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述一奇闻
字体: 16 + -

46、迁坟

    这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外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过去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个个坟头墓碑也被国家统一安排迁移到指定地方让原本的田间地头有了更好的面貌。今天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迁坟的。



    前几年的时候,我跟着单位的组织来到桂林进行疗休养的旅游。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一路上山连着山水连着水,使得我这个生活在无山地区的人自然大饱眼福。我自然也是能爬就爬,不能爬的山就用眼睛看。在随着大巴车往一个景点赶的路途中,我突然看到了一座小山,估摸着有50米左右在当地不算啥“高山大山”,但显眼的是,这座山的半腰之间有两座坟墓而且看样子规模不小还修缮一新。这一路驶来都没有见过哪个山上有墓碑什么的,要是有也是古墓级别的属于被保护的。而这两座墓碑明显就是近代的。好奇的我立马问了导游。导游见还有两个多小时才到目的地,大家也有无精打采的样子,于是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桂林,几乎村村都靠着山家家都伴着水就连市区新造的大一点的小区都会在小区里有一座天然的小山,如今的每座山都翠绿一片枝繁叶茂看似绿水青山。而在大概30年前左右,除了几个大型的旅游景点外,这里所有的山基本都是光秃秃的,从远处看更像是荒山。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也简单,那时候刚刚开始试行“承包山”制度,于是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或者本地头脑灵活的人都开始承包一些山。由于利益的驱使,包山人先是把山上的树木砍伐殆尽拉出去卖,后又是把能开采的山石也开采运输出去,最后在能种地的地方种上些许的蔬菜来利用大山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就这样,很快的这些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各个看上去如同营养不良的孩子屹立在桂林的田地之间。当然人们也很快尝到了这样做的恶果,每逢下暴雨就会有大水从山上冲下来,严重的时候还会形成泥石流,房屋损毁人员伤亡也常有发生。



    在当地的某个村,这个村也是依山而建造自然也逃不过包山,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可以享受到包山说带来的“红利”,可时间久了也形成了前面所说的局面了。于是村民开始了各种“闹腾”但又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只能天天围着老村长“转悠”,希望老村长能帮助他们“赶走”包山人。老村长很早便当上了该村的村长,由于为人正直深受本村村民喜爱。可合同已经签订,村民们也各个拿了“分红”有的还为“包山人”打工,这想退也退不了。望着看着自长大的“母亲山”不断的被破坏又无可奈何村民自然把脾气都出在了老村长一家人身上。有人说他没良心愧对祖宗也有人说他吃了回扣。老村长一家人只好默默的忍受。



    那几天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山上的水不断的往村里流。终于在某个白天,山上突然滑落下了泥石流,无巧不巧的把离山最近的住在山脚下的村长家给埋没了。那天村长和儿子正好出门为取消包山的事情到镇里,而家里的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全部遇难。回到家中,村长和儿子几乎当场晕厥,包山人看到此情此景怕惹到麻烦跑了,而村里人似乎也不怎么同情村长一家的遭遇背地说他这是报应。



    自那以后,村长和儿子便搬到了半山腰的小屋里,每天做的就是整理被破坏的山田,拿着抚恤金和积蓄买着各种树苗重新为山种上。两人还在造了一条上山的小路,直通山顶一座亭子。就这样,一晃大概过去了十年村民也慢慢接受或者说“原谅”了他们。那一天正逢南方大暴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很多山都出现了泥石流唯独这个山却没有。当年还爆发了洪水,虽然损失惨重,但村民都躲在了山上的凉亭里没有人员伤亡。不幸的是,村长和儿子在洪水的时候为了帮助村民山上都被洪水冲走遇难。村民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两个住的半山小屋改造成了他们的坟墓安葬了他们。两人面对着进村的那条路,矗立在半山间。



    时间到了最近几年,由于退耕还林的政策已经开发旅游业,现在的桂林几乎每座山都郁郁葱葱,而新的政策便是山上的坟统一迁走。像村长和他儿子那样的坟直接面对路的自然是“必须”迁坟的对象了。由于村长没有后人,这迁坟的任务自然就交到了当地村委会了。可说来也奇怪,每次准备迁坟的前一天必定该村的地方会下大雨,就算是冒然山上迁坟,几个工作人员都会滑到或者工具掉落。这一来二去的,就没人敢接这样的活了。村委会也没办法加上村民们反应强烈,于是只好重新修缮了坟,还把这个故事刻在了墓的边上告知后人。



    回去的路上,我特地远观了这两座墓,宛如两个“山神”一般守护着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