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拳
字体: 16 + -

第六章 张玄的回忆

    “穆春,今年如果夺冠,是第几个冠军了?”在另一边看台上,张玄问穆春。

    “教练,应该是第7个吧,我记得就1年级和6年级输过。”穆春回答的,故作云淡风轻。

    “听好了,这次如果夺冠,是你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冠军。高中之前的比赛,全都是过家家,知道吗?”张玄决定打击一下徒弟嚣张的气焰。

    “知道啦,您老已经说过很多次啦~”穆春拖长了尾音。

    张玄说的不无道理,因为省搏赛创办的使命愿景还是存在很大全民健身的推广需求,乙组是高中组,甲组是高中以上组,这两个组是相对激烈的比赛,无论多少选手报名,一个级别都是一个冠军,一个组织在一个级别也只能报名一个选手。

    而初中及以下,每个级别会根据报名人数设置多个小组,小组冠军直接拿奖,冠军之间相互不再比赛。而每个团体也不限制报名人数。

    原因有几个方面:

    1、少年儿童身体还未完全发育,太多轮次的比赛身体受不了;

    2、道馆越来越多,低龄学员也多,太多的比赛场次也安排不过来;

    3、这样有更多的冠亚季军,也给学员、家长及道馆俱乐部更多的鼓舞。

    因此,甲乙组和低龄组的冠军含金量完全不同。也因为这个原因,有不少初三毕业的学生选择报名乙组的比赛,接受更高的挑战。比如心源的郁果儿就是这种情况。

    张玄从真武出走三年,学员大部分是孩子,这几年来在低龄段确实斩获了一堆荣誉,但真正甲乙组的冠军目前一个都没有,所以穆春这边张玄也不敢大意,认真准备。

    如果穆春拿下冠军及最佳技术奖,也意味着大风真正进入本省道馆的第一梯队。

    他对穆春很有信心,虽然穆春参加了很多年比赛,很多教练员和选手对他有所了解。但是这段时间来,在自己的调教下,穆春又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于不安排队员在公开场地热身,因此穆春的真正实力都还隐藏着,丰富的武器库足以碾压这个级别的对手。

    “下一场对心源的那个,拿点秘密武器出来,告诉人家谁才是‘天王巨星’,只要战胜他,最佳技术奖非你莫属!”张玄说。

    提起最佳技术奖这个词,张玄也陷入了一阵回忆,那是自己还读高中时候的事了。

    ……

    张玄当年在心源训练的时候,心源分两个主馆和一些培训点。

    城南馆是总部,总教练是王教练,李奇俊也在那任教;而城中馆由姜哲瀚总负责教学。

    两个馆每个季度会进行两次合练,然后进行两次对抗赛,并选拔参加省搏赛和公开赛的选手。

    那一年省搏赛之前,心源的对内选拔赛。

    当年的选拔是上午集体训练,教练组就地安排对抗赛人选。而下午进行实战对抗。

    张玄作为当时心源城中馆姜哲瀚坐下首席大弟子,以及几个师弟都参加了这次选拔。

    上午的训练中,张玄就觉得一个叫乔一峰的师兄特别厉害。

    不过乔一峰跟张玄及他们的师兄弟都不在一个级别,因此也没有注意。

    整场训练是李奇俊主带的,就是一些简单的腿法,踢踢靶,及一些简单的拉伸。

    这是张玄第一次参加选拔赛,也是第一次看到传说中首届最佳技术奖,滨州市跆拳道当时的巅峰——师叔李奇俊。

    而张玄的师父姜哲瀚作为助教,进行动作纠错。

    而场上还有一个人,看着像助教,又看着像运动员。

    说像助教,因为这个人带了跑圈热身之后就不参加训练了;说像运动员,因为在之后的训练中他除了帮人做拉伸,啥也没指导,啥也没说。

    那时候张玄年纪也小,感觉奇怪也不敢问,都说总馆藏龙卧虎。

    张玄个子瘦高,非常消瘦,络腮胡子,浓眉大眼。这群师兄弟里非常显眼。

    而张玄的战斗风格却一点都没有书生气,勇猛、坚韧且不失冷静。

    在姜哲瀚眼里,张玄去省搏赛就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下午选拔赛开始之前,李万山过来公布了选拔对抗名单。张玄所在的67公斤级有两个人直接对抗选拔。

    一个是张玄,一个叫许铅华。

    张玄知道许铅华这个名字,上一届省搏赛许就参加了,是第八名。跟自己一样,是18岁。但名字还对不上长相。

    到比赛开始的时候,张玄才知道。许铅华就是早上那个带跑圈热身的“助教”!

