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颂月与明
字体: 16 + -

第29章

    调查取证是在初八这日上午。

    按照石磊的说法,他是在位于t区的儿童福利院长大,这一点,与方晓雯母子说的完全一样。

    从z区往东南方向的t区儿童福利院过去,约莫十五公里。调查取证这样的事情就理所当然地交给了留在z区的同事。

    因为目的很清晰,所以根本就没花多少时间。等到了再次联系的时候,安顺酒店内的众人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院方对于每一位在院内成长的孩子都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档案系统,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用上了可以云传输与云储存的管理软件,对于搜索资料来说就更加便捷了。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石磊是在八岁那年得的中耳炎这样的说法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实话”,毕竟在他被送到这福利院的时候,谁也无法确定他的年龄。

    所以只是大概。

    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被送了过来?

    ——这样的问题再正常不过地被提起,而后被告知是因祝融之灾。

    双方的气氛有过瞬间的凝滞,即便隔着这样毫无人的气息的屏幕也能轻易被察觉到。石磊这时自然也在一旁,可能是因为那时年纪太小了,对双亲、乃至所有的亲属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记忆,对所经历的,当然也就完全察觉不到所谓的悲痛苦乐。虽然按照如今的某些观点,人在婴儿期便已经有了记忆,只是成长逐渐令其淡忘——是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不再显露到意识层面,所以也不会轻易被察觉,偶或梦境中会以扭曲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观点,或许适用于一小部分群体,又或许只是尚且无法得到明确证明的臆想。提出这样的观点的人的依据是,人在成年后的某些超出常理的举动,往往可以追溯到幼年乃至婴孩期。

    而到底是被压抑进潜意识层,还是真的没有那段记忆,怎样都好,石磊对自己那时的经历毫无察觉,这毕竟才是目前的事实。警察的工作并不是去探究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及其性格塑成,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维护社会上的一种秩序。

    琮若闻清楚这一点,他的同行自然也不会去做那越俎代庖的事情。

    祝融之灾吗……这在石磊幼年便被经历的不幸之事,作为当事人的他表现不出半分的忧伤或是遗憾,就像是认命了一般,或者也说是无所谓。

    ——至少目前,他还活着,并且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娶了妻,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所以,是无所谓吧……

    琮若闻不能肯定,比他多吃了几年盐的狄华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按照年龄以及那个年代的人成婚的普遍年龄来推断,这样的不幸之事——当然,也可能仅仅是他人眼中的不幸——发生的时间应当是在二十多年前。院方给出的石磊被送来的时间也恰好是在二十四年前。

    因此,如今有关石磊的所有履历上,年龄一栏被认为是二十四岁。

    关于二十四年前的那场火灾,即便是以狄华与尹翁这两位算得上是长者的人而言,那时也不过才是两个八九岁左右的孩童,当然也就不得而知。

    据当时的媒体报导,石磊原先是l市人士。

    事情发生在午夜,等到了有所察觉的时候,为时已经晚了。

    九十年代末,即便是在城市里,电话这样的通讯工具也不见得是家家都有的,更谈不上是在乡下了。以境内经济较为发达、而既然说是经济发达,那必定是因为与世界接了轨,以这样的一些地方为中心,逐渐小范围地扩散开来,通讯工具才渐渐走近了大众的视野,却绝对不像如今这般几乎每人一部手机的程度。

