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终有时
字体: 16 + -

第七十五章 家史

    wed nov 12 20:29:26 cst 2014

    “是吗?可以看的出来,许正扬,你的外部形象与言谈举止就说明了你的饱经风霜。农村人们生活的确很苦,钱的确是不好挣,我也有同感。”江海宁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江海宁的这句话让许正扬有些惊讶,生长于干部家庭的江海宁怎么会有同情农民的思想,而且好像很是感同身受。“江海宁,你家庭条件这么优越,怎么说和我有同感呢?”

    “我的童年也是在农村的爷爷奶奶身边渡过的,十多岁才来到父母身边。”

    “啊?江海宁,真没看出来,你也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呢!”许正扬对于江海宁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好奇。“江海宁,如果不介意的话,能跟我讲一讲吗?”

    “没事儿,不过我一般是不爱讲那些事的,因为大部分人对之不感兴趣。既然许正扬你不厌其烦地愿意听,那我就不厌其烦地讲一讲我的家族史和我童年的生活经历。”

    于是,江海宁满含深情地讲起了她曲折的家族史和令她难忘的童年生活。

    江海宁的老家是苏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老革命军人,解放之后,曾在省城的公安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那场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城市里的人们拿着钱买不着吃的。于是,江海宁的爷爷自告奋勇地向组织打了报告,说自愿回家乡支援农村的生产建设。领导很是高兴,很痛快的批准了爷爷的申请,之后一家人回到了家乡。

    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之后,省城公安局的领导又找到了江海宁的爷爷,说是爷爷为困难时期的政府部门解决了困难,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子女可以到省城读书,生活各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照顾。江海宁的父亲、二叔、三叔、大姑和小姑兄妹五人去省城上学了。

    之后不长时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江海宁的父亲去了浙江的海宁,二叔和小姑去了鲁省的德城地区延城县,三叔和大姑又回了老家。江海宁的父亲江奉国在海宁插队期间,认识了来自胶州的王淑云,两年之后喜结连理,第二年生下了儿子江大林。不久,下乡青年返城,江奉国应征入伍,期间,生下了女儿江海宁。江奉国复员后,被安排到了省城公安局,后又调至皖省。眼见工作频频调动,江奉国和王淑云就把年龄尚小的女儿江海宁留在了爷爷奶奶身边,儿子江大林跟在父母身边。这时,江海宁的二叔、小姑分别在鲁省德城地区的延城县安家落户,二叔安排在县武装部工作,小姑在郊区的启华乡乡政府部门工作。

    刚刚五岁的江海宁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了一起,平日里有三叔和大姑的照顾,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江海宁五岁就上了村里的育红班,放学后跟小伙伴们到田里挖猪草,放牛羊。星期天和三叔一家人划着小舢板,渡江去卖瓜菜。江海宁小小的年纪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与农村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江奉国调至鲁省德城延城县启华乡担任派出所所长。妻子王淑云跟丈夫江奉国说,海宁的爷爷奶奶岁数大了,照顾江海宁也越来越困难,再说孩子长年远离父母,对以后的发展也不太好,于是二人商量着,让江海宁转学至延城,因江奉国在家排行老大,也打算把二位老人接来延城住,让老人颐养天年。然两位老人故土难离,说现在还能自食其力,有二儿子和三、大女儿照料着,还能在老家呆上几年。于是,江海宁与朝夕相处的爷爷奶奶依依惜别,来到了父母身边。

    江海宁神色凝重地简要地讲完了她们家的家族史,眼圈微微地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