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字体: 16 + -

第一章 高校党建工作逻辑线索_第四节 高校党建的目标要求

第四节 高校党建的目标要求

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就是要按照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紧紧围绕高校改革发展这一主题,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持续实现高校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一、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高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以提高思想理论教育为重点,大力推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把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放在高校党建的首位,教育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引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指导思想。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一位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有资源,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和集中体现。立足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研究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指导中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求高校党的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中国,正确判断中国的社会性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中国社会进行全面深刻分析,作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灵魂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发展的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高校党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判断国际格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界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确定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其前途是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其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时代特征出发,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策略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了我国的国内政策和对外工作的战略策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新特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时代脉搏和特征,把中国的发展、建设和改革事业,放到世界和时代的大视野中去观察,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抓住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提供的战略机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提出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充满活力的理论观点、战略目标和策略思想。

3.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归宿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认同、所践行。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首先,坚持内容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全部成果,就是要体现中国人民大众的意志,反映中国人民大众的愿望,贴近中国人民大众的需要,为中国人民大众乐于接受。其次,坚持形式大众化,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形式和中国风格相融合,形成了一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华民族形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第三,要坚持手段大众化,在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影响,使现代信息工具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理论宣传与教育中来。

(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党的建设,必须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激发党的生机与活力。

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历经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邓小平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阐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照抄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出发,走出一条适应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命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党建思想。

3.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阶段。

(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主体内容,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是兴国之魂。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认识理解,才能成为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思想上达成共识。高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情感上,高校要着眼于激发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运用先进典型、感人事例,展现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2.贯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员的教育管理全过程。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成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基本遵循,必须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覆盖到高校党组织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营造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对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标准,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

3.践行、示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其要求转化为党组织的集体意识和党员干部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重在践行,贵在示范。高校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导向明确,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文化思想阵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着眼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着眼于树立和谐社会共同理想,着眼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着眼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的认知,带动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南针、参照系,坚持和发扬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新成效

高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的根本保证。

(一)深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挥高校党建工作优势和特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着力培养广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当前,要着力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着力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高校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的作用,特别是注意团结和发挥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根据新的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着力构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新闻学、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面向高校师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覆盖。

(三)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接受教育、经历磨炼、增长本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抓住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契机,集中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放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用富有时代气息、容易与大学生产生共鸣的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关

心人帮助人的原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认真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做好大学生多层次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三、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上取得新成效

高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以强基层、打基础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校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更好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适应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在按院系所设立党支部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学科组、课题组和科研团队为基础设立党支部的新形式,逐步形成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基层实体组织相对应的科学化的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确保实现本科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

(二)努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提高党组织向心力的重要途径。按照民主集中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高校师生党员的民主权利。大力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校内重大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对涉及高校改革发展、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校内事务的参与度。

(三)努力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改进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原则,加大在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把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构建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开展经常性党内生活,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高校党员日常管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从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

四、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高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目标方向,以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性锻炼为重点,着力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党的意识、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把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依靠力量。

(一)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首先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高校各级领导干部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政治坚定、把握方向的表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表率,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表率,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表率。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广大师生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高校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选好配强一把手,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二)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建设

办学治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高校的具体体现。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切实提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领高校教育教学的能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切实提高领导高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增强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积极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学校管理、维护稳定的工作水平。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应急管理意识,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善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通达民意、引导热点、疏导情绪、化解疑虑。

(三)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把优秀党员、教师选拔到重点和关键岗位上来,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按照德才兼备和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培养选拔更多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热爱党务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干部、教师从事高校党务工作,特别是选配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收入待遇、评选先进、岗位交流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党务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依托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培养一大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高水平教师和人民教育家。

五、在强化作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高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学风。

(一)大力加强党优良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进一步聚焦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诚倾听师生呼声,真实了解师生意愿,真情帮助师生解决困难和问题,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穿到办学治校各个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厉行节约、精打细算,把有限资金和资源用于高校改革发展、改善科研条件、服务师生员工上,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开展党性定期分析,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

(二)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深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积极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高校主要领导干部问责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经济责任审计制,形成保障干部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的有效机制。要加大对基本建设、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学科评估、高校招生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力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党风在高校的具体体现,高尚的师德师风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锐意创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真正成为博学多才又道德高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体系,完善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为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网络,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切实解决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