旁边坐着海娃的小伙伴狗娃和桂妞,他们用手遮着太阳,不时地眯眼望着海娃,而海娃也不断地回头跟他们打招呼。

他们在共同监视着鬼子的动静。

其实,枯树是一棵消息树。海娃只要发现情况就会拉倒消息树,后山腰上的狗娃和桂妞也会拉倒草人,这样,村里的人马上就会知道鬼子将要进村。可见,海娃肩上担负着多么大的责任呀!所以,他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时刻观察着。

一片片金黄的谷子地里,龙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忙活着。村里的民兵们也在一块地里飞快地收割着庄稼,离他们不远的山坡上放着他们的武器。

收割好的庄稼马上就被运到了打谷场,打谷场上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而打下的粮食马上就被装进袋子里,肩担,驴驮,转运到山里藏起来了。快打,快收,坚壁清野,一粒粮食也不能让鬼子给抢去——这是龙门村民们的心声。

与此同时,炮楼里的鬼子也没有闲着,他们正在集合队伍,准备进山武装抢粮。猫眼司令正拿着放大镜,瞪着两只狼眼在看地图,身后的小胡子久原像根木头一样立着。一个日本军曹(武官)和伪军头目歪嘴快步走进来,报告说队伍集合好了。“猫眼司令”不慌不忙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说:“你们的,出发,粮食统统的拿来,土八路统统的,杀啦杀啦!”

久原骑着大洋马,带着鬼子出发了。

在消息树下放哨的海娃,眼睛都发蔫了,不时用手揉着,打着哈欠。这时,他听见身后的羊叫了起来,忙回头看,原来羊群从草丛中钻了出来。海娃赶紧站起身来,朝着羊群抽了一鞭,并吆喝着:“回去!回去!快都回去!看鬼子发现了你们,不把你们给吃了!给我回去!”羊群又钻了回去。

当海娃转回身时,他突然发现远处的炮楼里爬出了一溜长长的黑点,像蚂蚁一样。“不好,鬼子出来抢粮了”,海娃心想,赶忙抱着消息树使劲一扳,消息树顺势倒了下去。后山上,狗娃、桂妞看到树倒了,赶忙拉倒了草人。

龙门村立马紧张了起来,乡亲们开始有组织、有秩序地往山里撤离了。这时,迎面来了一个背着枪的男子——民兵队长老赵。村里的干部和民兵小队长都围了过来。老赵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大家都急切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老赵:“鬼子的炮楼空了。”

这可是个好机会,该拔

了这颗“钉子”。老赵说:“打炮楼,光靠村里的民兵可不行,得靠八路军队伍,你们掩护乡亲们转移,我写封信给张连长。”

山坡上,海娃放倒了消息树后,急忙赶着羊群下山。海娃下山时,遇到自己的父亲和老赵,老赵领着海娃来到树丛中隐蔽的地方,掏出一封信,一封沾着三根鸡毛的信。海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信。老赵交待海娃,抓紧时间将信送到三王村张连长处,并塞给了他两块白薯。

海娃接过信,就赶着羊群上路了。

海娃转过一个山嘴子,发现西山头上立着一颗消息树。他会心地笑了,猛甩羊鞭,赶着羊群准备往前走。

突然,海娃发现那颗消息树也倒了,“不好,西山那边也有鬼子了,怎么办呢?”海娃心里想着,抱着小羊羔就跳下了沟,羊群也跟着蹦蹦跳跳地下了沟。可是,这时候,久原带领着日本鬼子和黑狗子们进了山沟里。

躲是躲不掉了,首先得把信藏好!海娃奔到一个隐蔽的大石头后边,把鸡毛信塞到了石头缝里,一想不行,不妥当;又蹲在地上用手刨开乱石子,刨着刨着,一想也不行:到处都是乱石子,天黑哪里找去呢?

海娃急得抓耳挠腮,可羊却在一旁,你抵我,我顶你,玩儿着呢!一只老绵羊肥肥的大尾巴垂在屁股后,不停地晃着,十分地自在。顿时,海娃急中生智,计上心来。他抽出裤带,扯下一条,把信捆上,然后又掀起领头的老绵羊的大尾巴,把鸡毛信牢牢地系在了老绵羊的尾巴下。

藏好信后,海娃甩鞭赶着羊群迎着鬼子走了过去。鬼子猛然听见“啪”的一声,大吃一惊,哗地一下子在沟里散开,趴在地上。同时,端枪,上拴,慌成一片。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放羊小孩,这下可把他们气坏了。鬼子头目久原马上喝住海娃,一个黑狗子跑上前去,像拎小鸡似地把他提到久原面前。

久原对着海娃上下打量了半天,才恶狠狠地问道:“小孩,你的,小八路?”

