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楼项目
林峰走到办公室门外,就听到牛利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人手也缺,如果承揽这个工程,光靠我们恐怕不行…”林峰犹豫了一下,敲了敲门。
屋里又传来牛利的声音,“进来!”林峰推门进去,屋里烟雾缭绕,烟雾中坐着四个人,范志平、牛利、薛大力,还有一个男人,林峰不认识。范志平见林峰进来,非常高兴,笑着打招呼,“林峰来啦啊!”
林峰把暖壶放在小桌上,笑着回道:“范总好!”,范志平又说:“最近学习忙吗?我来了两三天了,也没见你。”林峰脸一红,“早就应该过来…,学校那边有些事儿…,范总,我给您倒水!”说着急忙提着暖壶上前,就准备给范志平倒水。
范志平很配合的端着杯子等着,林峰则急忙说:“范总,放在桌子上就行,别烫了您的手。”林峰接过杯子放在桌子上。
范志平又问了林峰一些学习上面的事,显然对林峰很关心。等说得差不多了,范志平才指着坐在旁边的男人对林峰说:“你还不认识吧,这是张兴义,张总,以后他会经常来这边儿。”林峰忙向男人点头,“张总好!”
张兴义微笑着点了点头,“你好!”范志平笑着对张兴义说:“他叫林峰,是个不错的小伙子,还在上大学,却能来工地打工,不错,不错!”张兴义也笑着点头,“后生可畏啊!”
林峰也怕耽误他们谈事,便说:“范总、张总,你们谈吧,我先出去了。”范志平却说:“唉,别走了,一块儿听一听,也提提建议。”林峰有些局促,也有些兴奋,被人认可和重视的感觉很好,“这儿?”范志平笑了笑,“没事儿,坐吧!”,林峰只好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后背却挺得笔直。
牛利和薛大力没感觉有什么不妥,依然微笑地看着。可张兴义却有些震动,范总对这个林峰很重视啊,年纪轻轻就能受到范总重视,这林峰不简单啊,心里不由得也重视了几分。
范总几人继续说,林峰便认真听,不敢漏掉一丝信息,听了一会儿,他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原来正如孟青说的,云阳市准备新建一个居民小区,主要解决市里两个工厂工人的住房问题,工厂出资一部分,市里补助一部分,土地是划拨性质,需要建设单位前期垫资百分之八十,待竣工验收后分两年付清。
范志平现在正在建的小区也是垫资,垫资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如果想承揽工程就得这么做,甲方前期一般都不预付款项,这次能付到百分之二十,已经不错了。但更吸引范志平的是市里准备拿出两栋楼房顶抵一部分建筑款,具体位置可以由范志平自己确定,但顶抵价格已经确定,而这两栋房子范志平可以自己定价销售,加价多获得的利润都归建筑单位,销售对象限定在本市户口,房产管理部门可以办理产权登记,购买者拥有房屋的产权,等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以前的房子大多属于福利分房,确切地说房子是国家的,国家允许住,住房者交纳租金。现在新建房多以企业自建居多,职工每月象征性交住房租金,只要你是企业职工,你就可以住,当然,如果职工调走了,这房子可是要收回的。所以,在当时进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里工作,住房也是人们考虑的重点因素。
范志平正在承建的小区也是附近两个工厂自建的房子,不同的是,没有自行销售的权利,需要按照预算盖房,按照定好的价格结算。
这次,范志平嗅到了机会,他感觉国家对于房地产政策将发生关键性的变化,他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毕竟这些年政策一直在变,但终究要变成什么样?什么才是政策的变化终点?范志平心里还没有底,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这世间的事本身就是变化的,没有穷尽。
不过,对于领导人十几年前提出的设想,范志平还是清楚的,政策在变是在尝试,最终肯定会到达一个稳定期,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后虽然也会变,但应该只是微调,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做颠覆性的改变。而范志平就想知道时间点在哪儿?
按照范志平的意思,他想现在就出手,接下这个项目,当然,还有其他企业也想接,他找过建设局,应该还有两家有兴趣,而那两家都是国有企业。
张兴义的意见偏向保守,他主要担心政策变化、购房者的购买力,以及资金问题。政策变化不用说了,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房子盖完了,政策如果调整,可能是致命的,到时可想的办法不多,企业只能承受。
至于,购房者的购买力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市里人均收入还不高,有多少人能拿得起那么高的价格买房,就算那些没有条件分到福利房的人,又有多少能为了住房,为了虚无飘渺的产权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买房呢?而且,还有可能会欠下子孙债。
资金问题是老话,垫资直接导致前期投入大量,甚至是海量的资金,虽然政府不会赖账,但拖时间也受不了啊。很多开发商本身的资金并不多,要想揽到工程挣钱就得到银行去贷款,那利息可是按时间计算的,拖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到最后,很有可能挣到的钱都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
林峰听到张兴义的分析,也觉得张兴义很有水平,想法很现实,考虑也很细致。他之前就听薛大力讲过张兴义的事,知道张兴义是范志平最信任的人,现在看起来,张兴义确实有独到之处。
牛利的想法则简单得很,他是干活的,老板要干什么,他不管,只要范志平决定干什么,他就全力去干。他现在就是担心人手不够,同时开工两个楼盘,工人、技术人员都得招集,而且需要熟练工,不能像林峰这样只能推沙子、搬水泥的人。
而薛大力的想法比牛利还简单,他乐见其成揽上新活,只要安排,他就干呗,如果人不够,他也可以回乡找人,愿意出门挣钱的人有的是。
屋里又传来牛利的声音,“进来!”林峰推门进去,屋里烟雾缭绕,烟雾中坐着四个人,范志平、牛利、薛大力,还有一个男人,林峰不认识。范志平见林峰进来,非常高兴,笑着打招呼,“林峰来啦啊!”
