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七老八十的父亲除了操心三个孩子,让他更加记挂的便是老家蘑菇屯儿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
父亲所熟悉的那帮老人大都不在了,就是健在的也已经是老眼昏花没有什么作为了。他们也同样惦念着干休所的父亲,可他们都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们把对父亲的怀念只能挂在嘴上说说,他们怀念当年走进城里,来到父亲家里,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岁月,以及他们离开城里,穿着父亲送给他们的军装,以及缝纫机什么的,那样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哇。父亲的乡亲怀念着那些美好的岁月。
现在轮到他们的孩子频繁地出入父亲的家门了。年轻那茬人找父亲的时候,是为了当兵,现在有的留在部队,有的复员回乡了。小辈儿的这茬,他们三五成群,呼朋唤友地来到了城里。现在当兵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诱惑力了,都知道当个三两年兵又回去了,以前干啥还干啥,耽误时间不说,连个老婆都讨不上。部队的干部都得上军校,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上军校的料,索性他们什么也不想了,干脆断了当兵的念头。
现在他们又成群结队地来找父亲,他们要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地,早就承包给他们了,种地也用不了多少劳动力了,守着那些地,有吃的没花的,他们不满足,要进城打工,买电视,盖房子,他们对未来的幻想美好而又灿烂。
父亲对这些年轻的后生已经陌生了,但是他们成群结队,或蹲着或站在客厅里,抽自带的卷烟,洪亮地吐着痰。父亲啥都不说了,仿佛他又回到了蘑菇屯儿,站在村中的大柳树下,那一刻,父亲感觉到自己是名村干部。他背着手在这些后生面前走来走去,看着眼前这些壮劳力心里高兴呀。
后生们眼睛瞪得跟刚蒸出来的豆包似的,满怀希望,满怀亲情地望着父亲。父亲就开始打电话,父亲在这个城市有很多关系,以前的老下级、老部下、秘书什么的,很多人都在这个城市里担任这个长、那个长的。父亲冲电话里说王主任哪,我是老石,有个事,老家嘛,来了几个孩子,农闲了嘛,想到城里弄几个闲钱,你那建筑工地给安排几个啊。
父亲还说胡局长呀,有这么个事,那啥……
父亲的眼前走了一拨,又来了一茬。他就像一位派工的村长一样,把眼前的壮劳力一拨一拨地派出去。
这是刚开始的情景,后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些人已经不满足打工挣钱了,而是把挣钱的规模整大发了。那时城里的饭店都时兴吃野味、山珍什么的,蘑菇屯儿一帮老小一合计,这事还得找父亲。他们合伙把卖粮食的钱、打工挣来的钱凑到一起,又用报纸裹巴裹巴就来找父亲了。他们要到城里开饭店,把蘑菇屯儿的蘑菇、山鸡、粉条什么的弄到城里来,让城里人吃点新鲜。
这事可难住了父亲。父亲知道开饭店可不比打工,人家要的是力气,开饭店要的是效益,就是领导和父亲关系再熟也不可能把办得好好的饭店让蘑菇屯儿的人开。父亲打了电话,联系了两次都碰了钉子。父亲就茫然地望着眼前的这几个后生。
这几个后生不知深浅,各个都摩拳擦掌的样子,他们把报纸打开,让那一堆乱七八糟的钱露出来,大着声音说石头叔哇,咋的呀,我们有钱,又不是没钱,这事咋还整不妥呢?
又有人说石头大伯,家乡的人都知道你,这城里的江山都是你打下的,咋的?离休说话就不好使了?
