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清宫之妾室守则
字体: 16 + -

第四百四十二章 工部院

    雯扬点了点头,其实她从来就没觉得自己比胤禛还要厉害。人有时候不能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自己是从几百年之后穿越而来的,就一定比古人聪明。

    就说这处理政事吧,胤禛有时候看折子,并不避着雯扬。虽说清朝的祖训,后宫不得干政,但既然胤禛都并不在意,雯扬还是十分感兴趣的看了几眼。

    但是略略看过几封奏折之后,雯扬就觉得头晕眼花。这些大臣们,鲜少真的有直抒胸臆的时候。比如有一封奏折,接连向胤禛请安问好,只说湖广连连已经下了好多天的雨了,不知京城可好?

    雯扬正想说这人怎么跟个复读机似的,胤禛却已经派人去调查湖广两地是否最近有折子说要修缮堤坝的,又要批多少银子?

    果然就被他查出来的确工部送来的奏折,是说湖广大雨,要三十万两银子整修堤坝,但很快就被胤禛给驳回了。连绵十天的大雨,很可能会引起洪灾,但远远还没到要重新整修堤坝的时候,这分明是有人借机行事,想要朝廷批下银子,不论是贪墨也罢,还是想要用这笔银子填补其它地方的亏空也罢,都难说的很。

    雯扬这才知道,原来想要掌权,也不是那么轻易的事。至少让她来看这些折子,只怕里头多半都是些废话。但是胤禛却能从里面看出门道来,不仅仅是这些官吏们弯弯绕绕的说话之道,更重要的,还是要看懂这些折子背后的权谋博弈。

    这就更复杂了,雯扬跟着胤禛听了一耳朵,觉得隐晦的提醒皇帝湖广的水患这样的折子,都能算是大白话了。

    当朝的吏部尚书想要进内阁,所以吏部尚书举荐了吏部柳侍郎接替自己的位子。但柳侍郎,其实是王阁老的人,王阁老却并不赞成吏部尚书入阁。而吏部尚书背后的严阁老,就想将吏部尚书这个位子,作为回礼,送给王阁老的弟子,作为交换的,却是王阁老要同意吏部尚书的入阁。

    这还只是两位阁老的眉眼官司,吏部尚书一动,下面的官位就要跟着动。旁人未必能操控尚书一位,但柳侍郎若是升任了,侍郎的缺便有不少人要等着却争。

    雯扬当初捧着那封看似寻常的奏折,硬是听胤禛活生生说了半个时辰,当真是叹为观止。

    两人就这么说了会儿闲话,雯扬就心满意足的说道,“皇上心里有主意了,那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我们在江南待的时间也够长了,爷,准备什么时候回宫?”

    “怎么,江南这么快就待腻了?”胤禛笑了起来,不无感慨的说道,“出宫一趟不容易,若是就这么回去了,下次再来江南,恐怕再怎么也得是几年之后了。”

    皇帝出行,一直就是件兴师动众的事。胤禛自己心里更是明白,这一次之所以要来江南,一来是因为他和雯扬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还真的不曾两个人有过长久独处的时光。二来,则是江南的官官相护,已经到了不铲除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了。

    但他兴师动众来了江南,想走,就不那么情愿了。

    雯扬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整个人半倒在胤禛的身上,似笑非笑的说着,“我看,是爷自己舍不得离开江南吧。”

    胤禛倒是大大方方的承认,“从前来江南,都是陪在父皇身边,总不及自个儿来的自在。而且,朕自从登基以来,和你在紫禁城守望了十几年,如今乍一离开京都,的确有几分乐不思蜀了。”

    当皇帝,也是个苦差事啊。雯扬想起在紫禁城的时候,胤禛差不多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要起来,洗漱,用膳,五点半就要开始准备早朝了。

    下面的官员辛苦,其实当皇帝的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因为这事,雯扬前几日还在想着,怎么劝胤禛处理政务的时候,不要忘了吃饭的时辰。

    如今离开紫禁城,有弘珣那孩子理政,虽说不可能事事都由他擅专,但一些无关要紧的折子,弘珣就自己批复了。

    能从京城加急送到江南给胤禛批阅的奏折,已经算是减少大半了。

    没有了早朝,工作量也大幅度减少,胤禛在江南的日子,的确算得上是松快了不少。

    “爷既然觉得累了,那在江南歇着也不算什么。但只怕也闲不下来,爷不是要主办治水的工部院,这事啊,只怕也得彻底办妥了才行。”雯扬一语道破,胤禛倒是觉得欢喜。

    雯扬的心思,其实并不在后宫里头。

    后宫再怎么闹腾,总归是翻不出天去。但是前朝的事,后宫里的妃子,却很少能有几个可以和胤禛说道的。

    但雯扬不同,胤禛知道了她的身份来历。虽然顾惜雯扬,不能叫她泄露天机。

    但雯扬看待事物的眼光,有时候十分的超前。至少胤禛想要办的事,雯扬多半都是支持的,而且还会旁敲侧击的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雯扬从来不曾想过给自己谋取什么私利。她一心坦荡,也不想掌权。后宫虽有不得干政的祖训,但胤禛觉得,雯扬的干政,可能多半还是自己给强迫的。

    “不错,朕的确是想要在江南促成第一座工部院。这个地方,不应该仅仅只是处置河工而已,工部治下,桥梁道路,采炼铜铁,挖掘煤盐……桩桩件件,都关乎名声大计。工部这些年,麾下虽然也有能工巧匠,但是主事的,却多半是些饱读诗书的进士们。”胤禛屈起手指,缓缓的,不轻不重的敲击着桌面,凝神说道。

    这其实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清朝选拔官吏,也是沿袭了从前的汉人传统。

    科举制一直以来,都是百姓们晋身的阶梯。如今为官做宰的,能够官居六部的,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

    但是这些人,对怎么处理实事,恐怕能够依靠的就只有现学现卖,已经工部底下那群工匠们了。

    “既然自己主理一番工事,怎么能对这些知识,一窍不通呢。”胤禛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