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恶魔 第一百五十二章 活活吃死
至于306室,住着的是一对老夫妻,上个星期刚走。
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刚生了孩子,老两口喜气洋洋地赶去看孙子了。
这一去,短时间内本不打算回来,得知家里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老两口吃惊不小。
问他们有没有将钥匙交给什么亲友,托人家帮忙照应家里,两人都一口咬定绝对没有。
老头子答应赶明天的火车回来,配合调查。
等同事介绍完情况,青阳敏言也看完现场了。
不仅和客厅相连的拉门,都是用胶带封好的,厨房另一头的所有窗户,也都如此。
整个厨房就相当于一个密闭的空间。
这样,不仅影响了尸体的腐败进程,还将气味都封锁在内,使得昆虫(比如苍蝇),不能及时聚拢。
这些都会严重干扰死亡时间的判定。
饶是经验丰富的老法医,最精确也只能给出一个星期左右的参考。
结合死者外甥女的证词,几天前他们还约好要一起吃饭,很可能那次联系完不久,死者就出事了。
死因倒是显而易见的,但绝不常见。
厨房里放了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饭菜,也都跟尸体一样腐烂得气味熏人,颜色都不对了。
不过强忍着恶心的话,还是可以勉强辨认一番——
东坡肘子、水煮牛蛙、糖醋里脊、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凉拌秋葵。
还有被死者压在脸下的,那一大盘菠萝虾仁蛋炒饭。
死者的双手和双脚,都被铁丝牢牢地绑在椅子上。
桌上和桌脚不仅有散落的饭菜,还有呕吐物,而且是反复呕吐、反复进食造成的。
青阳敏言:“凶手不停地给死者喂食,就算他吐了,也会连同呕吐出来的东西继续喂,直到他死亡。”
“整个过程中,死者一直在激烈地挣扎,以致手脚都被铁丝割开了。”
“最后,不是进食过度,造成肠胃破裂,就是被呕吐物堵塞气管、口鼻。”
“简而言之,他是活活吃死的。”
有人突然呕吐出声。
老法医
一脸嫌弃地赶紧叫人把他带出去。
勉强留在现场的,没有一个人的脸色还能维持正常。
青阳敏言对他们的反应一贯无视,只专注于案件:“砂仁是早就精心计划好的。凶手先将厨房内侧的窗户都用胶带封好,等杀了死者以后,再将拉门也用胶带封上,然后离开。”
“厨房里没有动过的痕迹,所以饭菜不是自己做的,可以到附近的餐馆饭店问问。”
梁永强:“也有可能是网上订单,分散点菜。”
“就算是自己去店里买的,也一样可以分散点菜。”姜德海补充,“这样会很难追踪。”
青阳敏言摇头:“不会。”
姜德海:“为什么?”
青阳敏言:“因为对凶手来说,这都是没必要的。”
“胶带上有很清晰的指纹,这说明他在准备凶案现场的时候,连手套都没有戴。”
“我想,不仅厨房,连外面的客厅也会到处都是他的指纹。不可能仔仔细细地擦掉其它地方的指纹,却留下一大堆满是指纹的胶带,那么擦掉指纹还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如果有心到分散点菜来隐藏自己的样貌,那么留下一大堆满是指纹的胶带,也一样没有意义。”
“再者,就算能避免餐馆的人留意自己的样貌,但拎着菜进出小区,也难免会被人看到。”
梁永强和姜德海,不约而同地看了一眼挤在门外的大爷大妈。
楼下还有更多,通通都是有闲又有心。
朝阳区群众为啥那么牛?
说白了,还不都是倚仗大爷大妈做主力军。
“凶手不怕暴露自己?”
