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尸神
字体: 16 + -

第1章 辛苦歌

    人人都道今生苦,来生更胜今生苦;

    人人都道来生苦,不得来生更辛苦;

    人人都道死亡苦,不得死亡苦上苦;

    人人都道畜道苦,不得畜道苦上苦;

    人人都道鬼辛苦,不得成鬼更辛苦;

    人人都道堕魔苦,不得入道更辛苦;

    人人都道超生苦,不得超生生生苦;

    人人都道太辛苦,不得辛苦最辛苦!

    张一刀翻个身,醒了过来。说不清多少次了,一做梦就是这首辛苦歌。

    梦,却刻骨铭心,比最真实的故事都要真实。

    梦一开始,似乎就是自己去求别人,为自己书写这首《辛苦歌》。

    对方身高九丈,头戴黄巾,腰悬宝剑,也看不清是什么朝代的人。却是龙行虎步,声音洪亮,每次梦中,张一刀都要照例自我感叹一番,“如此人才,当真是今生仅得一见!”

    好在每次央求,对方并不拿捏,都次都欣然,且带几分谑笑,朗声道,“一刀,难得你今日竟肯为此等小事求我!”

    然后,面目含笑,俊朗的星目也充盈了笑意,向身后的幕帐喊道,“九娘,今日你倒是好机缘,来看一刀这厮今日竟求到我地头来!你便来舞一曲吧!”

    言毕,身后幕帐无风自动,一极艳丽女子婀娜而出。然那女子竟一身素衣,面涂****,美目染血,活脱脱一张阴森恐怖僵尸妆!

    要写字的男子竟仿若未见,却又似一切尽在意料,笑容不改,说,“你倒是个善解人心的可人儿。”说话间饱蘸浓墨,几欲落笔。女子恰于此时,双目向天,长发垂散,仿若九天冤魂。眼角饰两点梅花红,宛若泪痕。

    恨别泪惊心!每次,张一刀的心头都会跳出这句话,然后,无来由的,心痛,心痛至极的感觉,原来就是无来由的心脏跳痛,痛到窒息,偏偏人面色平静如昔。

    舞乍起!

    笔乍落!

    舞是哀绝人心的舞,举手投足绝不拖沓,如泣如诉,而身段曼妙无尽,似又包含蓬勃的希望。

    笔,却是潇洒快意的笔!瞬间,转折回旋间,一首《辛苦歌》跃然纸上!

    笔锋似含剑法,以至于张一刀每次梦到,都觉得这篇书法隐含深意,似有指点、甚至托付的意思,梦见一次,便多悟一次。

    张一刀梦醒了,但夜却还长着呢。

    突然,他听到外面,想起有节奏的铃声,那铃声的声音并不是太响,却恰好传进你的耳中,钻进你的心里。那声音是,“与汝勿扰,自请回避......,与汝勿扰,自请回避......,与汝勿扰,自请回避.....“

    然后,便是整齐划一的“嘭、嘭、嘭”跳跃的声音。隐隐约约看过去,竟然是一队僵尸。垂头,僵直,极整齐的排成一队,在跳跃中前进。“嘭...嘭...嘭...”

    张一刀猛地睁大双眼,这次天是大亮了,自己竟然正躺在自己的面包车里午睡,竟然梦中套梦,做了个梦中梦。

    不过这一番稀里糊涂的梦做下来,却是有些头昏脑胀了。

    然而,透过车玻璃向外看了看,车轮旁隐隐有人撒过纸钱,纸钱均外圆内方,寓发财之意,但每张纸钱上,却有漆黑的墨,有的印车,有的印马,有的印的是船,寓出行舟车顺利之意,正好是传说中赶尸人一路抛洒的纸钱!

    这里是湘西。

    湘西的苗寨。

    三十里生苗、熟苗聚居地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寨子里。

    张一刀,张一刀。张一刀是谁?

    八百里湘西苗寨,竟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一刀,年方20,无父无母,身世并非苗族,据说乃是纯粹的汉族。却是生在苗乡、长在苗乡,从小吃的是苗家饭,穿的是苗家衣,练的是苗家拳,使的是苗刀。

    张一刀的家乡位于湘西武陵山和雪峰山交界处的苗寨,隶属宝清县。这处苗寨,却处处透着神秘和神奇。若问神秘在何处,正如寨子里孩子们经常唱的一首儿歌一样:

    苗家人有三大怪,

    张家石家各一半,

    张家叫做清风寨,

    石家自称明月寨,

    张家挨着石家住,

    石家邻居是张家,

    你中有我我有你,

    哪是清风明月寨?

    石张两家赛兄弟,

    不许媳妇娶进来。

    原来这处苗寨,大约有3000人,其中大约有一半姓张,另一半姓石,但偏偏有好事者一个一个人头点算过,说近一百年来,这处苗寨向来是张家人数和石家人数一模一样,不会多一人,也不会少一人,此之谓第一怪;这苗寨却有两个名字:清风寨、明月寨。张家人说自己生活在清风寨,而石家人则说自己生活在明月寨。偏偏两姓人就又杂居在一起,往往是张家挨着石家住,石家过去是张家,此之谓第二怪;石张两家感情极深,邻里相处融洽,从不会有争执、争吵,正所谓关系亲过兄弟,然而,奇怪之处在于张家、石家从来不会联姻,此之谓第三怪。

    张一刀自小习武,人人都知道他是张家人,偏偏从小是被明月寨的“石老人”——石清抚养成人的,石清之所以被唤作“石老人”,许是因为其向来少言寡语而得名的。石清老人身高一米八开外,体魄健壮,相貌魁伟,尽管话少,脾气却非常好,村里迎面遇到男女老少,虽然不开口,但笑脸老早堆积的超过了橘树皮。就这样一个老人,村里却传说,他原来的职业,竟然是一名赶尸人!

