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情史:暴君的曼陀罗
字体: 16 + -

第357章 世间菩萨登陆先锋

    萧竹躲在浓密的枝叶下,一直关注着那个身着黑袍的男人。对方在发了一通脾气之后,终于提着湿漉漉的袍子登上了停在对岸的步辇。看起来很大的派头,一路上的禁军宿卫都要跪地参拜。

    忍不住胡思乱想,那家伙是皇上吗?

    立即否定了自己想法。照太子的年龄看,皇帝大概是个白胡子老头儿吧?而穿黑袍的那个家伙腰不弯背不驼,还一肚子火气,打起架来比毛头小伙儿还利落。

    或者是个王爷?太子的叔叔,或者哥哥?

    可他为什么要跳湖自杀呢?一个大男人,真让人伤脑筋。想不明白,不想了,那跟她有什么关系呢?

    山下那些手持兵器的家伙才让人担心呢。保不准在什么情况下会一窝蜂地冲上山来。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个岛是她的,有人威胁到小岛的安全,她就得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行动起来!

    “猴子”的天道终于被打破了,一旦有了敌对与维护的概念,她就成了亦正亦邪的阿修罗。可面对这么多士兵,她究竟该怎么办呢?

    彼岸,拓跋焘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一场轻松的政变,因为一座小岛而变得复杂起来。登上小岛救出人质成了问题的关键,否则,即使政变成功,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胜利。

    心神不宁,希望借助打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屁股刚挨着坐垫,脑海中忽然闪过一道灵光——

    昙曜!

    昙曜和尚是登上小岛的最佳人选。卫兵一定会相信和尚是太子派来为将死者超度的,绝没有人会想到那个和尚是他的人。只要和尚能引开一些士兵的注意,他们就可以借由那个空当登上小岛。。。。。。

    于是,趁夜派人赶回鹿苑接来了乔装成侍卫的昙曜。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没想到对方会十分爽快地答应帮他。他原以为出家人会置身事外,或者因为他下诏灭佛的唐突之举而记恨于他,而此时看来,他碰到了一位真正的菩萨。

    昙曜没有“入地狱下油锅”那样的慷慨陈词,说出的话使人安宁却又耐人寻味:“菩萨行有如照在一百碗水上的月亮,同时出现一百个月影,每碗水中都有一个。这不是月亮有意如此,也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但不知何故一百碗水中自然就有一百个月影。

    贫僧说的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爱心或者悲心,恐怕不只是喜乐感受,它不仅要与世间之美结交,同时也要跟丑恶、痛苦、嗔恚来往;真正的慈悲需要莫大的勇气敞开自己。修菩萨道必须如实地接受人生的全局。接受光明,也接受黑暗;接受其善,也接受其恶。必须对人生敞开自己,与人生沟通。对世间的正面与负面同样完全地敞开自己。

    这就像是从高空俯瞰世间:有明、有暗,二者皆收眼底;没有偏见和野心,不会想要护明抗暗。有人落水了,菩萨会因为他是个十恶不赦之徒就任由他溺死吗?当然不会。这才能体现佛所讲的众生平等。”

    拓跋焘隐约有所感悟:爱或者慈悲应该就是这种月性一般的情怀。如实地接受一个生命的全部,接受光明,也接受黑暗;接受其善,也接受其恶。你没有要求非得在什么样的碗里留下你的影,甚至没有想过要留影,只是照着。。。。。。

    当即下达了调动兵马的命令,目送着换了僧袍披上袈裟的昙曜出了殿门。接下来的事,不是靠想就能完成的,只能随顺因缘了。

    令人意外的是,昙曜和尚乘船登上湖心岛的时候,居然看到了一片祥和。衣袂飘飘的女子在篝火旁翩翩起舞,几十名士兵皆丢盔弃甲,挤在一起围着火堆宛如着了魔一样。

    “阿弥陀佛——”和尚正要开口询问,人群中央的年轻女子仿佛看到了他,赶忙在唇边竖起一根食指,示意他不要出声。

    既然如此,昙曜干脆在不远处的大石头上坐了下来,安然拨动着念珠。直到女人停止了舞蹈,穿过人群向他走来时才缓缓起身,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放出了七只河灯。

    萧竹蹑手蹑脚地来到和尚身后,刻意压低声音询问道,“师傅,您在做法事吗?”

    “原本要做,所以带来了七盏地藏灯。现在看来,不用了。”起身转向对方,脸上挂着慈悲的笑容,“阿弥陀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女菩萨用非凡的智慧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善哉善哉!”

    “冲突?您是说,这些人会跟另外一伙人打起来吗?那些人很快就会渡水到这里?”

    “不错。姑娘有救了。”

    “老天,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不需要什么人来救我。”转身看了看那些陷入昏迷的士兵,不免有些头疼,“好容易才搞定这些家伙,用光了我所有的药。还要来吗?呃,我已经无计可施了!”

    “姑娘不记得贫僧了?”昙曜老早就认出了对方。对方眉心的那条伤疤,让人很容易就能认出她。

    萧竹用力摇了摇头,只觉得对方面善,实在想不出在哪里见过。因为对方是出家人,还是诚恳地坦白道,“我就像是一只经历了短暂昏迷的猴子,刚一醒来就被送到了这座小岛上。不知道为什么,昏迷之前的事情完全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