姜德海冷笑,“那他不如干脆留在现场等我们好了。”
这点上,他倒没有怀疑青阳敏言的判断,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神经病的罪犯。
他就是看不起这些人。
一个一个做了犯罪这么低级的事,还自以为有多特别、多高明。
青阳敏言:“即便是罪犯,他的行为,也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甚至有自己的合理性和正义,只是普通人不一定接受而已。”
“从
凶手对现场的布置来看,他是将尸体隐藏封锁在这里,并不想展示给大众,也没有想要挑战警方的意思。”
“所以,他不是那种会留在现场等执法者的类型。”
姜德海抿了抿嘴。
他是对青阳敏言这个人有意见,但不能因人废言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青阳敏言:“但你前半句,凶手不怕暴露自己的判断,还是挺有意思的。”
冷不丁地被发了一颗这算是糖?
姜德海都不由得愣了一下:“啊?”
梁永强哑然失笑,轻轻一拍他的肩膀。
青阳敏言:“第一种可能,凶手不是不怕暴露自己,而是仅凭指纹和样貌,不足以暴露他。”
“他没有前科,现有的数据库筛查不到他。他本来就是这里的熟面孔,附近的餐馆饭店也好,小区的住户也好,看见他也不会戒备。”
梁永强:“他可能就是这里的住户,或者在这里工作。或者他有亲友符合这个条件,他经常与之往来。”
青阳敏言点头。
“第二种可能。”
他接着道,“就算暴露了也无所谓,因为他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也有可能,以上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梁永强微一皱眉:“你认为他不会再继续犯案?”
青阳敏言:“这个可能性很高。”
梁永强有不同意见:“准备得这么充分,计划很周详,这个凶手已经很成熟了。只犯一案就收手的不是没有,但非常少。”
“而且大多是因为不可抗力,而被动中止,主动收手的,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姜德海补充:“没错。比如近期终于破掉的‘银川连环割喉案’。凶手活跃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案与案之间的冷却期只有数周,最多数月。”
“但突然销声匿迹,直至去年因为dna技术的进步才落网。这中间长达二十年的沉寂,并不是因为凶手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当地开始安装监控了。”
青阳敏言:“这正是我要说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系列案里。但是这件案子,有明显的针对性,并不是系列案。”
(本章完)
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刚生了孩子,老两口喜气洋洋地赶去看孙子了。
这一去,短时间内本不打算回来,得知家里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老两口吃惊不小。
问他们有没有将钥匙交给什么亲友,托人家帮忙照应家里,两人都一口咬定绝对没有。
老头子答应赶明天的火车回来,配合调查。
等同事介绍完情况,青阳敏言也看完现场了。
不仅和客厅相连的拉门,都是用胶带封好的,厨房另一头的所有窗户,也都如此。
整个厨房就相当于一个密闭的空间。
这样,不仅影响了尸体的腐败进程,还将气味都封锁在内,使得昆虫(比如苍蝇),不能及时聚拢。
这些都会严重干扰死亡时间的判定。
饶是经验丰富的老法医,最精确也只能给出一个星期左右的参考。
结合死者外甥女的证词,几天前他们还约好要一起吃饭,很可能那次联系完不久,死者就出事了。
死因倒是显而易见的,但绝不常见。
厨房里放了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饭菜,也都跟尸体一样腐烂得气味熏人,颜色都不对了。
不过强忍着恶心的话,还是可以勉强辨认一番——
东坡肘子、水煮牛蛙、糖醋里脊、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凉拌秋葵。
还有被死者压在脸下的,那一大盘菠萝虾仁蛋炒饭。
死者的双手和双脚,都被铁丝牢牢地绑在椅子上。
桌上和桌脚不仅有散落的饭菜,还有呕吐物,而且是反复呕吐、反复进食造成的。
青阳敏言:“凶手不停地给死者喂食,就算他吐了,也会连同呕吐出来的东西继续喂,直到他死亡。”
“整个过程中,死者一直在激烈地挣扎,以致手脚都被铁丝割开了。”
“最后,不是进食过度,造成肠胃破裂,就是被呕吐物堵塞气管、口鼻。”
“简而言之,他是活活吃死的。”
有人突然呕吐出声。
老法医
一脸嫌弃地赶紧叫人把他带出去。
勉强留在现场的,没有一个人的脸色还能维持正常。
青阳敏言对他们的反应一贯无视,只专注于案件:“砂仁是早就精心计划好的。凶手先将厨房内侧的窗户都用胶带封好,等杀了死者以后,再将拉门也用胶带封上,然后离开。”
“厨房里没有动过的痕迹,所以饭菜不是自己做的,可以到附近的餐馆饭店问问。”
梁永强:“也有可能是网上订单,分散点菜。”
“就算是自己去店里买的,也一样可以分散点菜。”姜德海补充,“这样会很难追踪。”
青阳敏言摇头:“不会。”
姜德海:“为什么?”
