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酬兄弟会
字体: 16 + -

四.不一样的故事

    mon dec 02 11:21:56 cst 2013

    四.不一样的故事:寻找网文创作的“三大生产力”

    假若“我”来写《地师》,假若“我”来写《扶摇皇后》,假若“我”来写《将夜》……这种创意写作研讨与训练题做多了,我慢慢总结出了一句话:跟着潮流走,写久了就能成为神!

    但是——请注意我这个“最重要最重要”的转斩——最重要的,还是要持续地做自己的“聚焦点”,“粘”住并培养自己的“铁粉”,从追求自己讲故事的“言语”个性(追求自己的语言个性,形成自己很独特的的叙述,或者有个性的文体)开始,发展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能级递进”,形成网文创作的“言语生产力”、“体验生产力”和“粉丝生产力”……

    不一样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些隐藏的共同话题。仔细体会现在这些网文作家成名成神的道路与问题,都有三个核心的关键点。

    1.从“码字”到“新语体”:言语生产力

    无论如何,你都应该坚持写下去。

    聚焦于某一个领域,专心、专注地持续地写下去,三个月、三年、五年……逐渐让自己成为这个小众/分众或大众领域的“专”家。因为我说,所以精彩,“言语即生产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网文创作或者汉文写作水平?从语言开始。

    作家以什么语言开始?要“一直千方百计追求自己的语言特性”(莫言语)。

    但作家“怎么样建立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连莫言都说,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的分析。但我还是想把它当作第一个问题提出来。

    (1)网文从语言运动开始

    因为,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我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普遍现象:网络作家普遍认为“网文作品第一重要的,是故事,而不是语言”,但“我们以后创作时,会充分注意到在方面提升自己”——似乎“语言”是传统文学与网文最重要的分界线,亦是网文作家晋阶晋级进化并向传统大师经典衔接的一道重大关卡。

    这个结论其实没有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和事实:网文本身,其实就是在整个互联网的“言语”运动中诞生的——无论在“阅读”方面的大众普及化,特别是低龄化/低水平化(大量低级阅读水平如小学和初中小平的读者构成了小白文坚实的支撑)的大面积下沉,还是创作方面的“低门槛化”,“码字”盛行,都是一种“新白话文运动”的时代大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首先都是一种“语言革命”。只不过从最初草根pk精英的争夺话语权(比如,从天涯青梅煮史为代表草根说史/说文化热,到百家讲坛的专家说史/说文化热),演变成一种社会各阶层/各类型/各群体所形成的新公共话语空间,与主流媒体所根基的传统公共语语空间之间的文化领导权之争。

    网文在当下与传统文学阵营的断裂与鸿沟、接触与交流、衔接与融合,不过是这种大背景的折射与浓缩。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言语”都是考察网文特性的最基本的一条线索。网文对当下全民阅读潮流和传统文学创作本身,最大的冲击力之一,就是“语言”。只是,太基本了,就更容易被忽略。anyway,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网文自身的“语言特性”是如何的,需要更多的“进场分析”,不是现在我能够解决的。

    (2)网文创作缺乏“能级递进”的体系

    而我们现在,是要兼容这两种立场,从“码字”到“中国好小说”,来探索“言语即生产力”给网文创作带来的 “能级递进”的“向上的阶梯”。

    “好的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学特征,就是它的语言。”(莫言语)——这要构建的,不是创作知识系统,而应该是“创作训练系统”。

    现在网文创作,甚至整个汉文写作,都没有“能级晋阶”体系——因此,我们并无系统的、科学的和分层级的方法,来评估你的写作能力,以及其形成和发展的阶梯式路径。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整个的语文与汉文教育,就没有这种“能级晋阶”的体系。我们学的语文,似乎是“从头再来”——小学轮一遍;初中轮一遍;到高中再重头来一遍。貌似我们在成长和进步。但我们不知道这种成长和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其量变和质变到底是什么。以致于,我们成人之后,对自己的语文与汉文表达与写作能力,极其模糊。