    张一刀自小跟石清老人习武、生活,自然对石老人较外人多了很多了解,不过,哪怕连张一刀,也觉得石老人透着些莫名的神秘。尽管跟石老人一起生活那么多年,无论任何时候他走到身后,不用回头,都能感觉得到,一股刺骨的阴冷之意。村里人说,这是因为石老人早年赶尸,身上阴气重。白天的时候,石老人惜字如金,跟任何人基本都不讲话,然而到了晚间,跟张一刀一人一张床躺下,却变得无比健谈。旧时轶事、南北见闻、江湖规矩、正史野史,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都会一一拿来讲给张一刀听。有时候,张一刀听着石老人的摆谈入睡,一觉醒来,石老人竟然还在嘚吧嘚吧的讲。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张一刀还是自觉受益匪浅,正所谓“一刀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然而,很奇怪的是,石清老人见闻广博,但对大大有名的“湘西赶尸”,向来讳莫如深。外头人传说,石清老人早年曾经不仅足迹遍布整个湘乡省,走云南、下四川、跑湖北、窜两广都是家常便饭。从谈吐来看,张一刀觉得外头人说的八成属实,石老人见闻广博,单单是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来形容已经远远不够,江湖轶闻、奇人异事乃至神魔鬼怪种种事情也是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然而唯独,苗寨人津津乐道的“赶尸”二字,石老人从来没有吐口过,对当地盛传的种种相关的奇闻轶事,也向来噤口不言。

    他不说,张一刀便不问。

    另一件奇怪的事情,便是石老人的一身武艺。据他说,祖上曾是土司老爷的一名苗兵,于是有一套祖传的武艺流传下来。只是年数久了强身健体,严格说来连用来防身都嫌不足,只盼少点头疼发热,毕竟,苗寨条件差,看病嫌麻烦,再说地处山林,难免有些瘴疠之气,练了终归没有坏处。

    石老人教的用心,张一刀学的认真,十几年练下来,倒也有模有样了。至少长这么大,竟然从来没有感冒发烧过。

    当然,最奇怪的,还是方圆八百里苗寨都少见的,就是张一刀竟然没有上过学!毕竟现在条件好了,清风寨和明月寨都有自己的学堂。然而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所有人竟然直接把张一刀给忽略了。张一刀的文化,全部是石清老人手把手教的,不仅汉语,还有苗语、苗文。石老人常常是随手拿本黄皮书,那些书你永远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捞出来的,有的泛黄,有的发旧,有的既黄又旧,有两次拿出的书,封皮上似乎还有斑点干枯的血迹一样的东西,看上去触目惊心。

    然而石老人照样讲的津津有味,他拿的书永远是繁体的,一列列竖排的小楷,或者草书,但他讲课、书写,或者教给张一刀的,却是简体字,有时甚至是英文、梵文。

    怪,怪透了!

    然而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张一刀自小耳濡目染,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他看来,一切正常,正像石老人经常说的,一物通,则百理明。大概的意思和圣人之言“大而化之之谓圣”是共通的。恰恰是因为这种教育,张一刀觉得无论是什么,知识也好,语言也好,专业也好,都没什么神秘啊,更谈不上高不可攀了。他坚信,不论你走,或者不走,路始终在那里。所以,路,肯定是有的,关键看你怎么走而已。

    张一刀是十六岁那年离开石老人的。

    离开那天,石老人正在拿着一本书,向张一刀讲授着,讲着讲着,竟然是一阵语塞,突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张一刀原本聚精会神听着,看石老人良久无语,不禁诧异的看向石老人。

    石老人嘴巴微微颤抖,双眼紧闭,恍惚间似乎还有一滴眼泪摇摇欲坠。

    他说,一刀,是时候了。

    张一刀明白了。

    多年的师徒,无师徒之名而有师徒之实。

    十六载相伴,虽非父子之血缘却有父子之情。

    石老人继续说,“一刀,一刀......”,言语似乎想表达的有千言万语,却什么都没有说出。

    是的,什么都没有说出,似乎是不能说出,又好像是无法说出,或者不敢说。

    石老人终于说,“一刀,我没什么可以教给你了。就算有,也要等到你再的时候。是时候,放你出去了。”

    张一刀内心无比酸楚,眼泪梗到了心头,然而偏偏无法哭出来。

    他站起来,走到石老人跟前,他想,我就磕三个头吧!

    可是刚一低头,似乎一股大力托着,肩膀竟然无法动个分毫。

    石老人说,“你不当跪我,自然无需跪。而且,我想让你明白,这天下,值得你去跪、能够跪的,原本是极少的。就算是我,也还不够。”

    临走前,石老人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尸不入村,人不住店,如有发现,速来报我。”

    关于湘西赶尸的小说,已经影视确实不少,但我觉得大多数都是求怪求偏,没有真正体会其背景,琢磨其形成原因。衍生成文的,竟然主要是靠百度的一点碎片式的资料。我想围绕”湘西赶尸“这一历史事实,开创自己的一套体系。至于成不成,大家跟我一起探险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