后生们这么一将,父亲就热血撞头了,他拍着头突然想起一个事来。干休所外面有一排门面房,前几天干休所的领导研究招租的事儿,后来就没了下文。父亲对这些不感兴趣,后来他也没问。现在父亲想起了那排门面房,拍了拍脑门儿,把报纸里的钱裹巴裹巴夹起来就出去了。
他找到了所长,把那堆钱往所长面前一摊说小张呀,这么的吧,墙外的那趟房归我老石用,这是租金。
张所长还想说两句什么,父亲不耐烦地挥挥手说我知道你要说啥,什么研究研究啥的。我看你们是吃饱撑的,这就跟打仗一样,再研究你就当俘虏了,就这么定了。钱就这么多,要是不够从我工资里扣。
不等张所长说话,父亲一转身就走了出来,马上带着后生们实地考察了一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没几天,一个牌子就挂出来了,上面写着“蘑菇屯饭庄”。开业的那天,还放了几挂鞭,很热闹的样子。
饭店开起来了,蘑菇屯儿的蘑菇、粉条、山鸡什么的也都运来了,因为干休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来吃饭的人不多。那些后生们大部分时间闲着,袖着手趴在饭店的窗口,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琢磨着这些人怎么就不进饭店吃饭呢?城里人的肚子净是油水?他们真恨不得去大街上把人拉进来,着急上火地在饭店里直转悠。结果还是去找父亲了。父亲也没招了。他急得在客厅里一圈一圈地走着,后来父亲说这么着吧,我去动员动员干休所的人,让他们到你们那儿吃饭去。
接下来父亲便开始在干休所挨家挨户、楼上楼下地去张罗了。以前父亲不串门,谁住哪楼?哪个门?他根本对不上号。这回他到张所长那儿要了一本花名册,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地去走。
他一进屋便开门见山地说老王呀,现在生活好了,就别在家吃饭了,去蘑菇屯饭庄吃去,那里的饭菜香,可劲儿造吧,去吧,啊。
他又说老李呀,忙啥呢,你看你烟熏火燎的,到馆子里吃得了。
他还说小朴呀,你家也不差那两个子儿,改善改善呗,都啥时候了,自己还做饭。去下馆子,下馆子……
父亲不仅动员别人,自己也身先士卒地去吃了一次。他去之前,是想拉母亲一块去吃的,结果母亲没有同意,他就自己去吃了。他点了一大碗小鸡炖蘑菇,还有炖大豆腐。他好久没有吃家乡菜了,他是真的喜欢吃,吃得汗流浃背的,心满意足。本来这顿饭二十块钱,他硬是塞给人家三十元。
父亲尝到了家乡菜,便念念不忘了。他说死活也要拉上母亲去吃一顿,母亲不搭理他,还说父亲家乡的菜像猪食,这让父亲很伤心。后来父亲就想主意,他终于想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父亲冲着母亲说我要请客。
母亲就睁大眼睛说你要请谁呀?
说完还摸摸父亲的头,看看他是不是发烧了。
父亲一本正经地说我没发烧,我要请孩子们吃顿饭。
母亲终于明白了,父亲不仅要请晶和海,还要请高扬和杨花花。父亲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母亲的大力赞扬。母亲早就为现在儿女的这种状况伤心不已了,家不像家,孩子不像孩子的。如果孩子们能有机会坐到一起,不管吃什么,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母亲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接下来母亲就开始打电话,给晶打完又给海打。海现在正跟杨花花热恋着呢,他把自尊哪、奋斗呀,都放在了一边,他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地谈起了恋爱。因为恋爱,他已和家的关系缓和多了。在这之前,他还领着杨花花到家里来了一趟,海也爸呀、妈呀地叫了。海走后,母亲一直高兴了几天。
这次母亲在电话里一说是父亲请客的事,海痛快地答应了。一家人又坐到一起了,当然是在蘑菇屯饭庄。当一家人对着满桌子大盘、大碗的家乡菜时,边吃边说好吃。父亲越听越兴奋,解开了衣服扣子,撸起了袖子,要了一瓶家乡的“高粱烧”,自己倒了一大碗,也给每个孩子都倒了一些,母亲也高兴地来了一点儿。说心里话母亲最不喜欢酒味儿的。