林峰把暖壶放在小桌上,笑着回道:“范总好!”,范志平又说:“最近学习忙吗?我来了两三天了,也没见你。”林峰脸一红,“早就应该过来…,学校那边有些事儿…,范总,我给您倒水!”说着急忙提着暖壶上前,就准备给范志平倒水。
范志平很配合的端着杯子等着,林峰则急忙说:“范总,放在桌子上就行,别烫了您的手。”林峰接过杯子放在桌子上。
范志平又问了林峰一些学习上面的事,显然对林峰很关心。等说得差不多了,范志平才指着坐在旁边的男人对林峰说:“你还不认识吧,这是张兴义,张总,以后他会经常来这边儿。”林峰忙向男人点头,“张总好!”
张兴义微笑着点了点头,“你好!”范志平笑着对张兴义说:“他叫林峰,是个不错的小伙子,还在上大学,却能来工地打工,不错,不错!”张兴义也笑着点头,“后生可畏啊!”
林峰也怕耽误他们谈事,便说:“范总、张总,你们谈吧,我先出去了。”范志平却说:“唉,别走了,一块儿听一听,也提提建议。”林峰有些局促,也有些兴奋,被人认可和重视的感觉很好,“这儿?”范志平笑了笑,“没事儿,坐吧!”,林峰只好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后背却挺得笔直。
牛利和薛大力没感觉有什么不妥,依然微笑地看着。可张兴义却有些震动,范总对这个林峰很重视啊,年纪轻轻就能受到范总重视,这林峰不简单啊,心里不由得也重视了几分。
范总几人继续说,林峰便认真听,不敢漏掉一丝信息,听了一会儿,他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原来正如孟青说的,云阳市准备新建一个居民小区,主要解决市里两个工厂工人的住房问题,工厂出资一部分,市里补助一部分,土地是划拨性质,需要建设单位前期垫资百分之八十,待竣工验收后分两年付清。
范志平现在正在建的小区也是垫资,垫资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如果想承揽工程就得这么做,甲方前期一般都不预付款项,这次能付到百分之二十,已经不错了。但更吸引范志平的是市里准备拿出两栋楼房顶抵一部分建筑款,具体位置可以由范志平自己确定,但顶抵价格已经确定,而这两栋房子范志平可以自己定价销售,加价多获得的利润都归建筑单位,销售对象限定在本市户口,房产管理部门可以办理产权登记,购买者拥有房屋的产权,等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以前的房子大多属于福利分房,确切地说房子是国家的,国家允许住,住房者交纳租金。现在新建房多以企业自建居多,职工每月象征性交住房租金,只要你是企业职工,你就可以住,当然,如果职工调走了,这房子可是要收回的。所以,在当时进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里工作,住房也是人们考虑的重点因素。
范志平正在承建的小区也是附近两个工厂自建的房子,不同的是,没有自行销售的权利,需要按照预算盖房,按照定好的价格结算。
这次,范志平嗅到了机会,他感觉国家对于房地产政策将发生关键性的变化,他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毕竟这些年政策一直在变,但终究要变成什么样?什么才是政策的变化终点?范志平心里还没有底,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这世间的事本身就是变化的,没有穷尽。
不过,对于领导人十几年前提出的设想,范志平还是清楚的,政策在变是在尝试,最终肯定会到达一个稳定期,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后虽然也会变,但应该只是微调,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做颠覆性的改变。而范志平就想知道时间点在哪儿?
按照范志平的意思,他想现在就出手,接下这个项目,当然,还有其他企业也想接,他找过建设局,应该还有两家有兴趣,而那两家都是国有企业。
张兴义的意见偏向保守,他主要担心政策变化、购房者的购买力,以及资金问题。政策变化不用说了,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房子盖完了,政策如果调整,可能是致命的,到时可想的办法不多,企业只能承受。
至于,购房者的购买力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市里人均收入还不高,有多少人能拿得起那么高的价格买房,就算那些没有条件分到福利房的人,又有多少能为了住房,为了虚无飘渺的产权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买房呢?而且,还有可能会欠下子孙债。
资金问题是老话,垫资直接导致前期投入大量,甚至是海量的资金,虽然政府不会赖账,但拖时间也受不了啊。很多开发商本身的资金并不多,要想揽到工程挣钱就得到银行去贷款,那利息可是按时间计算的,拖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到最后,很有可能挣到的钱都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
林峰听到张兴义的分析,也觉得张兴义很有水平,想法很现实,考虑也很细致。他之前就听薛大力讲过张兴义的事,知道张兴义是范志平最信任的人,现在看起来,张兴义确实有独到之处。
牛利的想法则简单得很,他是干活的,老板要干什么,他不管,只要范志平决定干什么,他就全力去干。他现在就是担心人手不够,同时开工两个楼盘,工人、技术人员都得招集,而且需要熟练工,不能像林峰这样只能推沙子、搬水泥的人。
而薛大力的想法比牛利还简单,他乐见其成揽上新活,只要安排,他就干呗,如果人不够,他也可以回乡找人,愿意出门挣钱的人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