青阳敏言:“因为对凶手来说,这都是没必要的。”
“胶带上有很清晰的指纹,这说明他在准备凶案现场的时候,连手套都没有戴。”
“我想,不仅厨房,连外面的客厅也会到处都是他的指纹。不可能仔仔细细地擦掉其它地方的指纹,却留下一大堆满是指纹的胶带,那么擦掉指纹还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如果有心到分散点菜来隐藏自己的样貌,那么留下一大堆满是指纹的胶带,也一样没有意义。”
“再者,就算能避免餐馆的人留意自己的样貌,但拎着菜进出小区,也难免会被人看到。”
梁永强和姜德海,不约而同地看了一眼挤在门外的大爷大妈。
楼下还有更多,通通都是有闲又有心。
朝阳区群众为啥那么牛?
说白了,还不都是倚仗大爷大妈做主力军。
“凶手不怕暴露自己?”
姜德海冷笑,“那他不如干脆留在现场等我们好了。”
这点上,他倒没有怀疑青阳敏言的判断,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神经病的罪犯。
他就是看不起这些人。
一个一个做了犯罪这么低级的事,还自以为有多特别、多高明。
青阳敏言:“即便是罪犯,他的行为,也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甚至有自己的合理性和正义,只是普通人不一定接受而已。”
“从
凶手对现场的布置来看,他是将尸体隐藏封锁在这里,并不想展示给大众,也没有想要挑战警方的意思。”
“所以,他不是那种会留在现场等执法者的类型。”
姜德海抿了抿嘴。
他是对青阳敏言这个人有意见,但不能因人废言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青阳敏言:“但你前半句,凶手不怕暴露自己的判断,还是挺有意思的。”
冷不丁地被发了一颗这算是糖?
姜德海都不由得愣了一下:“啊?”
梁永强哑然失笑,轻轻一拍他的肩膀。
青阳敏言:“第一种可能,凶手不是不怕暴露自己,而是仅凭指纹和样貌,不足以暴露他。”
“他没有前科,现有的数据库筛查不到他。他本来就是这里的熟面孔,附近的餐馆饭店也好,小区的住户也好,看见他也不会戒备。”
梁永强:“他可能就是这里的住户,或者在这里工作。或者他有亲友符合这个条件,他经常与之往来。”
青阳敏言点头。
“第二种可能。”
他接着道,“就算暴露了也无所谓,因为他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也有可能,以上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梁永强微一皱眉:“你认为他不会再继续犯案?”
青阳敏言:“这个可能性很高。”
梁永强有不同意见:“准备得这么充分,计划很周详,这个凶手已经很成熟了。只犯一案就收手的不是没有,但非常少。”
“而且大多是因为不可抗力,而被动中止,主动收手的,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姜德海补充:“没错。比如近期终于破掉的‘银川连环割喉案’。凶手活跃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案与案之间的冷却期只有数周,最多数月。”
“但突然销声匿迹,直至去年因为dna技术的进步才落网。这中间长达二十年的沉寂,并不是因为凶手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当地开始安装监控了。”
青阳敏言:“这正是我要说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系列案里。但是这件案子,有明显的针对性,并不是系列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