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人生
字体: 16 + -

第四十九章高山仰止

    sat jun 06 08:00:00 cst 2015

    陆秀夫,南宋末代宰相,享誉中外的民族英雄。他生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即公元1238年。年少時期的陆秀夫,便刻苦读书,立志效法北宋的名臣,以图国家的再起与兴盛。及至他成年时,学问已經有了很大的进步,先后在州试、乡试、会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被后世称为‘三榜连捷’。

    陆秀夫祠,始建时间记载不一,有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但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为飞檐琉璃瓦,三进两厢式古典建筑。其后明、清朝廷续有修缮。但终因风雨剥蚀,战乱频仍,祠宇屡遭损坏,至日寇凭凌,已近于全毁。建国后在原址按原貌重建,钩沉南宋符号,体现明、清特色;动乱期间被占为职工宿舍,再遭严重破坏。

    陆公祠虽在闹市区也门可罗雀。有好几个老年市民还坐在石板小巷两边聊着闲话。

    刘胜龙停放好他那永久牌自行车,带着金银秀跨进了院门。

    占陆公祠为宿舍的职工都已搬家离开,不多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院落,看起来好像是在准备布置重新开放。

    陆公祠门前古井依旧,两座石狮仿佛灵性不减。青砖黛瓦,飞檐翘壁,古韵流动。走进门厅,翠竹挺拔,一带清幽,“宋丞相陆公祠”碑赫然而立。

    偌大的祠堂内冷冷清清,并无其他游人,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匆匆来去。

    “仰止堂”内,南窗下已经摆上了玻璃柜,柜上堆放着许多资料,还没有来得及陈列。引人注目的是,堂内正中央的巨幅彩色画像也已经重新挂上。

    浩然堂前,一座巨大的铜制香炉增加了不少古意,堂内,立着一座陆秀夫的青铜站像,神态自然,不怒而威。靠墙的地方,一长溜装好了解说词的玻璃镜框还没有挂上墙壁。

    “宋灭无降帝,陆沉有秀夫。”

    “飘摇社稷一线危,生死存亡日月悲。留得乾坤正气在,清波一跃是奇男。”

    “崖门一跃惊天地,多谢先生励后贤。莫道只今皇历改,节行抛却只看钱!”

    刘胜龙到底是学中文的大学生,又是在陆秀夫的故里瓢城读书,对这里的展品、碑文和陆秀夫生平似乎早已了然于心,给金银秀讲起来总是头头有道。

    公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元世祖忽必烈挥师南下,于1276年攻陷南宋京城临安,掳走宋帝。然而逃离的宋宗室和一批文臣武将仍坚贞不屈地抗元。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益王赵罡即帝位,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海上行朝”,于1278年初开进海南岛北端磠州驻扎。风雨飘摇,大厦将倾。10岁的宋端宗赵罡因舟中遇台风惊悸病逝,年仅8岁的卫王赵昺继帝位,授陆秀夫为左丞相,主持政务,张世杰为太傅,护驾作战,文天祥为少保,组织勤王。并由丞相陆秀夫亲书《祥兴皇帝登宝位诏》,表示誓死抗元的决心。

    行朝开进崖山,当时朝臣、兵士、**人员有20万人之众,船舰近一千五百余艘,陆秀夫与张世杰千方百计,谋划战斗方略,为防御元军进攻,宋军统帅张世杰命令部下用铁索把大小千余艘战船连成一片,形成一座庞大的水上堡垒,誓与元军抗击到底。

    1279年2月,南宋叛将、元军主帅张弘范帅舰已追击至新会南海,副将李恒又率队从广州等陆路进逼新会。于是一场宋元生死决战在广东南海崖山拉开战幕。此时元军水陆两路人马共达7万人之众,战船五百余艘。他们首先抢占崖门水道的滩涂高地,阻止各地的物资运往崖门,并从外围切断宋军船阵与崖山之间的粮草和淡水补给线。1279年3月19日,决定性的一刻终于到来,这天中午张弘范又施一计,命令元军用布帐围住战船并大奏鼓乐。宋军以为元军开始鸣乐吃饭,便也准备做饭,一时疏于防范。张弘范率元军乘海水涨潮之机,全速进攻直捣宋中军大帐,而元军李恒率领的战船又乘潮水落潮开始从北向南猛攻宋军水师兵寨。杀声四起,炮火连天,战船起火,兵士惨叫,崖山上空乌云滚滚,海涛惊天,电闪雷鸣,地动山摇。由于帝舟较大,又与别的船舰连在一起,眼看元军渐渐迫近,陆秀夫清醒地意识到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陆秀夫走进船舱中,庄重地对幼帝奏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于是他拔出佩剑,令妻儿子女先行投海,自己长叹一声,背起年仅8岁的主君和传国玉玺,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一步一步踏上了从临安到厓山的最后里程。乌云翻滚、南海呜咽。噩耗瞬间传遍崖门,宋朝的百官和将士们悲痛至极,誓死不屈,或凿船自沉,或投海自尽。杨太后亦投海殉国。据史书记载,“后宮诸臣,从死者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

    宋元崖山决战,双方共投入20多万军队,1600艘战船,1000多艘民船,历时23天。陆秀夫负帝蹈海、南宋王朝覆没而告终。这场海战参战人数之众,出动舰只之多,战斗时间之长,对外震动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四大著名海战之一。历时320年的宋王朝,从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到陆秀夫负帝蹈海殉国为止,在历史上划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崖山多忠魂,英烈昭千古”,以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忠臣义士永载史册,千古流芳,将永远被历史和人民铭记。

    到此时,被后人讥笑为软弱的南宋已经独立抗争蒙古铁骑长达半个世纪。

    自古北兵突破长江防线则江南奉表投降,而已经失去所有陆地领土流亡大海的宋王朝竟然还能集结二十万大军为其死战三年之久,而对手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早在六年前襄阳城破之日,天下大势已成定局,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男人抗争的信念?

    因为厓山大战不仅仅是两个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而是赌上两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决战,是华夏文明最后的玉碎抗争。或许连宋亡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也没有想到,厓山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