海娃歪着脑袋,装糊涂,装着听不懂鬼子的话。一旁的“歪嘴”狠劲地推了一把海娃的头,“兔崽子,太君问你是不是小八路?”

海娃气愤地说:“不是,我是放羊的。”久原拔出来大洋刀,架在海娃的脖子上,吓唬他;一会儿,又掏出一包糖来**他。可小海娃就是一问三不知,只说自己是放羊的。

久原突然下令,让黑狗搜海娃的身。两个黑狗子将海娃浑身上下搜了个遍,除了两块白薯,什么也没搜到。久原拿着烤白薯在鼻子上贪恋地闻了闻,一脸假笑,说道:“小孩,你的良民,开路开路”。

海娃赶着羊群往沟外走,可没走几步,“歪嘴”和两个黑狗子就又追了过来。原来,鬼子看中了海娃的羊,还想让他带路。海娃百般不愿,黑狗子连打带骂带拖,逼迫他上了路。

为了鸡毛信,海娃不得不暂时屈服于敌人。可他时刻都在想:如何从老绵羊的屁股下取出鸡毛信,如何从敌人这里逃走,把信送给张连长?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鬼子扑进了一个叫平西的庄里。庄里的老百姓得到消息早就转移了,村里空荡荡的没一个人影。鬼子和黑狗们像饿狗一样,翻箱倒柜,到处乱翻乱搜,可是屋子里什么也没有。因为老乡们早就把家里的东西要么带走,要么藏了起来。鬼子气的,用枪托把米缸给砸碎了。

海娃抱着小羊羔坐在外面的大石头上,看到这一切,心里恨透了鬼子。

天黑了,鬼子把老百姓家的柴草抱来,把老百姓家的门窗拆下,在打谷场上燃起了一大堆火。海娃坐在石头上,羊群怯生生地围在他的身边。他又冷又饿,心里更是着急,盘算着:“今晚怎么能摘下信逃走呢?”

久原坐在火堆旁,正在生闷气,因为他什么东西也没有抢到。忽然,他听见了羊“咩咩”的叫声,吩咐杀羊。“歪嘴”立马招呼几个黑狗跟着鬼子,奔向羊群。鬼子们见到羊就抓,羊群在羊圈里到处乱窜,咩咩地叫得可怜。

糟糕!“歪嘴”在拽老绵羊,可它身上可有鸡毛信。海娃上前拦也不是,不拦也不是,急得满头大汗。海娃猛然想出了个主意,插嘴说:“老总,老羊肉,又老又膻的,有什么好吃的。”“歪嘴”正好被老绵羊抵翻了一跤,他瞪了海娃一眼,站起来狠狠地踢了老绵羊一脚。看着海娃抱着的小羊羔,他伸手来抢:“好,老子不吃老的,就吃这个小的。”

尽管海娃苦苦哀求,希望他可怜可怜小羊羔,但最终小羊羔还是被“歪嘴”给抢了去。海娃伤心极了,眼泪止不住地扑簌簌地流下来。

鬼子和黑狗子们把羊杀了,割成一块一块在火上烤。海娃不忍心看,就背对着他们坐着,那只老绵羊正好挤到了他的身边。海娃觉得机会来了,正打算偷偷取下那封信时,可“歪嘴”又跑过来了。

“歪嘴”说:“喂!兔崽子,你干什么呢?鬼鬼祟祟的。”海娃假装若无其事地站起来,说:“不干什么。”

“不干什么?是不是想溜呀?快给老子把羊赶回羊圈去。”

海娃只得把羊赶回了羊圈,回身关上了羊圈的门,抱了把干草铺在门口。

“歪嘴”不理解,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海娃:“睡觉呀!在这里看羊呀!”

“歪嘴”冷笑道:“给老子屋里睡去,人小心眼还不小,还想哄老子,屋里睡去。”

海娃不想去,他想在这里找个好机会逃跑掉。可是,歪嘴一把就把他抓了起来,进了屋里就把他扔进了最里边的角落里。屋里横七竖八地挤满了鬼子和黑狗们,门口还站着一个背枪的鬼子哨兵。

海娃想:这下完了,跑不出去了,海娃躺在地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已经半夜了,海娃眯眼一看,敌人都睡着了。海娃想,今晚必须得逃出去,可怎么逃呢?一迈脚就会踩着敌人。

海娃慢慢地起来,小心翼翼地挪开敌人的脚往门口走。他一面留心周围的动静,一面踮起脚尖,一不小心,碰到了柱子上挂着的鬼子的饭盒,哐当一声,吓得海娃心里猛地一惊。还好,鬼子和黑狗睡得像死猪一样,一点也没有听见。

快走到门口了,久原的两条腿横在面前。跨过去吧,海娃个子太矮,过不去。海娃壮着胆子在久原的脚底轻轻地挠了两下。久原一痒,翻了一下身,正好让出个空挡来,海娃轻轻地跨了过去。门口的鬼子抱着枪,睡得跟死狗似的。