    像我这样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阅读和创作的能力形成到哪个阶层,处于哪个层级——何况那些并不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又离不开汉字/汉语/汉文这个主要交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

    因此,创建网文/汉文写作的“能级晋阶”体系十分重要。一就是“阅读分级”体系——这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多是局囿于少年儿童阅读分级体系;对于成人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分级体系,却鲜有建构。

    二就是“创作分级体系”——从网文创作到整个汉文写作,缺乏这种创作能力形成、发展和晋级的体系。

    (3)靠本能写作pk向上的阶梯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

    在研究和分析现在少年儿童阅读分级体系的情况下,要把“成人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分级体系和网文创作与整个汉文写作的分级体系,结合起来,做一种“创作能级晋阶体系”。

    都说写作的第一步是“模仿”。模仿,你总得先解析“范本”吧——但如何“解析”范本,并从中选对自己可以模仿与学习的创作手法,却取决于你的阅读能力。

    所以,你先得学会“读”,学会“解析范本”,你才能说仿写。很多时候,我们直接省略了这一步,“从自己出发写”——从自己的本能出发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觉得应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慢慢探索和总结自己的写作体会和经验,间或无意识地找一些范文来研习揣摩,或者,有意识地寻找各种写作技巧……

    很多人,原来,一直都是在靠“本能”写作——我觉得这样写是好的;或者,我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写最好,完全是在靠本能在写——它,我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好像我只有这样才能写得出来。

    这样固然也能写出特色和个性——就像很多网文作家作品已经证明了那样——但对于新手或者大量中层作者来说,如果想要入门、进阶,想完善、提升、优化,或者,让更多人喜欢和接受,你就得放低身段,多研究、学习和揣摩“成功的人成功的的作品是怎样成功地写出来的”。肯定有一些模式,有一些范式,有一些类型存在。

    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低身段,找到一些最佳的范本,疱丁解牛式地一一剖析;然后,先从模仿开始,写好模式和套路;再慢慢地得鱼望荃,忘掉模式,忘掉模仿,创造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要研究和模仿这些成功的范本呢?因此,它既然成功了,就代表着有一定的受众和市场——那么多人喜欢它,肯定它还是有道理的。假若,你还没有粉丝,也没有那个是成功的,那就意味着,你其实还没有找到大众喜欢和接受的模式——那你就还是放低身段,老老实实地学习和模仿吧。

    对于那些已经成名成家的人来说,系统地总结和提炼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教训,寻找那个“能级递进”的“创作的向上的阶梯”,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一直靠“本能”写作,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把握,不能像“三十九级台阶”,能够清晰地把握这种“能级递进”的阶递、关键和决窍,知道在哪儿用力,什么时候应该用力,如何才能量变,又如何才能质变,冲破自己的创作瓶颈。

    (5)从码字到新语体

    毫无疑问,“言语”——是这个“向上的阶梯”最明显的标志和最本源的部分。单从言语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假若从“码字”到中国好小说的“新语体”……我们可以分成几级“向上的阶梯”?

    第一个层面,“码字”——很多网文作者自称自己是“码字的”。但“码字”也是一种参差不齐的能力。

    比如,菜鸟级的作家,字能码到一起,也能讲一个故事,并且,还能描述类似的景致、人物和情节,“看起来就是一部作品”,事实上“也确实是一部作品”……但怎么来说,字都是“码”起来的。网文传说中的“写作工具”其实是也是一种码字工具。

    但创作的“艰难”也在这里。哪怕你心中装满世界,你也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出来。而如何“码”出来,其实,既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种创意——你必须进入到每一个“方块字”的世界,并且,从此让每一个方块字来成就你的世界。

    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开始。“码字”也是要水平的。

    第二个层面,“作文”——写字很通畅,字、语、句也貌似正确,逻辑和思路都还明了——这就是入门,或者开门即大红。因为在这个层面,“语言”写得不好,但是“故事”讲得好的,或者,“题材”很畅销的作品,比比皆是。因为“故事”和“题材”,大家能够忍受“语言上的经不起推敲。”

