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运先驱故事
字体: 16 + -

福建革命暴动先驱——朱积垒

福建革命暴动先驱——朱积垒

朱积垒(1906~1929),福建漳州平和人。著名的“平和暴动”总指挥,早期闽南党组织领导人之一。1919年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3岁。

学生领袖

5月的厦门已是酷热难当,湿热的海风吹来了东南亚热带咸鲜的味道。街边的棕榈树也不再剑拔弩张的直刺天空,宽大的叶子都垂了下来。高温使得空气都变得扭曲起来。无精打采的海鸟收拢起翅膀,尽量减少被太阳照射的面积。

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交出杀人凶手,惩办卖国贼……”随着越来越清晰的口号声,一群学生打扮的青年出现在街口,他们高举着“惩办凶手”的横幅,在烈日下振臂高呼。不知是出于炎热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都红彤彤的,汗水顺着头发流下来,打湿了紧紧抓在手中的小彩旗。

走在队伍前列的一个年轻人边走边指挥着后面的同学喊着口号,他就是朱积垒。

原来,就在昨天,朱积垒所就读的厦门集美学校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名叫李文华的同学在街上被旅居厦门的日本侨民殴打致死。当时在场的旧时军警不但不阻止,反而助纣为虐,事后放走了那位杀人凶手。消息传到学校,顿时群情激奋,学生们纷纷罢课,想为自己的同学,为同胞讨一个公道。原本就是学生会负责人的朱积垒更是义愤填膺。虽然他出身的家庭比较富足,但是从小就同情弱者、同情穷苦百姓的他马上召集起学生会的同学们,策划了全校总罢课,上街游行示威的行动。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的发生。

学生们的行动令学校校长感到害怕,他担心引火烧身。怕学生们的举动激起当局的镇压从而连累到自己。至于自己学生的惨死,在自身利益面前算得了什么?丧失了为人师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原则的懦弱老师沦为了军阀政府的帮凶,他秘密通知了反动政府学生将要游行的消息,同时宣布学校提前放假停课,好撇清学生和自己的关系。

朱积垒很快就知道了学校的举动。他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感到气愤,他为自己居然选择这样的学校感到后悔,他为当局无视自己同学惨死的行为感到悲哀。忍无可忍的他不再对学校抱有幻想。他带领学生们包围了学校办公的地方,逼迫学校管理层站出来为这次事件负责。老奸巨猾的校长见己方势单力孤,就假意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缺乏斗争经验的朱积垒信以为真,就带领同学们散开了。

不久,校长一方勾结租界巡捕房回到学校驱逐学生时,朱积垒才知道自己对斗争的残酷性还是认识得太简单了。这次的事件也让他下定决心,为了改变黑暗的社会,便不能不起来革命。他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别名“朱先锋”,以激励自己不停地斗争下去。

撒播火种

18岁的朱积垒经人介绍,认识了两广共青团派来的特派员罗明同志。一番谈话之后,朱积垒茅塞顿开,觉得终于有一盏明灯拨开了眼前的迷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些新鲜而充满活力的思想让这位追求进步的青年神往不已。他把罗明同志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虚心求教,接触到了更多同样寻求进步的青年。他们一起学习,讨论,一起贴海报,发传单,逐渐走向成熟。

终于,在1926年的春天,朱积垒和几名同样优秀的学生一起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了第六届的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各地农民的领袖:湖南的毛泽东、海陆丰的彭湃等人。朱积垒开始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同时接受农民讲习所的军事训练,为以后成为一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农民运动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农民讲习所已举办六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一些更积极的改变。为了达到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效果,第六届农讲所号召优秀学员们到农村运动的最前线去,通过实地的

学习和调查获得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朱积垒主动报名。深入农运活动声势最壮大的海丰县,在萧楚女等教员的带领下,对农村运动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有了深刻认识,同时完成了一篇详细的《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此时的朱积垒,已经由一名热血青年转变成一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党组织经过认真的考虑,在这一年的6月吸收朱积垒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此时正值国民大革命的**时期,北伐军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捷报频传。在农讲所完成学习的朱积垒受党的派遣,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了平和县境内,欲借北伐军的东风,再燃当地的农运之火。在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后,朱积垒首先动员了一批思想活跃,进步明显的农民兄弟,成立了农民协会。他把自己从农讲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农民协会的会员,同时从中挑选优秀的学员暗中发展党组织。经过一番努力,平和县境内的农民运动开始初见成效。

可是,朱积垒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长期的穷苦生活,农民兄弟们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化素养。就连基本的读报写信也办不到,更别说理解革命理论和政治主张了。大多数参加协会的农民兄弟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吃饱饭而革命,那么,农民运动的结果必然是悲剧的。

有鉴于此,朱积垒组织人手,开办了农村夜校。鼓励农民兄弟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和农闲时节来读书识字。朱积垒还因地制宜地设计了好多有趣的教学环节,比方说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引导学员思考。他把地主劣绅比作好吃懒做的猪,而农民兄弟们则是任劳任怨的黄牛。黄牛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换来的是猪的肥肥胖胖和作福作威。这样浅白的比喻往往引得农民兄弟的憨笑声,笑过之后,也就慢慢理解了阶级对立的残酷性和斗争性。

在朱积垒尽心尽力的领导下,平和县境内的农运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他们打土豪,斗劣绅,宣传减租、减息、减捐、减税和减役的“五减”主张。一时间,周边乡镇的农民也都闻风而动,纷纷加入农民协会。力量的急剧壮大让朱积垒的革命信心倍增,他的目光开始投向重兵把守的平和县城。

平和县城的县长是当地有名的刽子手,经常派兵骚扰各乡镇的农民协会,手上也是血债累累。朱积垒早就想除掉这颗毒瘤,好让农民运动彻底在平和县开展起来。但是县城里的警卫队和保安队足有数百人,且装备精良。仅凭农民兄弟手中的鸟枪梭镖是不行的。