    选拔赛的规则是没有优势胜的,不准使用符合规则但是超底线的动作。

    双方没有场指,全看选手自己发挥。

    一直打到时间走完,因为除了看技术,还要看体力分配和各种比分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那一场比赛,张玄记忆犹新。

    这是他在整个跆拳道行业遭遇到最大的一次黑暗,一度让他想当场放弃这项运动。

    十三年前的积分规则跟现在不同。任何方式击中头部是2分,其他腿法击中胸腹部都是1分,拳不得分,倒地和出界看是否主动,一般犯规扣0.5分,严重犯规扣1分。

    比分是裁判打分,3位边裁2位给分就得分。

    那时候的比赛,平均的比分数都只有个位数,不像现在动辄好几十分。

    张玄和许铅华的比赛放在第一场。主裁判是李奇俊,打分的三位边裁分别是心源的二师兄,自己的师父姜哲瀚,三师兄叶久,大师姐朱丽丽。

    应该是除了李馆长以外,全心源最有资历最有专业性的四个人了。

    而那一场比赛,张玄输给许铅华。

    比分是令人震惊的:2比44。

    之后很久很久,张玄一直晚上做梦都梦到那些画面。

    每当张玄前腿横踢进攻,许铅华就回旋踢反击。

    只要张玄后腿横踢进攻,许铅华就是前腿下劈迎击。

    凡是假动作,许铅华都没有反应;只要是真的动作,许铅华立马给出毫无保留的迎击。

    对手像一台计算精密的仪器,而自己就像一个小丑,每一次进攻都徒劳无功,每一次对手进攻都无可闪避。

    当再想到,对手去年仅仅是第八名的时候。

    张玄觉得真正的跆拳道世界距离自己很远很远。

    而再想到,在城中馆他是毫无争议的第一的时候,又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敬爱的尊师姜哲瀚的水平。

    那天的选拔赛,也由于张玄的首场失利,整个心源城中馆的选手心态爆炸,大部分选拔都落败。

    姜哲瀚也倍感脸上无光。

    当年各个学校没有参与到比赛之中,道馆是唯一的报名单位,输了选拔赛便意味着无法参加比赛。

    那一年还增加了甲乙合并组男女混合团体赛,每个道馆参赛4男1女,女的不限制体重;而男子四人总体重之和不超过一个固定数。

    姜哲瀚最后为张玄争取到了一个团体赛的名额。那一届比赛,李奇俊、朱丽丽、许铅华、乔一峰和张玄参加了团体赛。

    许铅华就是黑西装和白衬衫提到过的阿华,李奇俊口中的那个三连最佳技术奖,心源道馆最辉煌年代里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也是因为那次团体赛,张玄有机会跟几位总部的同门一起集训。

    在一次训练以后,许铅华告诉了张玄。

    其实他们之间肯定没有40分的差距。

    是那一早上的训练,许铅华基本摸透了张玄所有的技战术。

    许铅华还记下了张玄每一个动作的预动。

    所谓预动就是在搏击选手做出动作之前身体会做出的前置动作,可以理解成游戏里的“前摇”。

    越是优秀的选手,“前摇”越小,动作也就越隐蔽。

    而姜哲瀚平时的训练很严格,张玄的预动已经很小了。但许铅华就是有这种能力捕捉并且记录下这一切。

    也就是因为这样,之后张玄自己带学生,再也不在公开场地进行热身训练。

    并且经过多年的练习和执教,现在的张玄也渐渐的掌握了看预动判断的能力。

    那年组队集训中,张玄有一次终于憋不住问了个问题。

    许铅华已经这个水平了,为什么前一年的比赛居然只有第八。

    乔一峰对此的解释简单直接——黑哨。

    师叔李奇俊给出的说法类似——因为跆拳道才进国内没几年,裁判队伍不是很专业。

    许铅华的回答谦虚的多——靠人打分总有偏差,他需要把动作磨炼的更加容易被裁判“识别”。

    后来许铅华确实也做到了,让裁判可以轻松“识别”他的得分,连续三年的冠军,裁判也直接把他识别为最佳技术奖。

    甚至还提出了“识别流”的战术,这一流派里,许铅华不一定是开山鼻祖,但绝对是发扬光大者。

    “识别流”战术用许铅华的话说就是大幅度提醒裁判“我踢到了”。

    运用在比赛中,就是一腿踢完,那种可上可不上的分,他就开始大呼小叫的庆祝。

    一方面给对手压力,一方面让裁判觉得庆祝成这样基本应该是得分了。

    这种战术最早韩国选手也常使用,踢完一腿以后振臂高呼。

    但到许铅华这里,已经发展为张开手臂绕场飞机跑,亲吻地面,李金羽式弯弓射大雕,贝贝托式跑到场地角上跳摇篮舞等等……

    基本上足球篮球场上什么庆祝动作流行,他就用什么动作。

    这种简单有效的心理暗示很快就传播开来,越来越多人使用这种套路。

    也就是黑西装和白衬衫提到的“当年的你们!”

    虽然也偶尔吃到警告,但总体来说收益比较大。

    这种战术随着规则的改变后来渐渐少了,电子计分系统的应用直接让这种战术彻底消失。

    而这些,已经是许铅华三连冠之后很多年发生的事了。

    ……

    很快,穆春对钱子良的比赛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