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生存
字体: 16 + -

第71章

    顷刻之间,海啸弧线出现了诡异的变化,分成了几个部分,处于“日微板”的海啸高度忽然深度下坠了两米,接着半秒不到的时间,继续深度下坠了将近十米,整个日微板在两秒不到的时间里深度下坠了十二米左右。

    在几十秒时间里,r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监测到本岛发生了里氏9.8级地震,副马海沟中部相隔五百公里深海里的两个点发生强地震,分别震级为里氏9.3和里氏9.2。

    而海啸前锋则迅速减弱,r国东南部陆架浅海海水开始退回日微板,太平洋的海水在各个方向急速的灌入日微板。(大家可以想像,一条落差达到五六米、长达几千公里的瀑布是怎么样的一种场面。)

    几分钟后,这讯息被各世界大国的即时卫星图展示了出来。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这一史无前例大灾难的发生。

    再过几分钟。我国的北斗系统提供的多帧连续卫星图片显示,r国东南浅海陆架开始急速的向深海延伸。

    几十分钟后,人类第一次在在屏幕上看到了马里亚纳海沟露出海面的情形,甚至可以看到高压炙热的岩浆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和海水混合在一起形成的高温水汽喷雾。

    在北斗系统的连续卫星图片中,只见r国的东南部国土面积在短时间内增加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随之而来的是,再过几十分钟,一个新的海啸出现了,从太平洋进入日微板的超巨量海水和e瓜多尔海啸到达r国列岛的海啸前锋回到日微板的中央,两股海流相碰隆起了超过一百多米高,宽达几十公里的巨型海啸。

    在北斗上传的卫星图片显示,整个日微板的中间横跨南北形成了一条巨型的水脊,就像陆地上的山脉一样,南北长达数千公里。而水脊的脊背还在两边的海流挤压下升高。当巨量海水的动能转变成的势能堆积到最高时,最终水脊脊背的高度接近两百米。这时日微板出现了一个人类有记录以来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地理现象,就是日微板东面的太平洋的海水和新形成海啸的海水达到了平衡,而处于日微板西边的r国陆架却没有海水与新形成的海啸抗衡,也就是说水脊的东边没有海水流进日微板,而西边的马里亚纳海沟以西的r国陆架成了低洼地带。

    很明显日微板已经稳定下来,没有继续下坠。再过了十几分钟,隆起的水脊开始分成两条超过十几公里宽、高达几十米的水脊,西边的水脊挟持着超巨量的势能以无法形容的态势砸向r国东边的陆架上,两条水脊中间成了低洼地带,由于巨量的势能使得两条水脊中的低洼地带向下凹进海平面以下几十米深,东面的水脊则向着太平洋方向扩散开去。

    其中有几帧图片还显示,在巨型海啸迈过马里亚纳海沟时出现了普通海啸没有的浪尖现象。能把数以千亿吨计的海水甩到几十米的高空,这种规模的能量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再过几分钟之后,当两条水脊远离了日微板中心,日微板中心地带两条水脊之间继续形成一条高达数十米,长几千公里,宽十几公里的次生海啸。

    数十分钟之后,r国国内只有军用通讯还保持一定程度的通畅,所有面向东面的城市全数被毁。海啸波越过r国西南列岛以衍生波形式,向着亚欧大陆前进。

    当到达上海地区时,虽然海啸波已经被大陆架较大幅度削弱。但仍然对我国东部沿海造成了规模的损坏。

    还有一个次生超级灾难在急速的发酵,已经初露端倪。

    那就是台风,一个超强气旋在巨量海水瞬间的深度下切后被加强了,很明显,海啸通过大气层分担了部分能量。气旋带着海沟里形成的高温水汽,继海啸冲击之后的数天里将对r国列岛再次造成大规模的破坏。

    东亚各国也将深受其害。

    2033年6月29日10时左右,三亚潜艇总部司令员正在和部下展开讨论,主要的内容是刚发生的超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

    “西太平洋的情况怎么样。”司令员:

    “很混乱,都没有准确的报告,几艘94都在南太平洋,只有新型8002(李建业他们所在潜艇)在西太执行巨浪3模拟发射任务。海底布控的被动声纳还没有到安全期窗口,所以没有那么快得到新的海底地图。”下属:

    “新的海底地图……什么意思?”司令员:

