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情史:暴君的曼陀罗
字体: 16 + -

第380章 满城风语微妙时局

    太医院错送曼陀罗丹的消息不胫而走,几日之后便传到了阴山。大魏皇帝神色阴郁,整日里一言不发。广德宫中人心惶惶,军镇内外气氛肃压。

    事实上,拓跋焘听到的乃是一条断章取义的消息,只说‘太子早朝后亲往安乐殿呈送曼陀罗丹’,关于御药房出错的细节却只字未提。

    晚膳过后,大司徒崔浩绕着曲折的回廊悠闲地散着步,行至御殿外,小声向内侍询问起万岁的起居。

    “何人在外面,是崔司徒吗?”拓跋焘余光扫过殿外晃动的人影,随口问了一声。

    “哦,正是老臣。”崔浩拱手回应。

    “进来吧。”大战在即,他不想为了儿女情长的事分心。索性请对方进来,聊聊关于两军对战的时局。

    而崔浩想说的并不是这件事情,端详至尊阴沉的脸色,仿佛无意中说起,“臣听说御药房的管事将太子的药错送到了安乐殿,差事办得如此马虎,居然还保住了脑袋。太子宽仁大度,令老臣佩服,然而总这样下去,宫规律法岂不都成了摆设?”

    “怎么,是御药房出了错么?”对方的话并没有使拓跋焘宽心,反到平添了几分猜度。办差的人犯了这么大的错,却没有被按律正法,这还不让人觉得可疑么?送错了药——到底是无心,还是糊弄他的计策?

    “是。只说是忽视了盒底的刻印,将太子的补药与安乐殿的曼陀罗弄颠倒了。”款款起身,拱手呈报道。

    “宫里所用的药盒皆为同一款式。漏看了属印——哼,这也能当做理由么?”猛一攥拳,越想越窝火,“替朕拟旨,即刻送达万寿宫,传旨将御药房管事、经办一并连坐,即刻问斩!”

    “喏,老臣这就去办。”躬身一拜,领旨退出了殿外。

    快马星夜兼程,次日一早,圣旨就传达到了京城。

    萧竹一扒开眼睛就听到了惊天噩耗:御药房上至管事,下到小厮因玩忽职守一并被天子处斩。顿觉胸口发闷,举目望向贾周,“天啊,怎么会这样?不过是送错了药,万岁他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非要较真,问管事一人的罪也就是的,可他。。。。。。二十几条人命。。。。。。”事情因她而起,忍不住自责,眼泪潸然滑落。

    “中常侍宽心,恕咱家直言。万岁这股邪火,绝不是因为送药这等小事,多半是因为——太子。”

    “太子?”心中一惊,不由担心雨夜里的那件事被什么人泄露了。

    “药送错了是小事,可太子实不该亲自来换。此乃万岁的忌讳,中常侍原比咱家明白。”

    “我怎么会不明白?所以才竭力避嫌,不曾与太子相见。”难免有些委屈,说是两心相知,难道连这点信任都没有吗?对方只说是怀疑太子,难道就不是在怀疑她吗?

    “中常侍有所不知,京城到阴山隔着千八百里路,消息传到了广德宫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倘若再经过别有用心的嘴,那话儿可就不堪入耳喽。”宦官是干什么的?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三寸不烂之舌的厉害。他们就是靠传话过日子的,此中的玄妙自是高深莫测。

    “你是说——崔浩?”那个终日与太子过不去的“别有用心之人”,不是他还会有谁?

    “咳,这咱家可说不好。”一想到太子晃坐立不安的样子,贾周心里就忍不住窃笑,“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爷偏有这些让人嚼舌根的是非。说到底还是怪他自己的行为有失庄重,这才让人抓住了小辫子。”

    正如贾周所想,拓跋晃一大早听说远在阴山的父亲下旨将御药房上下二十几口问斩,一时间心惊肉跳,称病不朝。东宫里的老老少少都跟着捏了把汗,赶忙请来太子平日里倚仗的几名重臣,希望能商量个对策。

    太子爷耷拉着脑袋,惨白的脸色仿佛真生了大病似的。召集的臣僚到齐之后,将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本宫心中坦荡,绝无冒犯父皇的意思。只可惜父皇他远在阴山,被无耻小人的谗言挑唆!”

    几位臣子商量了一下,最终还是中书侍郎高允率先打破了僵局,起身开口道,“依臣之见,太子不妨即日率部赶往阴山,当面向万岁澄清。为表一片忠孝之心,可请旨随万岁出征,誓死护卫圣驾。”

    “父皇他正在气头上。。。。。。会恩准吗?”

    “万岁率大军亲征柔然,却将大军屯于阴山迟迟不肯出战。其用心不在柔然,而在朝中。万岁似在隔岸观火,瞻望朝中的动静。”

    “高师傅是说,父皇依旧对本宫心存芥蒂?”

    “非也。万岁是想跳出局外观察动静,之后再仔细琢磨琢磨太子和崔司徒究竟哪一个才是他的心腹之患。这个时候,万岁最希望,也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野心’。”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望高师傅指点迷津。”拓跋晃恭恭敬敬地上前一拜。

    “万岁的脾气虽阴晴不定,但心却正平无私。他做每一件事首先想到的是大魏国,而不是维护谁,或者排挤谁。太子请恕微臣直言,灭佛之后,万岁曾一度让权于太子,是因国之所需,而非真被太子所辖制。也正因为这样,太子才得以庇护沙门,藏匿起大量的佛像和经文。许多利于民生的政令才得以顺利实施。

    ‘灭佛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政局形势所迫。也从反面暴露了崔司徒和某些汉官士族的强势。入主中原之后,大魏国急需借鉴汉人的方法加强统治,万岁重用汉官,但绝不会任由汉官日复一日地跋扈下去。

    之前,万岁因为太子一一照准了崔司徒推举的外方官员而大发雷霆,究其真正的原因,乃是不愿看到太子与崔司徒两派势力向其中一方倾斜。而万岁本身又苦于不敢信任太子,至今都说服不了自己帮助太子取得新的平衡。所以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让万岁了解太子的一片孝心。放下利益,获取万岁的信任,才是明智之举。”

    拓跋晃不住的点头,十分感激对方说破了自己一直以来都想不明白的事情。三日之后,便按照高允的建议点齐了兵马,嘱咐仇尼盛道和任平城暗中关注朝中的动静,收拾起行装匆匆上马奔赴阴山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