海娃悄悄地溜出了门,跑进羊圈,急匆匆地从老绵羊的尾巴下解下鸡毛信。已经陪伴了自己四年的羊,海娃真是舍不得呀!羊群咩咩叫着,望着海娃,可是,海娃想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回头转身就走。

海娃出了村子,在大路上飞奔着,接着又奔上了一座小山梁。对面,远远的山顶上,海娃隐约看见一个鬼子哨兵在站岗。哨兵也似乎看见了海娃,从腰里抽出条白毛巾,朝海娃晃来晃去。海娃一想,跑是跑不掉的,因为鬼子一打枪,村里的鬼子立马全被惊醒。聪明的海娃脱了自己的小白褂,也学着鬼子在头上左右晃着。鬼子以为是自己人,就把手一挥,示意海娃可以走了。

海娃转过山嘴,鬼子看不见了,他开始快跑。当他跑到山顶时,实在跑不动了,就一屁股坐在了一块大石头上。伸手一摸口袋,海娃发现,信不见了,抖抖衣服,也没有,草丛里、石头缝里找,也没有。

海娃只好又沿着原路往回找,终于在晃褂子的地方找到了。海娃真是高兴极了,他装起信,转身正要走。结果,“猫眼司令”的黑狗找上来了,只见他气势汹汹地跑过来,一把揪住了海娃。海娃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那个破羊圈。

鬼子集合了队伍,逼着海娃带他们前往龙门村。临走前,鬼子、黑狗们拿着火把到处放火,整个平西庄顿时火光冲天。

久原得意洋洋地骑着大洋马,带着鬼子上路了。

西边的山头上,一块大石头的后边,蹲着两个八路军战士——小刘和另一名战士。离着他们不远是民兵小王。他们在往山下瞭望。远远地,他们就发现了鬼子和黑狗们过来了。小刘赶忙摆手让小王过来:“看来敌人是要往龙门村去。老王,你们把东山的地雷埋好了吗?”

小王回答说:“早就埋好了,就等着小鬼子们去送死呢!”

小刘应声好,来到大石头后边,那里有一部通往连部的电话机。连部里,张连长接听着小刘

的电话:“喂,我是张连长。啊?有一百多个鬼子?还有小孩?赶着羊?快到东山了?好的,我知道了。”

张连长挂断电话,转身让排长们通知全连紧急集合。

这时,鬼子的队伍已经到了东山坡。海娃打定主意,一过坡,就带着鬼子往山后的小路走。海娃心里明白,这条小路可难走了,鬼子上不去,自己抽空就跑,给张连长送信去。这样,海娃边走边动脑筋,想方设法不带敌人走大路,骗他们大路上埋有地雷,于是敌人乖乖地跟他走山路。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就乘机拼命往山上爬。一会儿,他就离鬼子越来越远,急得鬼子慌了手脚。

鬼子军曹带着“歪嘴”和几个鬼子开始追海娃。海娃从老绵羊尾巴下取出鸡毛信,接着往山上跑。鬼子端起枪“啪”地一声打过来,海娃缩了一下头,继续加紧往山上跑。眼看着鬼子和歪嘴就要追上了,海娃就扯着嗓子大声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下面有鬼子!”

鬼子一听八路,都吓得停住了脚。海娃一看这招挺灵,就一边跑,一边喊。鬼子和歪嘴躲了半天,看没什么动静,又接着往上追,一边追,一边不断朝海娃射击。

突然,“哎呀”一声,海娃从岩石上跌了下来,他的手被子弹打伤了。羊群听见海娃的叫声,都跑了过来,围着海娃咩咩地叫着。“说啥也不能把信落在鬼子手里”,海娃忍着剧痛,使劲地往山上跑,边跑边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

在这一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张连长带着八路军赶到了。追上山的鬼子和黑狗掉头就向山下跑。还没有跑远,就一个一个倒下,上了西天。

山下的久原,听见山上的枪声,赶紧指挥鬼子们散开,向山上射击。敌我双方接上火了。

张连长从山上跑下,看望放羊的孩子。海娃在张连长面前,激动地掏出那封鸡毛信,说:“张连长,信,鸡毛信!”话刚说完,就昏过去了。

张连长拆开那封鸡毛信,看过后给身边的一排长看。张连长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情报,多亏了海娃这个孩子及时给我们送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我带一个排去打鬼子的炮楼,一排长,你带两个排就地与久原作战,坚决消灭他。”

“请连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一排长坚决地答道。

张连长带着一排人急行军,下了山坡,直奔鬼子的据点去了。这边,一排长把队伍布置好了。久原见山上很久没有了动静,就指挥鬼子和黑狗向前进。突然,山上的机关枪喷出了愤怒的火舌,鬼子们纷纷倒地。

经过激烈的战斗,鬼子被消灭了。久原也在手榴弹爆炸的一声响中飞上了天。

连部里,卫生员在给海娃包扎伤口。海娃却急得不行,一个劲地催问陪着他的小刘:“小刘哥,你快点说,山下的鬼子消灭了吗?鬼子的炮楼打下来了没有?”