    第三个层面,“写作”——这是最通常意义上作者作家作品的“言语状态”了。每个人都有一种比较大众或小众的“类型风格”:或华丽小忧伤,或质地简练朴实,或隽永深邃有意味……遍地都是。但这个层面的人,也容易陷入“写作焦虑”和“创作瓶颈”。因为,他们在创作中,已经找到一种“集体的大我”,却还未能找到“超越其上的自我”。

    第四个层面,“创作”——这就是莫言所说,能够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是我们作家非常高的追求。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应该往这方面发展,有这方面的志向。我们不仅仅是通过写作讲一个故事,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还要很讲究文学语言。”“一个作家一旦形成自己很独特的有个性的叙述的语言,他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势如破竹。”

    第五个层面,“创造”——“为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语言做出了贡献”的新语体。就像莫言所说:“一个作家写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他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或者是在创作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非常有个性的文体,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文学家,因为他的写作是为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语言做出了贡献。”

    这是很难的,基本是大师的境界,不是普通作者可以企及的。但它“倒逼”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从网文创作到汉文写作,你都要以“汉字/汉语/汉文”为核心——而这正是构建“中国话语”的源泉和动力。

    (6)汉字/汉语/汉文的表达与写作:构建中国汉语热

    从网文创作到汉文写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挖掘自己对汉字的感觉(从内涵到外延)。只要掌握了“汉字感”,才能在“言语”、“话语”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新语体”——一个人只有创造的语言,对母语的丰富和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它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时代的文学:站在时代的左右,左右这个时代,甚至领先时代,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汉字/汉语/汉文”入手,其实我们抓紧住了最本源的东西。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但是,一个人的话语能力----尤其构建“中国语话”的能力——完全取决于他对汉字的感觉。特别是对其意蕴、内涵、内在小宇宙和世界的触摸与拓展。

    因此,从“汉字/汉语/汉文”入手,寻找从网文创作到汉文创作的表达与写作——它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于大家的,它对于整个中文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你对汉字越熟悉,越能驾驭对它的感觉,就越来“说话”、“言语”、“话语”,也就越能讲故事……

    越常用的汉字,你掌握得越熟悉,挖掘的内涵越丰富,你就越能表达和写作。所以,从码字到语言个性——这四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个从基本功到最高级的写作能力——就像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又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而第五个层面,其实代表着从网文创作到汉文写作,对于整个当下和未来的价值与意义:言语即生产力,真正的精髓,就在于从网文创作到“汉文写作”对“汉字/汉语/汉语”的拓展与创造,现在成为中国语言/言语、中国故事/声音、中国思想/理论/意识形态体系——三个层面重建与构建、创新与变革“中国话语”的源动力。

    这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个极端重要的政治、现实和理论问题:摆脱西方话语平台、言语方式,以及,在这种话语体系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中心论”的逻辑与思维模式,就必须重建“汉字”为中心,重塑“汉语”的思维模式,建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言语能力,以及思想理论的创新,还有意识形态的解构、重述与重构方式-----我们必须能说“中国话”,能发“中国声”,能有“中国故事”、“中国思想”、“中国理论”,要参与、介入并与世界一起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大理论”,甚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从个人经验到集体境遇和人类的普遍命运:体验生产力

    要深入挖掘自身的阅历与体验,并学会向他人“敞开”(或者,要努力让他人向我们敞开),在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关照同一类人的集体境遇,讲述大家独特而共通的“共鸣性故事”;如果在基础上能向关怀人类的普遍命运迈进……恭喜你,你正在获得“体验生产力”。

    我以为,宏大的世界可以想像和虚拟,但我建议一定要仔细挖掘自己正在亲历的体验细节,要讲自己的人心、人性和人际所需:你想要的,必然是某一些人也想要的;你不需要的,必须也是某一些人不需要——你要逐渐成为能够掌握和讲述这种“我”们不一样的“故事”。

