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歌酒
字体: 16 + -

蜀道难 第十二章:旧事重提

    “天下雨,山前血,五剑窟中人垂首。”有人饮歌,形骸浪散。

    “地上人,林后葬。”人尽山路中,歌声遥送。

    “平定四方……燕,归乡。”

    公晳檠抬头望天,天色昏黄,不知觉间,他已走到晚上。眼里的悲伤神色缓缓褪却,他有些忐忑地开口:“这个地方,好像没来过啊……”

    有河水声流淌,缘是近溪傍。

    .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的朝廷大大小小不下三十座,皆起于八百年前一场祸。

    八百年前,无论东西南北、江湖庙堂,皆听一人言,皆做一国臣,人言龙阙,国作龙阙。

    战乱的时代总是人才辈出,拼搏者逆流直上,十八般武艺宗师,师者何其多?三百六十行,行行状元亦是个个不落,可那些人的光芒都成了萤火,在漫长的乱世黑夜当中,皓月之光,独照龙阙一人。

    一人,建一国,国安,千万家。

    龙阙在时,庙堂稳定,江湖和谐,于是有不安人心者期盼,盼着龙阙死去,盼着龙阙亡国。后来,建国后仅三年,身负旧疾的龙阙死了,刹那间人心惶惶,刹那间草木化兵样。

    可龙阙国不破、不亡!有力挽狂澜者,她的名字世人早已淡忘,就连当世人也记忆不详,他们只知道,那人是个女人,那人江湖称神女,他们唤国母。龙阙死时,留下子嗣仅三人,一太子、一皇子,一公主。

    后有野史载,国母坐皇位七年,直至太子九岁正式登基,才退居幕后,将朝廷事务交由太子师与国师、战旗。太子登基仅两日,暴毙书房。国母震怒,处死当朝太子师,大杀朝臣,有心人以此为引,掀动龙阙江湖,先后三次,反抗朝廷。年八岁的皇子登基,未行登基大典,国母再次摄政,以暴力手段平息江湖。如此又七年,国民积怨,江湖累仇,龙阙的朝廷,终于一分为二。

    一者是以新国师为首,分裂龙阙北地二十三州,大力讨伐国母,认为女子误政,国母滥杀无辜的朝廷新起之秀。一者是以战旗将军为首,死保南方三十州的龙阙老将。二十年后,北龙宫全力进攻南龙阙,七十

    岁的战旗将军再次抗旗亲赴北关迎敌,六位老将,三百五十六名老卒,率后人新臣死战十三日,杀敌尸骨成山,杀敌血流成河,龙宫大军三日不敢再南行,但此时的南龙阙却祸起萧墙,再次变故。当世国君、龙阙次子,于朝会上亲宣《正朝纲言》。后张于市井,民观闻,其言正雅,百姓大都不识,但有两句,人人皆喃喃:

    国母不母,帝之不帝。今杀国母,帝正朝纲。

    半月后,龙宫南下,大杀四方,除去龙阙次子做了平安王,其他人,无论是龙阙老臣还是龙阙后人,一个不落,尽数被屠。

    可南下的龙宫,并未能统一龙阙旧地。

    北龙宫南下,北地江湖便起了家,至此,江湖与朝廷,便又纠葛不清,恩恩怨怨、来来回回,直至五百年前,有一大魔出世,又有传言,前朝公主未死,整个江湖,便彻底乱了……

    此时开山立派者众,聚众立国者多,蜀国,正是其中一个。时至今日,当年的小小蜀国,摇身一变成了西地第一大国,人言西,皆言西蜀。蜀自立国起,皇城共迁三次,最近一次,便是二十年前,天下第一匠,?玉山死于蜀地朝臣纠葛,被皇帝赐死匚牢中,其子?厄年大闹蜀皇城,斩首蜀帝,并用其鲜血在皇宫城墙最广处书就:父?玉山之墓,子?厄年祭。大雨三日依旧冲唰不落,一时间成为多国笑柄,江湖笑谈,后被当世圣僧以大神通掩去,虽恢复如初,但,新蜀王早已搬至汉城,改名汉阙,却再也不住此处了。

    .

    鹑首之年,蜀国旧都有人游,五月仲夏,却是三伏灼热,傍晚偶起寒风,走在城墙外的行人都以为和往常一样,只不过是一阵再寻常不过的晚风罢了,可很快他们开始打起哆嗦。“好冷啊……”有人说。有人抬头,天边云卷云舒,带来黄昏,却是暗红与深色,浑厚如山,又像是一层一层的浪面,浪面倾斜,夹杂着天威向行人裹挟而下,摧人肝胆。

    “变……”

    轰!

    身后城墙发出巨响,有神通消散,一行老字,再现世人眼前。

    不知何处言:

    “变天了。”

    新宫汉阙,

    有头戴高冠衣锦者双手合十:

    “阿弥陀佛,圣僧走好。”

    冠上三珠垂下,三拜于天地间。

    .

    清晨,东方如往常一样,有仙人垂钓阳光,城头外挂着的牌扁被照得发亮,边角锋利,正中却用漆黑笔墨写着三个浑厚大字:子阳关。

    “见礼了,大嫂,请问这是哪里?”

    道路一旁有青年抱拳,目视前方,前方是一位衣着朴实的大姐牵着稚童,大姐还未说话,从身后传来一道粗嗓:“你他娘自己不会看吗,呐?子阳关,那么大个牌子你非要问我婆娘,讨打不是?小白脸……”

    汉子喋喋不休拉着大姐走了,公皙檠望了望天,摸着头道:“我也没做什么亏心事呀,怎么从昨天晚上开始就诸事不顺呢。”一边摇头叹气,一边走进了城。

    .

    “师姐,还有多久到呀?”

    有声如百灵,红花簇拥,她们个个戴着面纱与斗笠,只有出声这位将斗笠拿在手里,脚下蹦跳着,落在人群最后。

    “快了快了。”

    师姐加快脚步,不久后,一行八人走下山路。

    “师姐,我好累呀…”

    下了山路后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凉亭,凉亭座落不远处,样式有些复古,外观上保留着很明显的古蜀特色,亭子四处飞檐高起,有黄鹂栖息。

    “快到了,快到了。”几乎是在她出声的同时,师姐便回答了她。

    “师姐~你看那里有座好漂亮的亭子呀!”

    师姐:“是啊,很漂亮。”

    “那咱们~”

    师姐:“不,我不想,她们也不想。”

    这时有声音自一旁:“小师妹,再不快些,我们就赶不上初阳会了。”

    “初阳会还有好些天呢,怎么会赶不上。”

    师姐停下,亲切地对小师妹说到:“好~那师姐们就先去西阳庐,咱们的书菁师妹自己去子阳关看热闹好不好?”

    话落,她二话不说戴上斗笠,小手一挥:“师姐们,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