父亲举着杯子若有所思地说家乡好哇,你们都长大了,家乡什么样,你们没瞧见过,都该回去看看哪。
晶很理解父亲,举着酒杯说爸,现在忙,等忙过了这段时间,我和高扬一起去老家看看。
高扬也说;石伯伯,你放心,我下次去一定带上你。
这句话说到了父亲的心窝里去了。这么多年,他一直希望回老家看看去,岁数大了,一个人是没法回去的。孩子们要是不陪他去,他就只能是梦想了。高兴的父亲,一次一次地和高扬碰杯,喝来喝去就喝高了。
这回父亲不说家乡了,而是说这个饭馆了,命令似的冲着孩子们说以后你们一周要到这里吃上两次。家乡好哇,你们不能忘本。
喝着吃着,父亲就哭了,一塌糊涂的样子。大家都不知道父亲这是怎么了。
结账时,晶和海都抢着去结,最后父亲大手一挥自己去结了,什么零头呀,都不要了。
从那以后,父亲便成了蘑菇屯饭庄的常客了,弄得母亲三天两头和父亲吵架。
。
父亲所熟悉的那帮老人大都不在了,就是健在的也已经是老眼昏花没有什么作为了。他们也同样惦念着干休所的父亲,可他们都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们把对父亲的怀念只能挂在嘴上说说,他们怀念当年走进城里,来到父亲家里,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岁月,以及他们离开城里,穿着父亲送给他们的军装,以及缝纫机什么的,那样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哇。父亲的乡亲怀念着那些美好的岁月。
现在轮到他们的孩子频繁地出入父亲的家门了。年轻那茬人找父亲的时候,是为了当兵,现在有的留在部队,有的复员回乡了。小辈儿的这茬,他们三五成群,呼朋唤友地来到了城里。现在当兵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诱惑力了,都知道当个三两年兵又回去了,以前干啥还干啥,耽误时间不说,连个老婆都讨不上。部队的干部都得上军校,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上军校的料,索性他们什么也不想了,干脆断了当兵的念头。
现在他们又成群结队地来找父亲,他们要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地,早就承包给他们了,种地也用不了多少劳动力了,守着那些地,有吃的没花的,他们不满足,要进城打工,买电视,盖房子,他们对未来的幻想美好而又灿烂。
父亲对这些年轻的后生已经陌生了,但是他们成群结队,或蹲着或站在客厅里,抽自带的卷烟,洪亮地吐着痰。父亲啥都不说了,仿佛他又回到了蘑菇屯儿,站在村中的大柳树下,那一刻,父亲感觉到自己是名村干部。他背着手在这些后生面前走来走去,看着眼前这些壮劳力心里高兴呀。
后生们眼睛瞪得跟刚蒸出来的豆包似的,满怀希望,满怀亲情地望着父亲。父亲就开始打电话,父亲在这个城市有很多关系,以前的老下级、老部下、秘书什么的,很多人都在这个城市里担任这个长、那个长的。父亲冲电话里说王主任哪,我是老石,有个事,老家嘛,来了几个孩子,农闲了嘛,想到城里弄几个闲钱,你那建筑工地给安排几个啊。
父亲还说胡局长呀,有这么个事,那啥……
父亲的眼前走了一拨,又来了一茬。他就像一位派工的村长一样,把眼前的壮劳力一拨一拨地派出去。
这是刚开始的情景,后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些人已经不满足打工挣钱了,而是把挣钱的规模整大发了。那时城里的饭店都时兴吃野味、山珍什么的,蘑菇屯儿一帮老小一合计,这事还得找父亲。他们合伙把卖粮食的钱、打工挣来的钱凑到一起,又用报纸裹巴裹巴就来找父亲了。他们要到城里开饭店,把蘑菇屯儿的蘑菇、山鸡、粉条什么的弄到城里来,让城里人吃点新鲜。
这事可难住了父亲。父亲知道开饭店可不比打工,人家要的是力气,开饭店要的是效益,就是领导和父亲关系再熟也不可能把办得好好的饭店让蘑菇屯儿的人开。父亲打了电话,联系了两次都碰了钉子。父亲就茫然地望着眼前的这几个后生。
这几个后生不知深浅,各个都摩拳擦掌的样子,他们把报纸打开,让那一堆乱七八糟的钱露出来,大着声音说石头叔哇,咋的呀,我们有钱,又不是没钱,这事咋还整不妥呢?
又有人说石头大伯,家乡的人都知道你,这城里的江山都是你打下的,咋的?离休说话就不好使了?