    而且那时,如果硬要找出个能充当手机的角色,那也绝对不会是电话,而是一种被称作大哥大的又重又不耐用的东西。

    无论是电话,还是在当时大家眼中极其有面子的大哥大,都自然而然地有相应的不便捷之处。

    s镇位于l市西北方向,与如今的建设不同,九十年代的时候家家基本都是早早就闭了门户——最多也就是往邻居或是住得近的亲戚家走走,是绝对谈不上有什么夜生活的。

    电视算是普及了开来,虽然只是黑白的盒子电视,笨重且经常飘起雪花,也依旧算是夜间唯一的消遣了。

    却也谈不上有多少的节目与频道。

    老人们更喜欢的,往往是收音机。

    而且老人们似乎都习惯于很早就歇下,然后是在天尚且没有亮堂的时候便醒了过来。

    总是要比中年或青少年睡得早且起得早的。

    说是火光映了过来……

    那时多半也都盖起了楼房,而且一家与一家之间也隔着相当的距离,是没有如今这般拥挤,所以火势再怎样蔓延,要说殃及到其他的人家,那确实不大容易。

    而且冬日的那晚,应该是没有什么风。

    是较为平静、却又绝对不平静的夜晚。

    二十四年前某一日的的报纸已经泛了黄,却庆幸依旧能被找到。

    报纸是在l市图书馆被找到的,而将复印件带回并提前交到了某人手中的却并不是某人的同事、也不是某人的同行。

    是这日午间的事情。

    傅晏三人照旧是我行我素一般,看起来丝毫不在意某些人的目光,这三人行当中更符合这一个说法的当然基本上只有傅晏这一人。

    也正是因此,早出晚归这种作息只被古松问起过两次,之后,就连古松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眼不见、心不烦——古松是这样自欺欺人的。

    虽是自欺欺人,效果却甚佳。至少,他的工作能够如常进行。

    这样的作息,三个人就像是不知疲倦一般,无论到底是走得有多远,照旧是不知疲惫为何物地三餐都在酒店。不用多问是谁的主意,大家心知肚明。

    能这么做的,自然也只有作为“老师”的傅晏。

    所以,当今日再次到了日常的饭点的时候,一行人风尘仆仆入座,也不会教人有过多的注意。

    琮若闻却显得有些坐立不安。

    早在上午与他所在的街道实时联系的时候,对方就完全忘了他还在忙碌这样的事情,竟一点也没有顾忌地给发了短信过来。

    中午回来,有东西给你看——短信上是这样说的。

    至于是什么东西,傅晏并没有明说,琮若闻当然也就不得而知。

    换作平日里,他大多会询问,这次却不一样。

    手上毕竟还有紧要的事情没有处理,何况傅晏已经说了中午回来的时候会告知他。

    那就没有多问的必要。

    应该也不是什么紧急的事情。他是这样想的。

    所以短信被撇在了一边,工作依旧进行。甚至是、琮若闻忙于思考,已经完全将朋友说的这事给忘在了一旁。

    直到傅晏真正出现在他面前,而且与以往不同,这次是不加寻问地直接将顾伦叉走,他自己坐在了原本该是顾伦的那个位子

    ——是挨着琮若闻坐下的。

    琮若闻再怎么健忘,这种情况之下也该想起来的。而当他一想起来,就有些坐立不安了。

    到底是什么事……

    原先,傅晏告诉他,来这安顺酒店是为了工作。在狄华与古松面前,这人也是这副不容怀疑说辞。况且这几日,三人确实是为了工作而外出,不见得就比琮若闻他们清闲。

    那么,是遇上了什么事情,非得在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说吗?

    琮若闻实在是捉摸不透。

    随行的公文包被打开了,在他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有两页纸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很突兀的感觉。

    就在琮若闻感到很是别扭的时候,那两页纸被平整地取了出来。

    眼前的碗筷被人挪开,并更换为毫无生气的纸张。

    是最常见的a4复印纸。也是再平常不过的黑白印刷。

    却可能是因为原件纸业年代的问题,黑色的字体之下,浮在纯白a4纸之上的、莫名就像是一片灰色的背景。

    很淡的灰色。因为报纸已经泛黄。

    是绝对不会造成阅读上的阻碍的。

    映入眼帘的,首先自然是那一个大标题。

    虽然是l市的晨报,在那时对记者而言却却很少有什么稀罕之事发生。而平静的夜色,在将近了天晓的时候,由火光先于朝阳将人从半朦胧之中彻底唤醒——这样的事情,说到底没有什么可读性,也不会有多少的阴谋论,却还是生生占去了大半篇幅。

    因为有关于唯一幸存者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既有人生还,无论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还是其他,都会被探讨或者争执一番。

    琮若闻这时才注意看了“l晨报”大标题左下角被两个矩形框起来的模块。那是当时的报纸很常见的形式之一,但具体的,各地又有些出入。l市这份,左边的矩形框内是阿拉伯数字的年月日,下方另外保留有传统纪年法,紧挨着的那右侧的框内,则是详细的本地天气预报。

    是无风的天气。

    “你……”

    一种带着满腹狐疑的惊呼几乎是脱口而出,却很快被制住。琮若闻不是不清楚他们在哪里,在场的,当然不仅仅是他们两人。

    顾伦向这边看了过来,孙晓俊却好像是饿坏了,已经不客气地闷着头吃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