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岁月静好的清晨
过了没多久,迟迟的雨季终于来了,连绵不断的春雨或大或小,一天接一天的下着,农忙开始了。
原本种植了大半亩的番薯因为春雨的滋润,长势很好,姜仪和陈母一起,剪下长得比较粗壮的薯苗,把池塘旁边三亩多的土地全部种上。
姜臻和陈治的合作,显得挺合拍的,两个人一起去赶车,弟弟的确轻松了不少。
两人在赶车之余,在镇上买了些鱼苗回来投放入蓄水很久的池塘,还听姜仪的话,把塘旁边比较浅的地方种上莲藕。
有了陈母的帮忙操持家务,姜仪空闲不少,于是又收了几窝,大概百余只小鸡养着,主要在屋后的小山坡上放养。
想着有个塘,又养了几十只鸭子。
接着更是买了只牛犊,两只小猪。
本来有微词的步水贵见陈母的确是操持家务的能手,做事干净利落,而且勤奋,帮了儿子家不少,便慢慢接受了陈治母子外乡人。
其实就算不接受,他也不能说什么。
家业大了,每个人都很忙碌,弟弟姜臻和陈治除了赶车,一回家就照料鱼塘,割鱼草。
那些鸡鸭牛猪,则在陈母的照料下茁壮成长。
姜仪作为家母,更是以身作则,一点没闲着,她最主要是看店,打理家务,并且把做几个人饭的任务揽在身上。
唯一不用干活的是步儒,他除了每天捧着书,就是写字。
看上去他是最舒服的,但姜仪知道读书的辛苦,不是真正用心的人,不会下这个苦心去读书。
他有时读书读累了,或者遇见不懂的地方,就跟着弟弟去找自己的先生请教。
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平静而充满希望。
一日清楚,天色已经大亮,但是太阳还没出来。
习惯了早期的一家人此时已经坐在一起,吃着姜仪做好的早饭了。
因为都是体力活,早饭有糙米饭,糠米粥,一碟咸菜头,一碟青菜,一小碟和小鱼干,还有碟油渣炒的苦笋,这苦笋是山上挖的,放够了盐,油也足,所以很香,也分外的下饭。
村民们都以为陈治母子是奴仆,但是姜仪只把她们当雇佣工,而且也和陈母表明过自己的态度,根本没把她们当下人。
但是陈母还是坚持吃饭时不坐一起吃,而是在旁边的小桌子吃,她说着是规矩。
纵使一直以来,两张桌子上的食物几乎都是一样的。
姜臻和陈治在叽叽呱呱聊着天,他们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
步儒夹了一片苦笋放进嘴里,对姜仪道;“我一会进村一下,找沈家借点书看看,顺便想跟沈先生请教些问题。”
姜仪疑惑的问;“好端端的,怎么忽然想到去沈家借书?”
“昨日做清明,我听闻沈家有不少藏书,而且沈先生也是个童生,当初差点考上秀才,料想是有些才学的,我想跟他请教一下学问上的事。”
“人家会搭理你吗?”毕竟大户沈家和人多势众的步家同在一个村子里,总会有利益冲突,所以有些矛盾,虽然没有拿到明面上来斗,但也不怎么互相来往。
步儒笑笑;“大家是乡里,本来就应该多多走动,不应该以邻为壑。再说我和沈先生家的大儿子沈轻舟在村里蒙学时是同窗,经常一起聊天,我记得他和我说过家里有个书架,上面有几十本上百本书,如今就算在村里碰见也是会打招呼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能借到。”
姜仪想到如果能借到这些书看看,对步儒的学习很有帮助,便点点头。
步儒继续说;“如果和沈家的关系走开了,碰到学问上的不同我也不用每次都去镇上才能问老师了。”
“那你去吧,带点礼物去,别失礼了人。”
见小娘子答应,步儒高兴极了,快速的吃完饭,然后带了些在镇里批发回来卖的糕点和糖。
这个时候还没有白糖,因为还没有提炼糖的技术,有的都是带杂质的黄糖。
可就算这甜度不高的黄糖,也是奢侈品,去别人家提一两斤糖,是很有面子的。
前世的姜仪曾经听爷爷说过,他当初刚刚认识奶奶时,去她家就带了两斤白糖,奶奶家的邻居过来凑热闹玩时,个个都夸爷爷大方。