就在此时,一支北上的队伍经过了平和县。原来是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的一部分。会面之后,朱德留下了一批枪给当地的农民武装,并且告诉了朱积垒党的最新决议,也就是开展武装斗争对抗反动势力。这下,朱积垒心中最后一点顾虑也消除了。这就意味着,攻打县城的条件成熟了。

血色黎明

经过仔细的考虑,报由上级党组织批准,朱积垒决定在平和境内举行大暴动,目标就是夺取平和县城。

利用朱德部队留下的武器,朱积垒组织成立了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并请邻近的永定县革命武装“铁血团”赶来相助。暴动计划分两步进行:首先为减少伤亡,派遣少数民兵以打土豪的名义在平和县城附近招摇过市,用调虎离山之计吸引部分保安队出城,削弱县城防卫力量。其次,有“铁血团”负责消灭出城的保安队后,再返回与朱积垒的独立团合围县城,发动总攻。总攻的时间定在1928年3月8日凌晨。

东方的启明星冉冉升起,拂晓前的巨大黑暗笼罩着八闽大地。丛林的黑夜像厚厚的湿布遮盖在你的脸上,沉重的湿气压人胸口。一片片压抑的喘息声从林中传来。朱积垒在林间悄悄走动着,看到了民兵们脸上的紧张和激动。这些民兵和他年纪相仿,抱着枪靠着树蹲在草丛中。只露出一双双眼睛在黑暗中慢慢搜寻,不放过一丝风吹草动

慢慢的天色开始变白了,丛林中开始升起淡淡的水汽,亚热带的丛林越是山区越容易出现晨雾。不远处的平和县城在晨雾中隐约可见,仿佛一尊趴在那里的庞然怪物。

时间到了,作为总指挥的朱积垒拔出手枪,右臂上扬,“啪”,清脆的枪声发出了总攻的信号。顿时,淡淡的白色浓雾被**如火的喊杀声冲散了。初升的太阳在黎明中格外的鲜红,红得不忍目睹,红得像血的颜色。

朱积垒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前面。城墙上的敌军早就反应过来,密密麻麻的弹幕交织在一起迎面扑来,子弹如不值钱的沙砾一样倾泻而下,打在地上噗噗作响,激起一片片烟尘。身边不断有民兵中枪倒下,飞溅的血花喷射在朱积垒的脸上,温热而咸腥。在民兵战士们的拼死掩护下,朱积垒率领一队人率先冲到城墙之下,抛绳索,竖木梯,顶着如雨的弹火爬上了城头。朱积垒拔出大刀砍倒一个冲过来的敌人,掩护越来越多的民兵战士爬上城头,打开了城门。

欢呼声传来,城外的部队如潮水般涌进城内,攻破县衙,打开监狱。占领的粮仓中堆积着反动派们搜刮来的如山的粮食。在这个血色的黎明中,平和大暴动取得了胜利。

暴动成功后,中共福建省委对这次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次暴动打响了武装革命的八闽第一枪,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成功指挥这次行动的朱积垒,更是通电嘉奖,报告中称“朱同志做事努力、勇敢”。从此,朱积垒名传八闽。

浩气长存

暴动成功后的平和县翻天覆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缺乏训练的农民队伍放松了警惕。殊不知在平和县城破后逃亡的伪县长方日中,已经勾结了新军阀张贞卷土重来。他们利用农民运动中残余的反动分子提供情报,大肆屠杀农民协会中的骨干分子。分散在各地的农民协会会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斗争经验。加上缺乏正式而系统的军事训练,组织性和纪律性差。在敌人丧心病狂的烧杀抢掠下,大多数农村协会失去了理智,奋起抗争,选择正面和敌人发生冲突,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平原县境内好不容易燃起的革命之火,几乎彻底熄灭了。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朱积垒顾不得自己因为积劳成疾而虚弱的身体。往来穿梭于各乡各村中,组织被打散的民兵团结到一起。把这些散落的星星之火重新燃聚成火堆。

朱积垒带领着这些革命的火种进入山中与敌人迂回作战,不断骚扰袭击。在敌军分布的缝隙中穿梭,艰难异常地坚持着。

眼看本地的革命形势陷入困境,朱积垒心急如焚。他试图和位于湘潭地区的毛泽东联系,他和朱德率领着红四军在那边的运动搞得很出色。可是,敌人的封锁实在太严密了,根本就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

这一天,朱积垒接到消息,在邻近的大浦县有同志可以和组织上取得联系。为了获得组织上进一步的消息和指导,朱积垒和几名民兵冒险前往大浦县。不料,在一处山林中穿梭时,他们的行迹被敌人的暗哨发现,不幸被捕了。

敌人并不知道他就是朱积垒,只是猜测可能是共产党的重要干部。于是就把他押送到大浦县城的监狱中,严刑拷打,试图从他的口中获知有价值的情报。几天下来,朱积垒几乎尝遍了人间的酷刑。恶毒的敌人把种种刑具通通在朱积垒的身上用了一遍,然而让他们震惊的是,这个共产党的干部仿佛铁做的一般,没有透露出一星半点的秘密。他们甚至不敢保证“张国云”这个名字是真是假。

平和县的反动派闻讯而来,这才确定原来这个被抓的人就是他们的心腹大患朱积垒。对他恨之入骨的敌人甚至等不及押送回平和县审判,当即杀害了朱积垒。

年仅23岁的朱积垒仿佛一颗短暂而璀璨的彗星,划过八闽大地的上空,把自由和希望的种子撒播下去,生根发芽。身虽已亡,然英灵必将常在,浩气定然长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