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述一奇闻
字体: 16 + -

25、村小

    村小即乡村小学,这是承载的几代人回忆的地方。现在的人们也许对这个地方感到陌生,而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几乎村村有自己的小学,所有的孩子也都是村小读完小学的。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自然孩子数量也跟减少。过去的村小也陆续跟着关闭。到了现在,我们这里一个乡镇才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孩子们不是接送就是坐校车,过去那种成群结队走路上学的景象已基本不存在。即便这样,有部分乡镇小学或初中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也就8、9个人,也是面临“关门”的风险。



    扯远了,开始今天的故事。在我们这里,有一所两层楼早已经关门的村小。按照这几年的建设要求,关门的学校不是被拆迁就是被改造成的公益活动中心,而这座村小从外面看去房屋早就破败不堪,却这么多年一直空关着不拆迁也不改造。路过的人都会不免心存疑惑,但当地人都知道关于这座村小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老王,村小的校长、总务主任、后勤人员同时还是老师。自小便是在这所村小读书毕业,后来初中毕业后回到了这所村小当起了这所学校的老师。对这村小的感情自然是十分深厚。村小第一次面临关门是上世纪80代中,当时村里来了很多下乡的城市青年,村里寝室安排不过,自然想利用村小的教学楼,而村小就和隔壁村的小学合并。老王当时还只是里面的一名普通教师,全校上下都已“大局为重”表示同意,可唯独老王反对。于是他一次次写信上访,一次次做村长乡长的工作。到最后自己拿出了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外加村里贴钱重新盖了新的宿舍楼才保住了村小。老婆为此差点和他离了婚。但老王在村小树立起了威望,后来当上了校长。



    第二次面临关门到了93年左右,那时候下乡的城市青年回到了市区,村民也有很多到了上海去打工。自然得孩子的数量急剧减少。到了最后,一说小学加起来不满50个学生。镇里乡里自然考虑关闭这所学校。但身为校长的他还是不答应,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学校里那群老师。那时候没有“编制”这个概念,村小也不同于一般小学,教师不属于教育局管理归村里管理,若是关门,那这群基本45岁以上的教师就面临失业,教育局不会安排到别的学校。因为老王坚决不同意,带领这这群老教师集体上访等等。终于还是说动了领导,村小保留了下来。



    到了千禧年前夕,村小已经成为我们郊区最后一所村小,教师也陆陆续续退休的退休,走的走。学生也只剩下了一个,有智力问题的吴老二的女儿,当然她同样也有些许智力问题。整个村小,教师也只有已经退休的老王和他的老婆,一个英文另一个教剩下的全部。这时候村小关门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唯一的学生也被安置到了特殊学校。村小以后干什么?乡里早就安排,建成垃圾处理回收中心。这自然遭到了村民的强烈反对,冲突严重的时候,甚至出动了武警。村民无奈,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老王身上,让他去和乡里交涉,可结果仍是这样。于是村民开始拿老王出气,说他收了钱,说他根本不爱这所学校等等。



    老王心里又气却又无奈,于是他又一次次去村里乡里镇里,为的就是让村小成为老年活动中心而不是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可每次的结果无非就是从“大局考虑”或者就是再上访基本就要被“关押”的威胁了。



    从那时候开始,老王由于有大门钥匙基本上每天无论白天黑夜都在呆在村小里面。附近的人家也经常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时间很快到了要拆的那一天,来了一群民工样子的人。由于钥匙只有老王有,而他们又联系不到老王,于是只能“破门而入”了。可当他们进去的时候,被每间教室的景象说惊呆了。早就空置多时的教室里课桌课椅整齐排列着,虽然旧但是看得出修理整理过。黑板被重新用刷过,各种学科的板书用漂亮粉笔字写在上面。每间教室都被彻底打扫过,课程表贴在了粉刷一新的木门上。这一切不仅使得民工们停下了手中的活,更一下子触动了周围村民的神经,试问他们谁不是这所村小毕业的,于是纷纷阻拦起来。包工头怕出意外停止了拆迁工程,回去请示领导了。



    半夜,这群民工在包工头的带领下,偷偷又来到了村小,准备晚上动手。奇怪的是,白天被破坏的大门已经修缮完毕。但一群人再进入的时候,村小里有着说不出来的安静。一群人先从教室里的课桌下手,将其丢出门外。可怪事随着发生,照道理被丢下楼的老课桌已经摔的彻底“肢解”。可一回头,它却完成无缺的在楼下,在月光下面,红色油漆面的课桌显得格外妖娆。几个民工来到教师办公室准备搬东西的时候,却发现老王和他的老婆安静做那里,一个在校长的位置,一个在教师的位置上,面无表情的望着他们。这一下,大家彻底被吓倒了。哭着喊着离开了村小。包工头第二天汇报了情况,表示自己也不愿意接这笔业务。



    就这样,事情越传越邪乎,后来的拆迁队也遇到了各种怪事,拆迁的器械到村小自然失灵,拆迁的过程中总听到读书声或者孩子的笑声。就这样一来二去,没人高兴做这生意。自然垃圾处理中心也另选它址。



    那天夜里,老王和他老婆平静的在家中去世,无灾无病。人们至今还传言着,那座村小虽然杂草纵生、楼房也破败不堪,可教室里的课桌椅这么多年仍是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