所以这个时候带点糖去拜访人家,礼物上来说已经算拿得出手了。
步儒去了之后,陈母也放下碗筷,准备去把鸭子放出来在鱼塘找吃的,再把鸡放出来,然后煮猪食,她每天早上的功夫都很多。
她现在的身体还是丰腴了少许,不在那么清瘦了。
而姜臻则和陈治一起去搬东西上车,一边搬,一边讨论昨晚认识的字。
姜仪让步儒每天晚饭后,教导两个少年一个时辰认字。
以前姜臻就对认字感兴趣,但是不够积极。
或许是因为上次在牛车上姜仪说的话,所以姜臻现在学习起来,比以前认真多了。
而陈治也很机灵,对认字方面也表现出很高的天赋。
陈母对儿子能学认真特别的开心,有吃有住,孩子还能学认字,特别是主家特别好相处,从来不对她们母子打骂,完全不把她们当下人,所以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每个人都去忙活自己的活了。姜仪便开始收拾碗筷,打扫房屋,然后迎着晨曦,打开店铺做生意。
上午的店里,一般都什么客人,偶尔有一两个村民来买些酱醋之类的,姜仪在店门前缝补着衣服。
这个时代,每家每户的衣服几乎都是自己缝缝补补做出来的,成衣铺很少,一般的女性基本都会些女红。
如果不追求特别的样式的话,普通衣服裁剪和缝补还是挺简单的。
今日是难得的晴天,阳光缓缓的升起,洒下万道金光,和煦的春风摇曳着屋旁的苦楝树,树叶沙沙作响。
屋前的涧水哗哗的流淌,对面鱼塘里,一群鸭子在何叶中穿行,争抢吃着些浮游生物,呱呱的叫着。
姜仪含着笑,心态平和的穿针引线。
如果一直这样岁月静好,那也是挺好的。
。
原本种植了大半亩的番薯因为春雨的滋润,长势很好,姜仪和陈母一起,剪下长得比较粗壮的薯苗,把池塘旁边三亩多的土地全部种上。
姜臻和陈治的合作,显得挺合拍的,两个人一起去赶车,弟弟的确轻松了不少。
两人在赶车之余,在镇上买了些鱼苗回来投放入蓄水很久的池塘,还听姜仪的话,把塘旁边比较浅的地方种上莲藕。
有了陈母的帮忙操持家务,姜仪空闲不少,于是又收了几窝,大概百余只小鸡养着,主要在屋后的小山坡上放养。
想着有个塘,又养了几十只鸭子。
接着更是买了只牛犊,两只小猪。
本来有微词的步水贵见陈母的确是操持家务的能手,做事干净利落,而且勤奋,帮了儿子家不少,便慢慢接受了陈治母子外乡人。
其实就算不接受,他也不能说什么。
家业大了,每个人都很忙碌,弟弟姜臻和陈治除了赶车,一回家就照料鱼塘,割鱼草。
那些鸡鸭牛猪,则在陈母的照料下茁壮成长。
姜仪作为家母,更是以身作则,一点没闲着,她最主要是看店,打理家务,并且把做几个人饭的任务揽在身上。
唯一不用干活的是步儒,他除了每天捧着书,就是写字。
看上去他是最舒服的,但姜仪知道读书的辛苦,不是真正用心的人,不会下这个苦心去读书。
他有时读书读累了,或者遇见不懂的地方,就跟着弟弟去找自己的先生请教。
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平静而充满希望。
一日清楚,天色已经大亮,但是太阳还没出来。
习惯了早期的一家人此时已经坐在一起,吃着姜仪做好的早饭了。
因为都是体力活,早饭有糙米饭,糠米粥,一碟咸菜头,一碟青菜,一小碟和小鱼干,还有碟油渣炒的苦笋,这苦笋是山上挖的,放够了盐,油也足,所以很香,也分外的下饭。
村民们都以为陈治母子是奴仆,但是姜仪只把她们当雇佣工,而且也和陈母表明过自己的态度,根本没把她们当下人。
但是陈母还是坚持吃饭时不坐一起吃,而是在旁边的小桌子吃,她说着是规矩。
纵使一直以来,两张桌子上的食物几乎都是一样的。
姜臻和陈治在叽叽呱呱聊着天,他们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
步儒夹了一片苦笋放进嘴里,对姜仪道;“我一会进村一下,找沈家借点书看看,顺便想跟沈先生请教些问题。”
姜仪疑惑的问;“好端端的,怎么忽然想到去沈家借书?”
