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欧陆1918
字体: 16 + -

第七十四章:贪官酷吏

    中央的政策永远是唱的比吹的还好听,在历史上其实也有不少很好的政策但并没有能够挽救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就比如说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大面上想法奇特精妙的改革方案到头来并没有改变什么,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个国家官僚体系的冗杂程度。

    一个微小的国家总是要比一个无比庞大的国家要好管理,不只是国土面积,一个小国人口也没有多少,官僚阶层人数自然也多不到哪去,中央政府对于他们的管控也自然轻松不少。而一个庞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官僚阶层无比庞大想要对这种国家进行管理简直难到没边。俄国自然属于后者。

    沙俄作为这个时代最庞大的国家,虽然失去了罗塞尼亚(乌克兰)、白鲁塞尼亚、顿河地区和南高加索分裂出去的小国,成为了一个和现实世界中差不多大小的国家,她的国土面积依然是世界最大。从白令海峡到西边与白鲁塞尼亚的边界,到处都是俄国的子民和官僚。

    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数,如何让自己的政策得到执行成为了李察等人此时最头疼的问题。政令下达给帝国辖区内的所有地方政府之后,此时因为西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领土没有收回所以政令只传达到了以莫斯科为界的东部地区,就出现了相对的应付方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适用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俄国自然也不例外。首相出现的对策就出在地方政府微调这一条款上,微调多少,怎么微调成为了地方官员贪污的方法。

    如果说政府定价每俄磅(1俄磅=32洛特=96索罗特尼克=409.512克)的小麦定价为50戈比(1卢布=100戈比),那么大概率官员们会在收购价格上狠狠地往下敲上一笔,比较收敛的靠近莫斯科地区的官员们会在45至40戈比之间来进行定价,而明显远离中央地区地如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官员们会将价格定在30至25戈比之间甚至更低,农民们完全感觉不到和之前有什么区别甚至有的地方就和白给粮食一样。

    当然面对中央对于他们的质问和每个季度前往莫斯科的述职中,他们都会摆出一副可怜兮兮和一脸为难的样子向上级讲述他们管理的地区的贫困程度,在结束这些演戏之后,还会有意无意地向李察他们抱怨中央对于他们本地的资金支持太少了,当地根本无法发展也无法进行粮食运输。

    李察对此也无可奈何,虽然他知道那些偏远地区的农产品产量不一定比欧洲这半部分少,而且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可以进行开发和种植,但是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通常的道路,即使他们真正地按照中央给予他们的要求对粮食进行购买也没法将这些粮食运送出去,连运到附近的城市都异常困难,更不用说进行州际调控和东粮西调了。

    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新一个摆在李察他们面前地要紧问题,而李察发现,就算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地问题,这些官员总是能找出各式各样的方法来为难中央,而且李察他们还不能反驳他们,因为他们说的很多都是事实。

    不论如何,运输问题被放在了李察他们的办公桌上,不过好在在尼古拉的一番运作和许诺下,两大铁路公司被组建,分别是帝国铁路公司和远东铁路公司,除了已经建设好的铁路之外,其他新建铁路将由竞标建设的公司负责运营和维护,其收益将以以税收的方式将其中的一部分上缴国家,除此之外,国家不对这些铁路给予任何干涉,但需要保证工人们被合理对待,不得拖欠工资和过度工作,允许他们建立工会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于这一点两大公司的创办者非常的不解,对于这些资本家来说,工人就是他们的私人财产,而这些财产的唯一作用就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至于他们的死活并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

    好在尼古拉一番劝说讲明利害之后,他们将信将疑地答应了这项要求,不过对工会这种东西他们不肯做出任何的让步,在他们的眼里工会这种东西就是典型地和他们对着干,他们可听说过不少其他国家工人工会罢工的事情,那不单单会影响他们公司的形象还会对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最后的结果是允许维护利益但绝不允许建立工会和任何不利于公司的组织,这就是双方最后妥协的结果。

    但没过多久,不少其他的国家看到了俄国巨大市场中的利益,包括德国、美国的不少垄断公司也向政府递交申请希望能成为俄国铁路建设工程中的一员,并且许诺给予俄国巨大的利益。

    两大俄国本土公司对于其他国家公司的入驻处于一种抵制的状态,虽然他们两家公司在本质上是处于竞争的状态,但在对抗外敌这件事情上却采取了一致对外,果然这种事情一牵扯到外来人所有民族都是一样的。不过尼古拉还是批准了德国公司可以承包一些铁路的建设,但数量并不多,不过在李察的建议下,尼古拉拒绝了美国的入驻要求,因为李察一经发现了美国国内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在这个世界线的美国并没有现实中的那么安稳,也有可能是因为一战失败的原因。

    铁路建设完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之前李察他们也只能暂时忍受偏远地区官员的腐败行为,有不少人劝说李察对于这种腐败的行为应该予以坚决的惩治,而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些年轻的官员,正处于那种愤青的年纪,李察对此只是笑而不语或者打太极拳敷衍过去,这也让不少人对李察颇有微词,说他是个软弱的妥协派。

    现在还不是时候,别人占据着道理你怎么能获得支持,李察可不希望另一次革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