“张连长让我照看你,我哪知道呀?”

海娃追问道:“小刘哥,你倒是快说呀,小刘哥……”

“你放心吧!”

海娃自言自语:“哼!这一回呀!张连长把炮楼给打下来,把‘猫眼’给抓了,真是大快人心。”

那边,张连长正指挥八路军攻打鬼子的炮楼。爆破手在机枪手的掩护下,通过了铁丝网,把炸药包放在炮楼边,引线一拉,天崩地裂似的一声响,鬼子的炮楼被炸塌了半边。紧接着,八路军像潮水般喊杀着冲过壕沟,突破铁丝网,冲进了炮楼。

炮楼里,“猫眼“吓地缩成一团,蹲在炮楼的角落里。八路军冲了进来,猫眼耷拉着脑袋,举起了双手。战士们押着”猫眼“和俘虏的鬼子出了炮楼。炮楼连同膏药旗一同被炸飞了。

龙门村口,一片欢笑声,八路军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在村内走过。乡亲们成群结队来迎接自己的队伍。孩子们在其中又跑又跳,跟着队伍来回跑动。狗娃和桂妞也在其中,他们在找寻自己的团长——海娃。突然,他们发现了海娃,海娃也看见了他们,几个小伙伴手拉手,再亲热不过了。

海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张连长的表扬,成为了一个小英雄。张连长送给海娃一根小皮带,勉励他不能放松对鬼子的警惕,继续为八路军和乡亲们站岗放哨,盯住鬼子的一切动静。

张连长带着八路军又出发了,接着去打鬼子。早晨,海娃又站在山顶上的秃树下放哨了。他仍然拿着一杆红缨枪,头戴八路军小军帽,腰里多了根小皮带,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敌人的方向。他比以前更加勇敢,更加坚强了。

点击点评

童趣·英勇

这部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小英雄海娃的故事。

《鸡毛信》作为新中国优秀的儿童影片之一,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儿童情趣和易为孩子接受的特点,并以真实的环境、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情节、紧张的气氛、明快的格调,受到少年儿童与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为当时贫乏的儿童影片增添了不少光彩。

当然,这都归功于影片导演石挥对于儿童片的准确把握,使得影片符合了儿童审美特性的艺术追求。正如他所说:“我们终于决定了整个影片要以简单集中、不庞大不复杂,像讲故事似的手法来处理……一切行为都应紧紧地掌握住从小孩子的特征出发……儿童风格要轻松,不要给他压力太重。”

影片中的主人翁——我们的小英雄,他的英勇品质是老解放区的人民所教养出来的,也是老解放区人民多年来对敌斗争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儿童身上的表现。他的斗争事迹对今天的孩子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影片不仅能把孩子们带到那个战争年代,去感受当时的环境与气氛,认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而且还能以海娃为范例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克服困难,去作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回望精彩

导演石挥曾说,自己在分析剧本时,自认为某一个点很重要而且是感动人的,却发现那些儿童演员们却丝毫不感兴趣;而自己认为不值得过分渲染、一带而过的地方,小演员则会大鼓其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拍羊群部分时,导演便对羊群和海娃关系的处理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影片的内容有了较为突出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少年儿童的特点。

羊群在影片中成了“第二主角”,特别是那头老绵羊,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似乎都在牵着小观众们的心。到处跑动的羊群也给影片平添了许多生机。

在海娃出发的那场戏中,海娃抱起小羊羔,亲热地对它说:“你可别跑丢了!”然后又对羊群说:“快跟我下上沟!”人和羊在这里成为心心相印且可以互动的形象。

鬼子抢羊,拉着小羊羔要杀了吃肉,海娃表现得那么伤心,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这些地方都表现了小海娃对羊的感情。海娃的爱羊与鬼子杀羊、吃羊,形成了鲜明且强烈的对照。

星光:石挥

石挥(1915--1957),原名石毓涛,天津人。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937年来到上海,参加多个话剧演出团体的演出,在《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中都有精彩的表演。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石挥进入电影界,参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乱世风光》。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这部影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逝世。

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在《鸡毛信的导演散记》中,作为导演的石挥谈道:

这部影片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一个小英雄的故事。要真实地表现出这一历史故事,同时还要保持原著的精神与风貌,用易于为儿童接受的方法表达出来是相当困难的。但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决定了整个影片要以简单集中,不庞大不复杂,像讲故事似的手法来处理,把这位机智勇敢、坚决完成任务、对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小英雄的优良品质集中地表现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