    ““刺客”(黑)光纤网传回来的讯息显示,日微板海域附近海底发生大规模的改动,日微板附近一些山体被海流整座掀翻,一些海底裂隙被填平。”下属:

    “整个日微板海底都成了水泥浆,混杂着海水,没有探测条件,除非利用高能声纳,但如此一来,就不具备隐形可能了。”下属继续说:

    “8002什么时候和我们通过信。”司令员:

    “6月24日下午3时,发射巨浪3模拟弹后几十分钟。”下属:

    ----------------------------

    “当时在哪里?”司令员:

    “wei克岛西北海域经度162.49纬度23.49附近。”下属:

    “现在能联系上吗?”司令员:

    “已经发送了超长波,但估计是他们没有回到安全海区。”下属:

    “继续发送。”司令员:

    ……

    另一边,在m国的g岛海军基地,m国太平洋舰队指挥部。

    “有没有损失情况报告。”司令:

    “三艘航母、十二艘驱逐舰下沉,五艘核潜艇失联,军队失踪人员接近两万。”下属:

    “总统有没有指令。”司令:

    “暂时没有,”下属:

    “请求增援。”司令:

    “是。”下属:

    ……

    (好吧,军事咱不熟,说多了就漏了。)回去看看主角干了什么。

    扶王晓乐解决了大号问题,李建业实在是顶不住了,吃了一些东西,在起居室拉了两床被子回到“氧气室”,在中间过道铺下被子,招呼张亚军关上舱室门,自己呼呼大睡了起来。一直睡到30日凌晨两点。(可够累的)

    起来时,到了各个起居室收集了一些氧气检测仪,拉了几根数据线,把检测仪分散放到“氧气室”,用数据线连到指挥室电脑主机的兼容插孔里。

    在指挥室查看氧气室的氧气含量时,“氧气舱”有20%以上,看来“氧气舱”这个临时避难所能稳定工作。

    查看其他舱室氧气浓度时,电脑显示:

    指挥室:7.8%

    生活舱:8.0%

    动力舱:8.2%

    看来不会影响太大了,毕竟,大量的呼吸源——尸体已经被处理好了。看着空荡荡的潜艇,没有了战友们的欢笑和频繁穿梭的身影,不免心酸落泪。但值得安慰的是上天还留着两个战友给自己。自己一定要让他们活着。

    现在潜艇内相当于一个废墟,好像什么都不缺,要食物有食物,要水有水,应该修复氧气转换舱了吧,有了氧气转换舱的运作才能自由的在潜艇内活动。

    在高级工程师王晓乐的指导下,花费了几个小时的功夫,才把氧气转换舱修复好。

    终于不用再造“书包”了,因为书包已经够多了……

    2033年6月30日8时24分

    终于潜艇内的氧气浓度开始回升,李建业回到“氧气室”和大家等待着……

    “发生了什么?”大家沉默了好久,李建业发问。

    “不知道,我只记到我在休息时间,在二号起居室盖着被子没敢睡觉,躺在床上等指令,忽然听到广播传来声音,接着就就被弹了起来,”张亚军说。(二号起居室是艇身右侧靠近指挥室的第二个生活舱过道)。

    “没错,我也是听到广播时忽然被弹了起来,说什么来着?”王晓乐焦急的问。

    “好像是说:异常海流,紧……紧什么没听清,我当时没反应过来,就被弹了起来,直接连被子一起撞到上铺李平的床下,莫名其妙的在舱室过道里翻滚了几遍就晕了过去,醒来就躺在李平的身边。”张亚军说。(李平也是声呐兵,比张亚军入伍早很多。)

    李建业知道那句话意思是:异常海流,紧急固定。

    “什么时候醒来的?”李建业问。

    “大概您醒来之前的半个小时吧。”张亚军说。

    “缺氧还能撑那么久,你怎么活过来的?”王晓乐插口问了一句。

    “我不知道,但好像人多的舱室呼吸特别困难,人少的舱室还好,慢慢的走动可以呼吸。特别是是娱乐室,虽然都闷,但娱乐室好很多。”张亚军补充说。“生活区都可以慢慢的走动,只是比娱乐室差很多,走不上几步就眩晕,我必须慢慢的移动,同时要大口大口的呼吸。”