    (1)大众母题的个体/共鸣性故事

    在设计这种网文经典创意写作研讨题中,我们逐渐体会到,你的故事若是“大众亲历但鲜有人讲得极致、细微且不同寻常”的,那么,你挖掘得越个性、越细致、越亲历与体验细腻,就越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我们把这个叫作“大众母题的个体/共鸣性故事”那么,无论,你怎么讲,都是好看的。

    何况,如果你在稀有的故事基础上,要讲得更“好看”---比如,幽默,极品,微镜头—那么,你更容易畅销。

    如果,你的题材,是扣住社会热点---或者来说,是紧紧抓住了人们在这种社会热点和潮流的集体心态、大众需求和内在的需求与渴望,你想不火都难。

    这就是讲“不一样的故事“的三个标准:第一,用“个人性细节”来讲“大众集体亲历”的共鸣性故事——“大众母题的个体/共鸣性故事”。第二,讲得很幽默、极品人物/语言/冲突和微镜头。第三,标题瞄准的“社会热点式的话题”,挖掘的是“中国式的心理诉求”。

    这是对当前畅销文化模式的一种简约概括。

    (2)文字丛林:从个人经验到公共经验

    如果结合上面“言语即生产力”来讲,这里引出了当下网文创作中经常会忽略的三个层面问题。

    第一全层面,就言语层面——是能够形成有个性特色的风格语言,或者,能够创作出“新语体”来,还是——只是一种“模式化”的语言?

    第二个层面,就是公共经验——是能够引起共鸣的集体境遇和普遍经验,还是只是“别人说的都在经历的经验”而已。

    第三个层面,就是个人经验——是个人独特的体验,还是,个人私体验?

    这三个层面之间,有两个相反的“运动方向”。

    一个是“负能量”方向——有些作品成为“话语膨胀”;有些作品成为“陈腔滥调”;有些作品成为个人思辨与概念的主张——就是你都还没有想明白要说什么,就说出来了,结果作品变成了晦涩难懂的抽象语言……

    什么是“陈腔滥调”?比如,当《奋斗》刚出来时,它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说话风格——那是80后这个世代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你发觉没有,从那以后,似乎影视作品(80后)中的人物,不“这样”说话,就不会“说话”了……于是,到了《北京爱情故事》中,这种言语风格,已经开始出现了“审美疲劳”。再到后面那一系列的作品(我就不点名了啦),你看,这种说话言式,是不是已经是“陈腔滥调”了?

    那什么又是“话语膨胀”——就是“说话”代替了一切。最典型的——很不客气地说-----算了,不提名字了,你懂的。你看,里面一切的故事都是“说”出来,都是人物用“话”来说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语言成了全部——当语言占满了全部的空间,你还能看到那种“沉默”的力量吗?你想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吗?那就去看金基德的《莫比乌斯》——几乎没有一句台语,那是何等的“沉默无声”啊!

    真正有力量的“语言”,是接地气的语言。同样是六六,你看《王贵与安娜》——我其实到现在都认为,这是六六真正的最好的作品。《双面胶》和《蜗局》虽然比这个火得多。但是,从“语言”直接兼容公共经验和个人经验的融合度来说,这部作品是典范之一。

    (3)没有个人体验的公共创作

    但我们现在遇到的普遍情况是什么呢?

    就是话语与经验的剥离——无论是沦为套话空话甚至是“文件语言”时,人们的公共经验/集体境遇,以及个人生存状况与体验,都被剥离了。

    就像你穿了一件空洞的雨衣——但是那雨衣下面鲜活的身体和气息,都没有了。

    为什么会遇到这种情况?

