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给玉才哥哥说门婚事
马车经过张家门口的时候,张家老七难得睡不着,开门打算出去溜溜,看到马车经过四哥跟王伯赶着车往城里走。
哼!
有什么了不起,等他和六哥考上状元,到时候家里买有一群的下人,到时候看谁过得更好?
嘀咕了两句,他背着手绕着小路往村头的方向去了。
早上的时候很冷,王伯和张家老四都打起了大大的哈欠,张小燕有些担心地撩开帘子,皱着眉头看了两人一眼突然想起围巾这东西。
没有毛线可以用棉布做上几条,赶车的时候围着也就不那么冷。想着,放下帘子用自己做的炭笔在本子上把这事给记了下来。
人多,东西多,张小燕决定先去一趟善一药行。平时没少麻烦林掌柜,自然不会忘了给林掌柜带上些自己做的熏鱼熏肉。卖掉前几天采回来的药材,拜别林掌柜去了王家。
这些日子赵四没少摘药材,这次回去张小燕决定拿些银子给赵四,让他交给家里免得乱花了去。
王成奎年轻时候做生意也比较辛苦,经常为了些好料子早上四五点就去市场等着,也早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王玉才这两个月也调整了一下作息习惯,早上起来跟师傅周可练练拳,身体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妹妹王诗雨请了先生回家教她读书识字,也都很少睡懒觉。
用过早膳之后,兄妹俩在院子里逗鸟。听说张小燕一家子来了,王诗雨比王玉才更加兴奋,鸟食往地上一扔飞奔到前面院子去了。
“诗雨,你能不能有个大家闺秀的样子?”王玉才无奈地摇了摇头。
自从去了张小燕和胖丫的乔迁之喜,这孩子就天天念着两个小丫头的名字。或许这就是缘分,不然大家也不会那么合得来。
王成奎看到这一大家之人心情也是非常好,这才刚刚用过早膳不久,就让下人开始张罗起午饭,说什么都要留下大家吃个饭才肯放他们离开。
盛情难却连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王伯都被当做贵宾一样请进了张家。幸亏张家的大厅够大,那么多人在这里说话,忠儿跟着诗雨你追我跑,屋子里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王成奎笑得合不拢嘴。
白青水见王成奎这般高兴从背篓里拿出自己的绣品,双手送到他的手上,让他看看效果如何?
“王某果然没看错人,夫人真是一双巧手。这绣工比宫里的绣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幅鸳鸯戏水图若是能大些价格会很高,这幅我出二十两银子,不知道夫人可否愿意忍痛割爱?”王成奎是见过世面的人,看到这样的绣工就知道张小燕这个娘肯定是出自名门。
之前听儿子说过,张小燕的娘失去了记忆,很大可能是哪家丢失的小姐。这样的绣工应该也是出自家族手艺,说不定绣品卖出去能引起那家人的注意。
二十两!
白青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一双手可以创造出这样的财富,若是知道可以赚那么多银子也不用在张家受气那么多年,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
“娘,王伯伯说二十两买你这幅鸳鸯戏水图可愿意?”张小燕撞了撞娘的手臂,也想不到有这么高的价格。
之前在绣庄看到那副绣品至少有这幅六倍那么大,价格是六十两。娘这幅王伯伯都收到二十两,卖出去的价格估摸着跟那副大的差不多。
“多谢王老板抬爱,若是觉得这样的绣品可以,我还想绣一副跟在绣庄里那副差不多大的。不过,若是要绣那么大一副时间就不会这么快了。”白青水想了想那副绣品,以她的速度至少得半年。
不过,这幅绣品能换二十两银子,足够一家人好几年的生活开支还搓搓有余,等忠儿再稍微大一些可以让忠儿去读私塾。
王成奎是个惜才的生意人,听白青水这么一说高兴地大笑起来:“周可,把银子拿上来。看来我们家玉才简直是因祸得福,不仅把病给稳住了,还给他爹我带来不少的一笔财富。小燕,你们的绣庄打算时候开始动工啊?”
“计划是年后,这些天让大家跟着娘多学学绣工。既然要出精品,肯定需要些火候,心急可是吃不了热豆腐。”张小燕心里早就有了想法,但是事情得一步一步来,不然她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好好啊!小燕你不仅医术好,还这么有经商头脑,夫人您真是好福气,好福气啊!”王成奎一脸羡慕地夸了起来。
白青水早就把小燕当成了家里的骄傲,但是在外人面前依旧比较谦虚:“王老板儿女也不错,少爷温文尔雅,小姐端庄大方,您也是个大善人就等着以后好好享福吧!”
哎……
高兴的时候王成奎不想去提起伤心事,张小燕却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凑过去贼贼地说道:“王伯伯不用担心,再过几年可以给玉才哥哥说门婚事。”
“可……你玉才哥那病……”王成奎倒是想啊,就是担心儿子那病到时候会传给孙子,到时候一家也是没有个安乐日子。
“不不不!玉才哥这病虽说不能根治,但是正常的结婚生子是没有影响的。而且,并非一定会遗传,就算有那样的遗传,五岁之前还是有痊愈的可能。”张小燕最近翻了不少医书,上次进城的时候还刻意去林掌柜那里找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医书回去查看,就像她前世看过的一些病例,遗传率并不是百分之百。
王成奎激动地看看跟赵四说话的儿子,又看看张小燕欣喜万分地说道:“有你这句话,可是比我赚了多少银子都强。对了,你师傅什么时候能回来?”
“师傅之前来信说年前肯定是回不来了,年后什么时候他也说不准。不过,师叔说年后会回来一趟。”张小燕知道王成奎是通过师叔找到师傅为玉才哥治病,刻意提了一句。
王成奎听完心底多少有些失望,却是没有变现出来,嘘寒问暖地问了问村里的情况,到了差不多的时间上了菜,招呼大家吃了个午饭。
哼!