    由于人性化设计,娱乐室比较宽敞,那天的海啸令大家绷紧了神经,都跑到各自值班位置,自然就人少了。这点李建业也是知道的。

    “我醒来后,想先到指挥室,但听到后面动力舱有金属撞击声,就直接到了动力舱,看到……看到陈明他…”说到这,张亚军哽咽着,抽泣了起来。

    李建业也搜索过动力舱,陈明是老电池维护员,比自己大两岁,是个兢兢业业很负责任的电池维护员,可当他看到陈明死亡时的状态时也不禁落泪,陈明死亡时坐在动力舱和生活舱之间的走道中间,背靠艇身左侧的舱壁,离生活舱门还有几米远,胸部有一个锐器伤,依稀可以看见胸骨外露,不知道是什么所致,身子下一滩血渍向着艇身右后侧延伸,而右手上拿着一把扳手。本来平整的舱室钢板地面有一个小坑,估计是什么东西被潜艇剧烈的颠簸,松脱下来形成的撞击坑。

    “陈明他趴在地上……满身是血,拿着扳手……一下一下的敲打着地板。”张亚军抽泣着继续说。

    李建业仰起头,但最终还是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是在制造警报啊,他是在试图唤醒沉睡的战友啊!”

    王晓乐也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过去想……想把他翻过身来,可他……他太沉了,手没有停下来。一直……一直没有停。”张亚军还在一边抽动着一边诉说:“直到没有……没有了呼吸,摇都摇不醒。”

    都沉默了,多好的一名战士,多好的一个战友,此时大家心头的痛彼此都清楚,只是默默的流泪,耳边是发动机的轰鸣声。

    沉默了良久,张亚军情绪稳定了一些。

    “我把他身子翻了过来,才看到他胸部的伤口,如果当时我能尽快处理好,也许……也许他就不会死。”说完张亚军直接就嚎啕大哭起来。

    “不,你做得没错。”李建业摇了摇张亚军,“如果你当时把他身子翻过来,他的胸部出血会更快,会加速他的死亡,他之所以能撑那么久,完全是因为胸部贴着地面压住了大部分血管,且动力舱空间较大,人员没有指挥室多,氧气也较丰富,动力舱发热原件多形成的缓慢气流也是使他挺那么久的一个原因,”

    “真的。”张亚军放慢了抽泣节奏。“动力舱的确窒息感没有那么强烈,您怎么知道的”

    “孩子,我知道的很多,他那伤口就算老吴要搞定也是一项大手术,更何况你什么都不懂,而且这种情况,老吴也没办法,”李建业摸了摸张亚军的头。(老吴是艇上的随舰军医,李建业知道他也死了,死在医疗室里。)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停了一会李建业发问。

    “后来,我把陈明翻了身子,让他靠在舱壁一边,在动力舱再没有发现活着的人了,就返回生活区在右侧过道找。”

    “你怎么知道他们死了。”李建业问。

    “全部都没有呼吸,没有心跳,胸部……胸部摸上去冰冷的,有很多还……还皮肤都黑了。”张亚军语气中还带点抽泣,看上去好像又要哭了。

    “那后来呢,”李建业赶紧制止住张亚军。

    “后来,后来在生活舱也没有见到有人还活着,我就慢慢的摸到了指挥室,就在指挥室见到您了。”张亚军用手擦拭着眼泪。

    “那您呢?”李建业转向王晓乐。

    “我本来刚在机动舱处理好一个装置小故障,声呐兵发讯号给我,我就从后面赶过来,走到一二号储藏室门口中间时听到广播,广播才响起,莫名其妙的就腾空而起,好像直接就到了货架上,脚碰到了货架板的边缘,接着就晕了,醒来时就见到你了。”王晓乐一边说一边看着自己包裹着的右腿。怎么都想不出再多的信息了。

    “那你为什么缺氧能挺那么久?”张亚军:

    “我也不知道,只是感觉储藏室里有点冷。”王晓乐:

    “他能活过来是纯属运气。”李建业:

    “为什么这么说?”张亚军不解。

    “因为,你在生活舱过道有没有见有风扇没在动?”李建业:

    “这跟风扇有什么关系啊?”张亚军:

    “有一定的关系,试想如果舱室的风扇都开着,空气就是流通状态的,你都知道在静止状态二氧化碳是下沉的吧,氧气比二氧化碳轻,一定会漂浮在舱室的上方。如果左侧生活舱过道风扇是开启状态,就意味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能够充分的混合在一起。”李建业:

    “但事实是我们整个生活舱的风扇都没有开启。”李建业:(由于有氧气舱的中央空调系统,所以风扇一般大家都不用打开。)

    “也就是说在氧气舱停止运作之后整个潜艇内,至少生活舱内都没有了空气流通。”李建业:

    “这就形成了王工的生存条件。”李建业:

    “还是不太明白。”张亚军:

    “能令王工活下来的两个重要的条件是,一,大环境空气没有流通,二,一号储物室的小环境氧气得以补充。”李建业:

    “……”张亚军摸了摸头,还是不明白。

    “首先大环境空气不流通,你应该可以理解吧。”李建业:

    “这个我理解,但您说的小环境空气流通,我不理解。”张亚军:

    “这个也很简单,刚才王工也说了,一号储物室里的空气有点冷。为什么冷,你知道吗?”

    “里面的温湿度调节面板打开了。”张亚军:

    “对,里面的温湿度调节面板,我听到王工呻吟声进去的时候,里面的温度很低,就马上提升了温湿度调节面板上的温度,之后的储物室温度才开始回升。”李建业:

    “但在我们救王工之前一直都是处于低温状态,而且储物室的通风排气口的风扇也没有打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微弱的气流在通风排气口进入到储藏室,然后从储物室的门口出来,而外面的生活舱大环境是空气相对不流通的,所以处于高位的储物室通风口流入的空气氧气含量比例较高,而二氧化碳本来就是较重下沉的气体,加上温度偏低,所以低温的二氧化碳通过储物室大门流出了储物室,较高温度氧气含量较高的空气就从通风口流进储物室了。”李建业:

    “哦,原来是这样。”张亚军终于明白过来了。

    “那句话是小谢说的,大意是:异常海流,紧急固定。想不到他最后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飞了起来,手里的播音话筒线也被拽到脱了线,当时整个指挥舱的人员在那一刻全都向着左上方被甩了起来,我自己也被甩了起来,感觉自己头部磕到什么东西,然后像是碰到了一个人,直接一起撞向天花,接着掉了下来,最后就没有知觉了。”顿了顿李建业说。

    (小谢叫谢小烈,是潜艇的播音员,20出头,)大好青春鲜活的一条生命就这样没了。大家一脸茫然,不知如何接话。

    沉默了一会,李建业在回忆中向两人讲述更多的细节。

    在三个月前,也就是2033年3月15日,李建业接到紧急命令,回到潜艇出海,这是国产某新型潜艇刚完工的二号艇,大部分指标都是当今世界最好的,还没公布型号。但从间谍渠道,外界也多少了解到新潜艇的一些可能数据。各种猜测充斥西方媒体的报道。一起出海的当然也包括张亚军和王晓乐。王晓乐是潜艇上的工程师,潜艇生活了十多年,在新潜艇一号艇呆过三年,是少数几个全程伴随一号艇建造及服役的工程师之一。张亚军是新兵,是随队的四个声呐兵之一。李建业服役六年,原后勤人员之一,基于丰富的阅历和沉稳的性格,出海前被上级破格提拔为副政委。出海后大家才知道,由于某大国对我国实行全方位抵近威胁,此次主要是到东太平洋发射巨浪三执行战略反威摄任务的,(之所以要新潜艇二号艇接任务,是因为新潜艇一号艇正在大西洋正常值班巡逻,携带的不是模拟弹)。与此同时多艘094在各大洋同时待命。

    当然新潜艇完美的完成了上级指定的任务。不但突破了一二岛链,而且还用高航速和完美静音甩了尾随的某国核潜艇几百公里,成功的在6月24日下午在东北太平洋某国群岛东端向我国新疆地区发射巨浪3模拟弹。随后在一个秘密海区发送了报告,从超长波回馈的讯息显示,模拟弹成功命中靶标。

    (由于可能触犯某些黑科技,所以作者不再多描述潜艇的相关构造和功能,在之后的描述里还是以落后的美俄核潜艇为蓝本加入自己的构思,主要还是生活舱的构造,涉及生活舱之外的其他舱室,作者尽量一笔带过,总之,除了生活舱和舱外有些作者构思外,一切能免就免。在之后的描述中如果可能触犯黑科技本文用(黑)字标注。)

