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述一奇闻
字体: 16 + -

67、捡漏(一)

    那年暑假我一个人闲的在家无聊于是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无奈那时候还是一个学生根本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好在在外地有些个同学于是经过“权衡”后决定去我一个北京的同学家做做客,一是领略一下首都的气质,二是有同学在免费的住宿和导游自然是有了。

    夏天的北京无疑和火炉没有任何区别,可哪怕是40摄氏度的高温北京著名的几个旅游景点自然也是人满为患了。我这人一向不怎么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挤,若是一个地方,那最能领会当地风土人情的必定不是那里最热门的景点。在我的央求下,同学带我去了一条古玩街,盛夏的古玩街人流稀稀落落,偶然间有几个客人和商家讨价还价中,别的商家基本都懒懒的坐那里,这景象让我想起了鬼吹灯里记载“倒斗街”的样子。我们也随处看看,也希望自己能捡个漏好让一夜暴富的梦想早日实现。

    到了晚上,和同学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我自然是“自豪”的拿出今天白天捡漏的宝贝,一个香炉。谁知道刚拿出来,同学的父亲就“噗嗤”一下笑了起来,显然我的捡漏失败了,这位父亲虽说不是个专家,但显然是个行家。我只能收起自己的捡漏作品。同学的父亲说道:“你们第一次去买古玩这样很正常,捡漏的机会比中彩票的机会还要低,那些的捡漏发财的故事基本都是电视里杜撰出来的。生活中想要买一件像样的古董已经很难了更别说捡漏了。我知道一个真正捡漏的故事,和你们想象的可能大不一样。”一听有故事听,我们自然来了精神。倒上一壶茶,切上点水果等待饭后故事的开奖。

    自古以来人们都流传着一句话:“北京的红顶子多如牛毛。”此话一点都不假。老杨,退休前北京某区某局的局长,也就是正处干部。若是在外地,老杨这级别等于一个县长或者是个县级市的市长了,可在北京,一个处级干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因此老杨的“油水”自然也不会丰厚到哪里去。可老杨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捣腾古玩。在位的时候,若是找他办事,除了稀奇的古玩外他一概不会收。现在退休了,若是还喜欢这些东西只能靠自己买了。好在女儿女婿加老伴都是公务员,家里有套大房子住在了一起,虽然有个低能的儿子,但一家人工作都好,生活自然是无忧。

    和很多平常人一样老杨也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可他倒真的不是因为对钱的追求,而是希望通过捡漏一次来完成暴富的梦想,这样大家都能肯定他这几十年来“专业知识”了。可北京的古玩街没有千条也有白条,各种人才各种商品也是齐聚一堂,老杨虽然几十年研究这个,可在位的时候都是别人拍马溜须的,可想而知他现在的“水平”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了。退休后,从市场上买回来了东西也基本都是不入流的货色堆满了家中。

    那天老杨和往常一样吃过午饭便骑着自行车又去捡漏了。他东兜兜西逛逛的四处瞎看,希望能买回一件像样的商品好歹让家人能对他“刮目相看”一番。可如同过去一样,几圈看下来的他依然是一无所获,不是看不上的就是卖的价格太贵他无法下定决定。“看来今天又是空手的一天。”老杨心里想着,已经准备返程了。正当老杨走在返程的路上的时候,街口一个路边的摊头引起了他的注意。摆摊的是一个看上去40岁左右的黝黑的男性,操着一口农村的口音。他的摊头上摆着一些钱币、香炉、摆件等古玩,上面还带着泥土的印记,看的出是刚刚出土的样子。老杨停下了自行车,走上前去看着。这种摊头在古玩街也不少,造假的自然也不少。因此老杨不会贸然的上前,而是远远的看看了解下。问下来老杨了解到,这个人是在北京郊区工地上做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挖出了这些个东西,自己也不是很懂于是拿出来卖了稍微换点钱就可以。这种情况在古玩街也很多,一般也都是套路,可摊头上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印看得出来很大,有点像玉玺却肯定不是,有点像古代大将军的印,印基本被泥土包裹,露出的部分呈现出黄色来,若不是金就是铜了。老杨拿手里颠了颠,没有一斤也有八两了。可以断定的是,若这大印是真货,那肯定是古代某个王侯将相的,指不定还是某个历史小国的玉玺。老杨显然对这个有点爱不释手了,但又不能判断这东西的真假(上面的泥实在太多了而且摊主还不给多碰)于是试探性的问了问价格。“这个一万八。”摊主说道。“3千卖不卖。”老杨也算这里老狐狸了当然深得讨价还价之道。最终在一番讨价还价后这印以五千的价格最终成交了。

    老杨如获至宝一般骑着自行车飞快的回家了,他有强烈的预感,自己的翻身就靠这次了。而他自己不知道,一系列怪异的事情也随着这印来到了他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