有什么了不起,等他和六哥考上状元,到时候家里买有一群的下人,到时候看谁过得更好?
嘀咕了两句,他背着手绕着小路往村头的方向去了。
早上的时候很冷,王伯和张家老四都打起了大大的哈欠,张小燕有些担心地撩开帘子,皱着眉头看了两人一眼突然想起围巾这东西。
没有毛线可以用棉布做上几条,赶车的时候围着也就不那么冷。想着,放下帘子用自己做的炭笔在本子上把这事给记了下来。
人多,东西多,张小燕决定先去一趟善一药行。平时没少麻烦林掌柜,自然不会忘了给林掌柜带上些自己做的熏鱼熏肉。卖掉前几天采回来的药材,拜别林掌柜去了王家。
这些日子赵四没少摘药材,这次回去张小燕决定拿些银子给赵四,让他交给家里免得乱花了去。
王成奎年轻时候做生意也比较辛苦,经常为了些好料子早上四五点就去市场等着,也早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王玉才这两个月也调整了一下作息习惯,早上起来跟师傅周可练练拳,身体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妹妹王诗雨请了先生回家教她读书识字,也都很少睡懒觉。
用过早膳之后,兄妹俩在院子里逗鸟。听说张小燕一家子来了,王诗雨比王玉才更加兴奋,鸟食往地上一扔飞奔到前面院子去了。
“诗雨,你能不能有个大家闺秀的样子?”王玉才无奈地摇了摇头。
自从去了张小燕和胖丫的乔迁之喜,这孩子就天天念着两个小丫头的名字。或许这就是缘分,不然大家也不会那么合得来。
王成奎看到这一大家之人心情也是非常好,这才刚刚用过早膳不久,就让下人开始张罗起午饭,说什么都要留下大家吃个饭才肯放他们离开。
盛情难却连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王伯都被当做贵宾一样请进了张家。幸亏张家的大厅够大,那么多人在这里说话,忠儿跟着诗雨你追我跑,屋子里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王成奎笑得合不拢嘴。
白青水见王成奎这般高兴从背篓里拿出自己的绣品,双手送到他的手上,让他看看效果如何?
“王某果然没看错人,夫人真是一双巧手。这绣工比宫里的绣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幅鸳鸯戏水图若是能大些价格会很高,这幅我出二十两银子,不知道夫人可否愿意忍痛割爱?”王成奎是见过世面的人,看到这样的绣工就知道张小燕这个娘肯定是出自名门。
之前听儿子说过,张小燕的娘失去了记忆,很大可能是哪家丢失的小姐。这样的绣工应该也是出自家族手艺,说不定绣品卖出去能引起那家人的注意。
二十两!
白青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一双手可以创造出这样的财富,若是知道可以赚那么多银子也不用在张家受气那么多年,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
“娘,王伯伯说二十两买你这幅鸳鸯戏水图可愿意?”张小燕撞了撞娘的手臂,也想不到有这么高的价格。
之前在绣庄看到那副绣品至少有这幅六倍那么大,价格是六十两。娘这幅王伯伯都收到二十两,卖出去的价格估摸着跟那副大的差不多。
“多谢王老板抬爱,若是觉得这样的绣品可以,我还想绣一副跟在绣庄里那副差不多大的。不过,若是要绣那么大一副时间就不会这么快了。”白青水想了想那副绣品,以她的速度至少得半年。
不过,这幅绣品能换二十两银子,足够一家人好几年的生活开支还搓搓有余,等忠儿再稍微大一些可以让忠儿去读私塾。
王成奎是个惜才的生意人,听白青水这么一说高兴地大笑起来:“周可,把银子拿上来。看来我们家玉才简直是因祸得福,不仅把病给稳住了,还给他爹我带来不少的一笔财富。小燕,你们的绣庄打算时候开始动工啊?”
“计划是年后,这些天让大家跟着娘多学学绣工。既然要出精品,肯定需要些火候,心急可是吃不了热豆腐。”张小燕心里早就有了想法,但是事情得一步一步来,不然她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好好啊!小燕你不仅医术好,还这么有经商头脑,夫人您真是好福气,好福气啊!”王成奎一脸羡慕地夸了起来。
白青水早就把小燕当成了家里的骄傲,但是在外人面前依旧比较谦虚:“王老板儿女也不错,少爷温文尔雅,小姐端庄大方,您也是个大善人就等着以后好好享福吧!”
哎……
高兴的时候王成奎不想去提起伤心事,张小燕却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凑过去贼贼地说道:“王伯伯不用担心,再过几年可以给玉才哥哥说门婚事。”
“可……你玉才哥那病……”王成奎倒是想啊,就是担心儿子那病到时候会传给孙子,到时候一家也是没有个安乐日子。
“不不不!玉才哥这病虽说不能根治,但是正常的结婚生子是没有影响的。而且,并非一定会遗传,就算有那样的遗传,五岁之前还是有痊愈的可能。”张小燕最近翻了不少医书,上次进城的时候还刻意去林掌柜那里找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医书回去查看,就像她前世看过的一些病例,遗传率并不是百分之百。
王成奎激动地看看跟赵四说话的儿子,又看看张小燕欣喜万分地说道:“有你这句话,可是比我赚了多少银子都强。对了,你师傅什么时候能回来?”
“师傅之前来信说年前肯定是回不来了,年后什么时候他也说不准。不过,师叔说年后会回来一趟。”张小燕知道王成奎是通过师叔找到师傅为玉才哥治病,刻意提了一句。
王成奎听完心底多少有些失望,却是没有变现出来,嘘寒问暖地问了问村里的情况,到了差不多的时间上了菜,招呼大家吃了个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