    2033年6月26日11时35分,成功的用海底地形躲过了海啸。

    2033年6月26日12时56分

    事故发生前十分钟。刚好交班不久,王晓乐和李建业分配在同一班。而张亚军则交班休息。我潜艇正在s笠原群岛东南部向东北航行。利用海底中的一座火山躲过了尾随的m国核潜艇的搜索,正在低速静音潜行,此时大家都屏住呼吸,艇长正全神贯注的在电脑屏幕前一言不发的看着屏幕上移动的一个小点。

    李建业走上去看(好家伙,艇长居然让大家反咬m国的核潜艇,这就是传说中的猫抓老鼠吧。)m国也有压水推了,可是我们的后来居上更先进,不算黑。

    艇长招了招手,示意李建业坐下。李建业在艇长左手边拉了张凳子坐下。

    “他加速了,艇长,追不追。”舵手问。

    “不,让他跑,不超过三十海里就别放高速,现在它没跑多块,以这速度,估计也要半小时才能出屏幕外。”艇长说。“声呐兵,打开新设备。”

    “是,”声呐兵回了一句。

    估计m国的核潜艇还不知道后面跟着一艘同样庞大的家伙,而且功能更先进,还一边大摇大摆的高速移动,一边声纳开得像演唱会现场一样,艇长笑了笑:“m国风格”。

    “几号?”艇长问。

    “未知。”声呐兵回答。

    “搜集好差异数据。”艇长下达了命令。

    “是,”声呐兵接到命令。

    数分钟后,m国核潜艇的数字讯息被搜集整理完毕在指挥室的大屏幕上列了出来,通过比对,还是老式的某型。

    “没意思,老m怎么就不长进呢。”艇长喷了一句,“我们走,别理它,打开xxxx探测(黑),没进一百公里之内别理它,看不到我们的。”。

    “我们位置在哪里,”艇长转向领航员。

    “x笠原东北,经度144.37纬度26”领航员盯着面前的屏幕回答。

    “掉头回xx海区取指令”艇长转向舵手。

    “是,”舵手熟练的敲击着电脑键盘。

    潜艇转了个身朝西南方向低速潜航。

    艇长双手交叉着放在头上,伸了伸腰,“建业啊,还没抓到那条大鱼的讯息。”

    李建业知道艇长说的大鱼是m国最新出的核潜艇。

    “都下水几年了,怎么就不出来溜达呢?”艇长叹了口气:“我都快五十,这是要搞那样。”

    每个人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艇长多年的潜艇生活探测过很多潜艇,而唯独他所说的大鱼,一次都没有碰到过,难道它的隐身技术也和我国一样先进,但据说m国的新潜艇由于资金问题也只建造了两艘,大洋中,又有多大的几率能碰到呢?

    “艇长,r国列岛发生强地震。”忽然声呐兵报告。

    “强吗?”艇长站了起来。

    “声音很杂,分贝很高,从多个点传来。”声呐兵:

    “什么情况啊”艇长:

    “艇长,海流变向,左侧艇身受压急速增大。”舵手:

    “广播,海流异常,紧急固定。”艇长拉起李建业就想走到指挥室内的人员固定位置。

    “海流异常,紧……”没说完,播音员小谢就弹了起来,所有的人都弹了起来。

    “这就是大概的经过,我醒来的时候就在缺氧的指挥室里。”李建业摸了摸自己的头,还心有余悸。

    “也就是说我们被异常海流吹翻了,但这一海区是西太平洋静水区,怎么会有异常海流呢?”王晓乐:

    “是地震引发的海流。”李建业:

    “不可能吧,多大地震会形成深海海流异常?”王晓乐:

    “不知道,反正我知道声纳兵说了,r国列岛发生强地震,但多大我就不知道了。”李建业。

    显然他们不知道海流异常并不是地震引起的,而是日微板的深度下坠形成的。

    “我们当时是向着西南方向潜航,海流的方向是右侧,而r国列岛刚好在我们的右侧,十有八九是r国地震惹的祸。”李建业:

    “潜艇的外部探测系统记录仪应该会记录一些什么东西,你找了吗。”王晓乐问。

    “没有,我不知道在哪里(电脑里面)找。”李建业:

    “您不是说,智能系统接管了潜艇吗,这个智能系统是什么?”旁边的张亚军看着王晓乐问了一句。

    “智能系统是我国海军研究所特意为新潜艇研制的一套先进的人工智能潜航系统,就是说,在出现重大险情或者特发海况的情形下,电脑会自适应切换到人工智能系统,因为人员操作效率很低。出事前一小时左右不是从东太平洋传来了超强海啸吗,那时就是智能系统强制操作才让潜艇躲过了一劫,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海流没有躲过。”王晓乐:

    “我知道为什么,是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没有及时转换过来,从声呐兵探测到异常海流到整个潜艇被甩起来,就几秒时间,十秒都不够。”李建业很清楚当时事故发生的时间很短,电脑再怎么快,也已经是被甩起来之后的事了。即使人工智能系统被及时切换过来,根据当时的力度,估计人工智能系统也不会多大作为。

    “的确,自动切换也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说切换就切换,要智能系统能瞬时接管潜艇,现在技术还没有到那个速度,咱电脑开机也要几分钟呢。”王晓乐:

    “那我们当时在什么地方?”王晓乐头转向李建业。

    “海图显示,我们在x笠原群岛东南方,至于确切位置,领航员当时向艇长汇报过,我没认真听,好像是经度144纬度26。”李建业说。

    “向西南方向走,左侧艇身受压增大。就是说我们被扯向西北方向?”王晓乐:

    “可以这么说吧。”李建业:

    “也就是说我们在智能系统的领导下漫无目的的潜航着?”王晓乐:

    “如果是这样,我倒不觉的讶异,平常我们我们潜航都有偏振现象,现在没有这种感觉,虽然我们是双壳体,但总该有一些轻微的荡来荡去的感觉才对。”李建业。

    其实王晓乐也察觉到这点,只是想证实一下。大家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如果不是潜航状态,到底什么状态?”王晓乐:

    “一开始我以为在某个海滩或者是某个陆架搁浅了,查过电脑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李建业:

    “怎么说?”王晓乐:

    “电脑显示,我们在深海一千三百米以下。”李建业:

    “一千三百米!”张亚军叫了一声,显然这个深度数据让他吃了一惊。

    “没错,不知道是智能系统有意为之,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李建业:

    “不会是智能系统有意为之,一定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智能系统只会向安全地方领航的,也就是说,智能系统会指挥潜艇上升,而不会指挥潜艇下降,大潜深下降意味着危险,设计师不会不知道这点。何况一千三百多米,都接近极限了。除非……”王晓乐。

    “除非什么?”张亚军显得有点焦急。

    “除非智能系统探测到附近有敌对方的军事单位在活动。”王晓乐:

    “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被包围了。”张亚军:

    “说不定。但以我们的静音水平,如果不是艇身出现特别大的损坏,在不开声纳的情况下,别说老m,就连我们自己的同类艇一号艇都难以探测。”王晓乐。

    “我也认同您的说法,如果老m发现了我们,现在我们估计是八面楚歌了。”李建业:

    “不是搁浅,不是被围,那到底是什么?”张亚军又有点焦急了。

    大家都不能解释什么,面面相觑……

    ……

    “那电脑还显示了什么?”王晓乐头转向李建业发问。

    李建业就把电脑显示的讯息逐项逐项向王晓乐做叙说。

    “声纳坏了,通讯坏了,导航坏了,一千三百米深,……”王晓乐喃喃自语着。

    作为部队的高级工程师,在一号艇呆过几年的王晓乐也感到棘手的事,李建业和张亚军当然提供不了太多的意见。

    ……

    在沉默中,大家慢慢的等待着潜艇内空气质量的回升。

    而舱室里的秩序也逐步回复,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新潜艇的人工智能系统接管了潜艇的手工操作,使得潜艇没有出现不稳定的情形。

    但谁都知道,人工智能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被设计成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维持潜艇的稳定,(注意:是潜艇的稳定,不是人员的稳定。所以可以这么讲吧,智能系统对人员的死活不够关注,太残酷了。希望不是作者所想的那样,但为了情节需要作者也太无良了。)

    6月30日20时15分。

    现在情形就是舱室内终于回复了生活空气质量,王晓乐也在两个人的精心照料下慢慢的回复状态,受伤的右脚也换了几次纱布和”反骨水”,能一瘸一瘸的走路了,但为了方便,李建业还是用平板车推着他在各个舱室中活动。

    大家都聚集在指挥室的电脑操作台前面,只见王晓乐坐在凳子上,熟练的手指在键盘上操作着。过了好一会,王晓乐说话了:“没提示什么有用的东西啊。”