后生们这么一将,父亲就热血撞头了,他拍着头突然想起一个事来。干休所外面有一排门面房,前几天干休所的领导研究招租的事儿,后来就没了下文。父亲对这些不感兴趣,后来他也没问。现在父亲想起了那排门面房,拍了拍脑门儿,把报纸里的钱裹巴裹巴夹起来就出去了。
他找到了所长,把那堆钱往所长面前一摊说小张呀,这么的吧,墙外的那趟房归我老石用,这是租金。
张所长还想说两句什么,父亲不耐烦地挥挥手说我知道你要说啥,什么研究研究啥的。我看你们是吃饱撑的,这就跟打仗一样,再研究你就当俘虏了,就这么定了。钱就这么多,要是不够从我工资里扣。
不等张所长说话,父亲一转身就走了出来,马上带着后生们实地考察了一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没几天,一个牌子就挂出来了,上面写着“蘑菇屯饭庄”。开业的那天,还放了几挂鞭,很热闹的样子。
饭店开起来了,蘑菇屯儿的蘑菇、粉条、山鸡什么的也都运来了,因为干休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来吃饭的人不多。那些后生们大部分时间闲着,袖着手趴在饭店的窗口,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琢磨着这些人怎么就不进饭店吃饭呢?城里人的肚子净是油水?他们真恨不得去大街上把人拉进来,着急上火地在饭店里直转悠。结果还是去找父亲了。父亲也没招了。他急得在客厅里一圈一圈地走着,后来父亲说这么着吧,我去动员动员干休所的人,让他们到你们那儿吃饭去。
接下来父亲便开始在干休所挨家挨户、楼上楼下地去张罗了。以前父亲不串门,谁住哪楼?哪个门?他根本对不上号。这回他到张所长那儿要了一本花名册,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地去走。
他一进屋便开门见山地说老王呀,现在生活好了,就别在家吃饭了,去蘑菇屯饭庄吃去,那里的饭菜香,可劲儿造吧,去吧,啊。
他又说老李呀,忙啥呢,你看你烟熏火燎的,到馆子里吃得了。
他还说小朴呀,你家也不差那两个子儿,改善改善呗,都啥时候了,自己还做饭。去下馆子,下馆子……
父亲不仅动员别人,自己也身先士卒地去吃了一次。他去之前,是想拉母亲一块去吃的,结果母亲没有同意,他就自己去吃了。他点了一大碗小鸡炖蘑菇,还有炖大豆腐。他好久没有吃家乡菜了,他是真的喜欢吃,吃得汗流浃背的,心满意足。本来这顿饭二十块钱,他硬是塞给人家三十元。
父亲尝到了家乡菜,便念念不忘了。他说死活也要拉上母亲去吃一顿,母亲不搭理他,还说父亲家乡的菜像猪食,这让父亲很伤心。后来父亲就想主意,他终于想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父亲冲着母亲说我要请客。
母亲就睁大眼睛说你要请谁呀?
说完还摸摸父亲的头,看看他是不是发烧了。
父亲一本正经地说我没发烧,我要请孩子们吃顿饭。
母亲终于明白了,父亲不仅要请晶和海,还要请高扬和杨花花。父亲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母亲的大力赞扬。母亲早就为现在儿女的这种状况伤心不已了,家不像家,孩子不像孩子的。如果孩子们能有机会坐到一起,不管吃什么,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母亲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接下来母亲就开始打电话,给晶打完又给海打。海现在正跟杨花花热恋着呢,他把自尊哪、奋斗呀,都放在了一边,他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地谈起了恋爱。因为恋爱,他已和家的关系缓和多了。在这之前,他还领着杨花花到家里来了一趟,海也爸呀、妈呀地叫了。海走后,母亲一直高兴了几天。
这次母亲在电话里一说是父亲请客的事,海痛快地答应了。一家人又坐到一起了,当然是在蘑菇屯饭庄。当一家人对着满桌子大盘、大碗的家乡菜时,边吃边说好吃。父亲越听越兴奋,解开了衣服扣子,撸起了袖子,要了一瓶家乡的“高粱烧”,自己倒了一大碗,也给每个孩子都倒了一些,母亲也高兴地来了一点儿。说心里话母亲最不喜欢酒味儿的。
父亲举着杯子若有所思地说家乡好哇,你们都长大了,家乡什么样,你们没瞧见过,都该回去看看哪。
晶很理解父亲,举着酒杯说爸,现在忙,等忙过了这段时间,我和高扬一起去老家看看。
高扬也说;石伯伯,你放心,我下次去一定带上你。
这句话说到了父亲的心窝里去了。这么多年,他一直希望回老家看看去,岁数大了,一个人是没法回去的。孩子们要是不陪他去,他就只能是梦想了。高兴的父亲,一次一次地和高扬碰杯,喝来喝去就喝高了。
这回父亲不说家乡了,而是说这个饭馆了,命令似的冲着孩子们说以后你们一周要到这里吃上两次。家乡好哇,你们不能忘本。
喝着吃着,父亲就哭了,一塌糊涂的样子。大家都不知道父亲这是怎么了。
结账时,晶和海都抢着去结,最后父亲大手一挥自己去结了,什么零头呀,都不要了。
从那以后,父亲便成了蘑菇屯饭庄的常客了,弄得母亲三天两头和父亲吵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