“昨日做清明,我听闻沈家有不少藏书,而且沈先生也是个童生,当初差点考上秀才,料想是有些才学的,我想跟他请教一下学问上的事。”
“人家会搭理你吗?”毕竟大户沈家和人多势众的步家同在一个村子里,总会有利益冲突,所以有些矛盾,虽然没有拿到明面上来斗,但也不怎么互相来往。
步儒笑笑;“大家是乡里,本来就应该多多走动,不应该以邻为壑。再说我和沈先生家的大儿子沈轻舟在村里蒙学时是同窗,经常一起聊天,我记得他和我说过家里有个书架,上面有几十本上百本书,如今就算在村里碰见也是会打招呼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能借到。”
姜仪想到如果能借到这些书看看,对步儒的学习很有帮助,便点点头。
步儒继续说;“如果和沈家的关系走开了,碰到学问上的不同我也不用每次都去镇上才能问老师了。”
“那你去吧,带点礼物去,别失礼了人。”
见小娘子答应,步儒高兴极了,快速的吃完饭,然后带了些在镇里批发回来卖的糕点和糖。
这个时候还没有白糖,因为还没有提炼糖的技术,有的都是带杂质的黄糖。
可就算这甜度不高的黄糖,也是奢侈品,去别人家提一两斤糖,是很有面子的。
前世的姜仪曾经听爷爷说过,他当初刚刚认识奶奶时,去她家就带了两斤白糖,奶奶家的邻居过来凑热闹玩时,个个都夸爷爷大方。
所以这个时候带点糖去拜访人家,礼物上来说已经算拿得出手了。
步儒去了之后,陈母也放下碗筷,准备去把鸭子放出来在鱼塘找吃的,再把鸡放出来,然后煮猪食,她每天早上的功夫都很多。
她现在的身体还是丰腴了少许,不在那么清瘦了。
而姜臻则和陈治一起去搬东西上车,一边搬,一边讨论昨晚认识的字。
姜仪让步儒每天晚饭后,教导两个少年一个时辰认字。
以前姜臻就对认字感兴趣,但是不够积极。
或许是因为上次在牛车上姜仪说的话,所以姜臻现在学习起来,比以前认真多了。
而陈治也很机灵,对认字方面也表现出很高的天赋。
陈母对儿子能学认真特别的开心,有吃有住,孩子还能学认字,特别是主家特别好相处,从来不对她们母子打骂,完全不把她们当下人,所以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每个人都去忙活自己的活了。姜仪便开始收拾碗筷,打扫房屋,然后迎着晨曦,打开店铺做生意。
上午的店里,一般都什么客人,偶尔有一两个村民来买些酱醋之类的,姜仪在店门前缝补着衣服。
这个时代,每家每户的衣服几乎都是自己缝缝补补做出来的,成衣铺很少,一般的女性基本都会些女红。
如果不追求特别的样式的话,普通衣服裁剪和缝补还是挺简单的。
今日是难得的晴天,阳光缓缓的升起,洒下万道金光,和煦的春风摇曳着屋旁的苦楝树,树叶沙沙作响。
屋前的涧水哗哗的流淌,对面鱼塘里,一群鸭子在何叶中穿行,争抢吃着些浮游生物,呱呱的叫着。
姜仪含着笑,心态平和的穿针引线。
如果一直这样岁月静好,那也是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