    “怎么样,什么都没显示吗。”李建业:

    “有是有一个你这几天没有发现的事。”王晓乐:

    “什么事。”李建业:

    “不过,知道了也无济于事。”王晓乐:

    “到底是什么事。”张亚军插口。

    “我们的准确位置是经度144.293纬度26.036,这个位置海底有个小裂隙,以这种深度,我估计我们在裂隙里。艇身向着西北方向,潜艇没有动,动力被智能系统调节成最小,原因未明。”王晓乐:(注:这里有个bug,但为了作品需要,请见谅)

    “不是导航系统坏了吗?”李建业:

    “智能系统记录了我们被海流冲击的路线和方位,我刚才用智能系统的自带软件调出了事发前的导航图,本身智能系统也有随时读取和记录导航图的功能,根据当时的海流速度,被冲走的时间,和最终潜艇稳定的时间点,智能系统自主计算得出的。你不熟这个系统,当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里除了我,没几个人可以和它对话。”王晓乐指了指电脑,意思是说李建业不懂,不能怪李建业。

    “能上浮吗?”李建业:

    “刚才试过,智能系统拒绝接受压水舱指令,理由是上面有障碍物。”王晓乐:

    “那前进呢。”李建业:

    “试过,智能系统也拒绝了指令,理由还是前面有障碍物。”王晓乐:

    “下潜。”李建业问得很是直接。

    “还是障碍物。”王晓乐:

    “向左向右。”李建业穷追不舍。(大哥不是脱口秀啊,而且左右怎么动啊)

    “唉……”王晓乐叹了一句。

    “这什么意思?”李建业急眼了。

    一个恐怖的事实摆在了众人面前,潜艇不能动了……

    大家的心是拔凉拔凉的,潜艇被埋葬了,还有活人在里面呢,上帝啊,您就不能开开恩吗。

    ……

    时间过了好久好久。

    “一定是智能系统出错了,若不是就没有解释了,一定是它出错了……一定是。”李建业指着电脑有点狂态。

    “政委,政委……”王晓乐拉着李建业的手尽量让他冷静。

    张亚军也过来拉着李建业的另一只手。

    ……

    “不对,不对。你说潜艇被活埋了,怎么发动机引擎还在动呢,没有水流潜艇的发动机怎么不发热,咱们怎么不被烤焦了呢?”沉默了很久还是李建业发问。

    “的确智能系统接管了潜艇,里面有一套程序会维持动力的最低运作,因为如果核堆熄灭,再启动就有相当的难度了,而这些能量必须要耗散的,所以核堆的最小功率维持了动力的最小化运作。但至于为什么我们没有被煮熟,我也感到难以理解。”王晓乐:

    “有没有办法看到周围的环境。”李建业:

    “潜艇外有机器人,是潜艇设计时考虑到潜艇在外海执行任务,可能发生和周围海底山脉山体发生剐蹭,方便临时紧急修复用的,有四具,都在潜艇后部,但不知道外面海流情况,贸然出去,不知道会怎样。”王晓乐:“我再看看,能不能看到海流情况。”

    王晓乐手指熟练的在电脑键盘上敲击着。

    “根据xxx探测系统显示。潜艇头部没有海流,也就是潜艇指挥室一段外面没有海流扰动。潜艇中后部海流极弱,海流方向朝向潜艇尾部,其中接近引擎地方的海流较强,但都是小能量海流。”王晓乐:

    “什么是小能量海流?”李建业问。

    “就是方圆几百米范围内形成的海流,”张亚军说。因为他是声呐兵,早就听惯了各种各样的海流声波记录,至于王晓乐说“小能量海流”的就是8002潜艇上声呐兵的术语。

    (小能量海流会和大环境产生些微的扰动声波,就像鱼儿在布满了乱石的狭窄河道中仍然能来去自如,就是乱石和水流产生的微弱乱流激荡起的微弱声波使鱼儿感应到,从而规避乱石。)

    “那也就是说,我们周围只有几百米范围之内有海流流动。”李建业:

    “差不多吧,可以这么说。”一时之间张亚军也不知道如何解释。

    这么吊诡的事,该怎么理解,大家一时无法猜透。

    “那是不是就可以释放机器人了。”李建业好想第一时间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当然每个人都想知道。