    很大的程度,就像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斯彭德所说:“公共经验蜂涌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之中,并篡夺了我们的个人经验。”所以,我们经常迷失于文字丛林中——因为它们与公共经验纠缠得过于紧密。

    在当下的创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你在创作并不属于你自己个人生活和经验的文字,你创作的文字是属于由周围媒介生活灌输给你的“公共经验”的文字丛林。

    比如,大众媒价铺天盖地、蜂涌而至的就是:婆媳矛盾、孔雀女pk凤凰男、熊孩子pk极品奶奶、奶爸辣妈……这种资讯是如此丰富,这种经验是如此鲜活,这些故事是如此“生活”,以致于他们包围着你的生活,构成了你生活中的“公共空间”——让你足不出户,就能体验许多人已经、正在和曾经经历的“公共经验”,并经常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你正在体验和经历的社会现实生活。

    它反映到你的作品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你会根据这种“公共经验”,讲述很多人都亲历的“故事”——但那故事里,独独缺乏了你的经历和体验:你没有经历“婆媳矛盾”,但不妨碍你塑造出一个人贱人恨、花溅花落的恶婆婆;你没有亲历“跟小三战斗”的生活,但并不妨碍她写出“踩小三”的精彩故事……

    这种其实并不是问题——有多少人是写自己亲历的故事呢?我们创作小说,不正是善于将别人的经历转化成自己的体验的吗?

    但问题在于,当这种“公共经验”没有“个人的体验”注入时,就容易变成一种没有自己的文字丛林……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这种公共经验的文字丛林。

    (4)从“私体验”到“普遍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网文作家们普遍走不出来的——就是写自己的经历、亲历和体验时,无法走出“私人感”,创造出让人能够产生集体共鸣的公共经验、集体境遇和普遍体验,从而变成了“一个人的叙事”。

    而我心目中的好创者,是能够从自身的状态和境遇出发,写作、创作、创造当下社会求真求善求美并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比如求“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又如“求美”:为我们保留并且让我们继续信奉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就像受伤之后,仍然相信爱情;付出成长的代价后,仍然怀念青春;在挫折之后,仍然追求幸福……一如“辛夷坞系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

    3. 从“话语权”到“代言人”:粉丝生产力

    对于一个好的网文作者来说,比创作好作品还要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 然后,不停地“广播”和“传播”下去,并凝聚起自己的粉丝,并让这些粉丝逐渐成为自己的“铁粉”---“粉丝即购买力”!

    从这种意义上,为粉丝写作,就是为人民币写作。

    但比这种购买力的“粉丝经济”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代言人的“粉丝政治”机制。

    当你在网文中写到一定程度时,你如果能够逐渐意识到,你不是在给“读者”写作品,也不只是在给“粉丝”写作,而是在给“信徒”写作时,你就开始触摸到了这种粉丝政治的边界。

    (1)从“为人民币写作”到“为人民(网民)写作”

    我们以前老说(或者编辑老是要求你),写书之前,问明白自己,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我们经常会“胡诌”一个目标读者人群出来,那是蒙“编辑”的,或者编辑用来蒙“主管”的。但其实我们自己都不信他们会买的——因为,没有谁会把自己的“买家”当成一个空泛和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但“粉丝”就不一样的——粉丝就是人民币,就是客户,就是上帝。他们喜怒哀乐、好恶欲求,直接决定了你的作品是仆街还是上榜。尤其是“铁粉”(骨灰级粉丝和铁杆级粉丝),将会决定你的社会身份、地位和名望。因为他们就代表着你的“资源禀赋”,代表着你强大、庞大和最重要的人脉、关系和资源——他们推动着你在整个社会向上的阶梯中向上、向上、再向上,避免沦落为社会下流阶层。

    人在江湖,首先就必须改变沦为“下流阶层”的命运——而要改变下流阶层,也必须是在“money核变力”、“资源禀赋”和“智识水平”上解决。这意味着你一旦选择网文创作,且受制于网文强烈的“逐利冲动”、“造富神话”、“造星机制”中时,就不得不追问自己这个核心的问题:你如何建立自己的“铁粉圈”?在自己的“粉丝”中构建起一种忠诚度很高的群体/阶层/类型与圈子文化?在他们中间建立起一种很强的意识形态——自我意识、族群认同、文化建构?并且通过学以你的作品为原点而建构的“圈子文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类型/阶层/群体,把他们整个提升到另一个阶层,改变他们的自我意识、身份认同和社会阶层地位?

