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77
字体: 16 + -

第四十七章:洛阳纸贵

    心理学上,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以及超自我实现。

    这六大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排列,就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解决,学校发着生活费和助学金,条件不是很好,但比以前上山下乡的知青时代,已经好很多,也没有人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生活稳定,没有处于内外交困中。

    因而,他们较低层次基本满足,开始中间层次。

    比如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名情感和归属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情感上的需要比胜利上的需要更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信仰都有关系。

    大学生在教室里,获取知识,在教室外,加入社团,就是社交需要的提现。

    与枯燥沉闷压抑的氛围相比,从十年动乱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百花齐放的八十年代,虽然无法比较先秦诸子与大师辈出的民国,虽然短暂如昙花,但八十年代的纯真和美好,却让经历过的人永远怀念。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激情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

    而现在,是八十年代前夜。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唯二两界学员,学生们刚刚从天南海北的农村农场而来,十多年的封闭与停滞,他们渴望着知识,憧憬着文学。

    知识在课堂上可以获取,文学在图书馆可以拿到,但还是太少太少。

    就这样,《青年文摘》,进入学生们的视线。

    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如正式在原校址恢复办学的人大,多则数千,如北理,数千人的大院校,一到放学,密密麻麻的,就图书馆那么点书,根本不够学生借。

    图书馆的书不够,只好另寻他法,《青年文摘》来的很及时。

    整个北平,有好几万大学生,500份刊物,根本不够,更别说还是免费,等到全部发放完毕,闻讯而来的读者都追上门。

    “青年文摘,还有吗?”

    各大高校读者协会,不断有学生上门,一开始还是三两成群过来,他们在教室听到读者协会免费发放文学书刊,激动得不行,便过来看,没料到已就发放完毕。

    “没了,全都发放完了,你们来迟了。”

    读协社员们都很理解,你们都说青年文摘不要钱,真以为印书不要成本啊,社团经费就那么点,能印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

    高高兴兴地来,垂头丧气而去。

    等到中午下课之后,众人都在食堂准备吃饭,不知道谁传了消息,说读者协会有免费文学书刊发放,一听是免费的,顿时都不打饭了,一个个拿着饭盒就往读者协会跑。

    正是中午吃饭时间,读协的社员们都去吃饭了,只有一个值班的拿着青年文摘在看,这么一大帮人进来,顿时吓一跳。

    “同学,青年文摘还有没有?”

    “没,没,没了,都发完了。”学生吓得说话都结巴了。

    “你们不是说很多吗?”

    “对啊,是不是被你藏起来了,快拿出来,哪有你这样的。”

    “看,他手里还拿着一本。”

    这边学生围成一团,问读者协会要青年文摘,那边,拿到书刊的学生们,表现具是不同。

    有的藏起来一个人偷偷看,看到伤心处,泪流不已,有的被宿舍舍友看到后艳羡不已,纷纷围上来,按摩的按摩,讨好的讨好,就为一探究竟。

    比如北大法律系,在宿舍里,一个人大声念着:“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旁边,几个女生聆听着这句话,不由得,脑海里冒出这么一幅画面,崎岖不平的官道上,邮差赶着马车笃笃前行,男人在边关厮杀,女人在田间劳作,便感动不已,想想都痴了。

    “太感人了,这个佚名写得真好。”吴倩捂住胸口。

    杨蓝闻言窃笑不已。

    林晓光在学习班上完课后,刚好得到500分全部分发完毕,很多学生都要求追加的消息。

    “洛阳纸贵啊,下一步怎么办?”赵子瑜现在完全把他当成胸有成竹的诸葛亮,一有事就过来找。

    “没钱了,还能怎么办?”林晓光无奈摊开手。

    “就这样什么都不做?”

    “读者反馈部可以开始工作了,依托各大高校的读者协会,做调研,针对青年文摘继续改进,比如我们哪些栏目设计的不好,文章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可以撤销或者改进。”

    “其他部门呢?”

    “一些热门的文章,可以向作者约稿,冷门的就算了,不过有些地方需要注意,比如红色史诗,光辉岁月,这些必须有,而且还不能少,这是政治正确。”

    赵子瑜点头。

    见他要走,她又立刻说起一件事:“朱建军去见潘社长了。”

    林晓光心中一动,终于站队了,只不过,看来他选择了潘社长。

    这样一来,他这个宣传部长,暂时可以继续做下去了,现在的局面,六个部长,宣传部、组织部、外联部都是工农兵学员,其他三个部门的部长都是77级学员,算起来一半一半,再加上两个社长,潘虹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担任社长,赵子瑜以77级学员的身份担任常务副社长,明面上工农兵学员略胜一筹。

    “我对得起你们了,别说我心狠手辣。”林晓光暗叹一声。

    赵子瑜继续说着,看着他有些担忧:“他也找我谈了,我觉得,就这样吧,社团不能再起大的斗争了,我们现在要一心做事。”

    “我是那么好战的人吗?”林晓光自嘲一笑,扪心自问,他做的可以了吧?

    因青年文摘卷起的风暴开始袭来,以清华文学社为核心,从各大高校读者协会开始,逐渐向学校扩散,先是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事,后来爱好文学的青年们都知道了,再后来,不感兴趣的人也知道了。

    清华文学社有些猝不及防,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放了一个大卫星,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说好的人很多,说坏的人也不是没有。

    总之,这样的结果,让他们始料未及。

    时隔几天之后,北大中文系有人找到林晓光,很是不满。

    “你们清华文学社什么意思?好好在你们清华办你们的清华周刊得了,跑到北大来办青年文摘什么意思,捞过界了吧?”

    当他们找来时,林晓光刚上完学习课,被人劈头一顿骂,一脸懵逼。

    “同学,这样不对吧?读者喜欢看什么,那是他们的选择,不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他们想看,我们有什么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