    “可以是可以,但必须让机器人避开引擎附近的较强海流。否则会被海流带偏。”王晓乐知道紧急维修时潜艇都必须找到一个相对洋流较弱的地方。

    “需要什么准备。”李建业:

    “还得检测机器人是否损坏,还有机器人舱密封性确保,内外舱口有没有受损等”王晓乐:

    “那你准备一下,我饿了,吃什么。”李建业:

    “随便,军粮吧。”王晓乐或许还是不太想上厕所。

    “我也军粮吧。”张亚军:

    看来军粮很受欢迎。

    “喇叭能接上吗,”李建业看到之前被自己拔掉的喇叭插头还垂挂在舱壁上。

    “能,我已经备份好损坏数据文件,历史数据被屏蔽了。”王晓乐:

    “行,我去拿些食物和饮料来。”李建业插上了舱门门口的喇叭插头。

    ……

    在海底李建业他们正在遭受折磨的时候,地面的搜救人员也没有闲着。在三亚南海舰队司令部。

    “司令员,所有94和8001都传回了讯息,唯独8002没有讯息。”下属:

    “超长波发过几次。”司令员:

    “十二次。”下属:

    “怎么回事……”司令员喃喃自语。

    ……

    “司令员,中央军委来电。”下属:

    “快接。”司令员:

    电话线转接了过来。

    “首长。”司令员:

    “听说8002没讯息,是吗?”首长:

    “是的。”司令员:

    “老m已经妥协,退出了二岛链以外,他们也不好受,损失了几首航母,元气大伤,已经请求我方暂停战略反弹,同意协商西太兵力部署调整。但我看老m是迫不得已才同意协商的。那就依他吧,反正他们一时半会的也恢复不了。我们该怎么做怎么做,该部署什么部署什么。他们军方已经同意我们搜救舰艇加入搜救。我们可以安全的进入西太搜索。去吧,上头批了003、004,(003、004是我国国产核航母三号舰和四号舰。)确保8002回来。”首长:

    “是,首长。”司令员:

    接着电话挂断了。

    “看来老m被海啸整的够惨的。”司令员心想。“8002到底发生了什么……”

    “给我接通老m太平洋舰队。”司令员向下属发布了命令,他知道老m不会食言,因为老m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

    ……

    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m国果然遵守承诺,不在西太平洋阻挠我国船只的搜救行动,并且老m自己的搜救行动也需要我国强大的搜救船队。所以救援行动得以顺利展开。双方也在搜索数据上有一定程度上的互交换。

    潜艇里李建业他们正在为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做着必要的准备。

    “都准备好了吗?”李建业:

    “准备好了。”王晓乐一边说一边手指在键盘上熟练的操作。

    随着机器人外舱门被打开,机器人在推进器的辅助下,游出了潜艇。(潜艇动力舱前靠近生活舱的地方左右各两具,外舱门开口在艇身斜下方。)

    接着屏幕上传来了机器人在黑暗深海传回来的画面。

    “什么意思啊,这是哪里啊,”望着的屏幕上机器人传回来雪花状的海底画面,李建业转向王晓乐。

    “我也搞不清楚,机器人的视力有限,加上你没看到吗,屏幕上有那一点一点的白点是什么,你知道吗,那是粉尘,就像我们常说的pm2.5,比那个大,反射回来的就是雪花状的样子,说明现在海底还没有回复平静,至于为什么看不远,估计是机器人自带的灯具功率太低,发出的光无法传输更远的距离。加之海底的海水密度很大,光传输的距离可想而知。我估计现在的视距大概只有五六米吧。”王晓乐一边操纵着机器人一边说。

    “那不是等于说我们是瞎子在摸象吗。”李建业。

    “大概是这个意思。”王晓乐:“但我们还是有视力的。只不过看不远而已。平时在接近海面都有阳光,现在深海没有阳光供应,所以视距降低很多。”

    “能走多远。”李建业咬着一块军粮嘟囔了一句。

    “两百米,主要是为了艇外应急检修设计的,左右各有两部,能从艇首到艇尾全覆盖。左边第一具机器人外舱门被智能系统锁死,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是用右边的机器人。”王晓乐。

    “那赶紧看看潜艇有什么问题。”李建业。

    “你都看见了,乌灯黑火的,路都找不着,看不见,怎么走,反馈回来的就只有一片雪花。”王晓乐解释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