    这是每一个成神成名道路的网文作家面临的“最核心的瓶颈”。因为,当一个人发展到某种地步,身边应该逐渐聚集一批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理念和诉求——他们会倒逼你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和扛旗人。

    这个群体,到底是什么?它决不是一个松散的人群,而是一个有着核心灵魂与共同维系的群体和组织。那些人聚集在你的身边,决不是随随便便、像沙子汇聚一样。他们肯定是认同男主角的某种观念、某种想法和某种目标——虽然你不一定能很明确的意识,但你肯定会逐渐感受到这种“倒逼”的压力:他们会不停地逼你去追问——不是逼问你下一部作品创作什么,主角是谁,下一个应该扑到的是谁;而是在逼问你:你应该扛起的“理念和旗帜”是什么?

    于是,你必须从为人民币写作,转向为人民写作——毫无疑问,网民现在是人民中最重要的群体。

    (2)理念与旗帜:从“领导者”到“追随者”

    根据我的观察,有很多大神都到了这种“临界”的门槛而不自知,于是,徘徊在时代的左右而焦虑不安,寻找不到突破创作瓶颈的道路,根本就没有意识现在是从“创作”到“代言”的历史性转折——

    现在似乎是发展到了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扛出自己的“旗帜”的时候了;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这个“凝聚”力的----要思考这个重大的问题,如何在“我”身边凝聚起一批人的问题;不只是要提出一个凝聚人的理念,而是要找到一种共同的目标和事情,一种共同的利益机制、情感诉求和理想信念。

    整个国家如是,一个单位如是,“我”这个人也如是,“我这个系列的作品”亦如是。

    你的作品其实在培养一个“组织”——让这个组织有自己的信仰、文化、组织和财富体系——而这种体系本身就能创造、增长和积累资源。

    用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网文作者正在成为“领导者”,让“追随者”贡献金钱、财富及思想智慧,同时,又因为这个得到自我(意识、身份和地位)、群众认同和文化建构的整体提升。

    是的,现在“很”不一样了——我们写书的时候,想的并不是读者,不是“粉丝”,而是我们的“追随者”——我们想通过书把哪一个人发展“入组织”,成为我们的“追随者”,成为奉行我们这一本书或这一个系列的文化、哲学、信念、思想或生活方式的奉行者和践行者?

    如果这样想,倒逼自己写书的话,就意味着,我们会问题自己——我这本书如果是“导师”,我们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与哲学、生活方式与文化?我们要把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塑造成一个紧密的群体和类别?我们要通过什么的路径和方式,整体提升自己的阶层、地位和身份?

    (3)文艺即政治:从话语权到文化领导权之争

    发展到这个时候,网文如何写、如何评,已经不只是一个文艺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它已经涉及到“话语权之争”,文化领导权之争。

    一个人要有话语权,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双重的实力,一是硬实力,二是软实力。

    硬实力,就是经济发展实力,你能够赚钱,拥有财富,money核变力。软实力,就是思想理论的影响力,让人无法约束。

    那如何才能拥有软硬实力呢?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情况,“故事”和“思想”就是我们最宝贵的武器:用小说讲思想,用故事讲智慧,用文学讲灵魂。

    在整个社会因为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的“二元对立”而被撕裂的情况,我们惟一可用的,就是用我们的笔来参与博弈,获得话语权,重聚共识。特别是否西方与非西方的文化领导之争中,能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领导潮流?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问题。这是网文创作潮流发展的核心趋势和必然逻辑。

    先兆已经出现。

    在“把……提升到科学化的水平”和“中国汉语”构建热两个核心命题之中,现在又蕴藏着一个跟我们切身利益有重大关联的话题: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亦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寻找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的最佳路径。

    在这种“文艺即政治:从话语权之争到文化领导权之争”的大势之中,网文何为?汉文写作又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