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夫子
字体: 16 + -

第一部 两地巡抚 第二十四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三天,雨势无减。于谦孙原贞等人早早的来到搭建好的简易棚子,数人站在山丘之上,撑着几把伞,满脸忧虑。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三天了,大雨从未停歇,黄河水波涛汹涌,一日日的高涨起来。于谦站在高山之上,他看见远处汹涌澎湃奔流不复回的黄河水内心毫无激动可言。他只看见了远方隐约有心存侥幸留下来的村民慌忙逃窜,看着因为黄河水疯狂撞击在堤坝上造成的震动而四散逃亡的飞禽走兽,他内心着急极了。汜水堤坝修建已久,目前黄河水尚未对此堤坝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徒劳的一次次的撞击在坚固无比的工事上面。似乎稳如泰山。可其他地方呢?于谦顾不了那么多,他吩咐朱骥从山上带来的青壮中挑选数人分别快马加鞭前往各个县城查验情况,若有不慎立马回来禀报于谦。于谦看着汜水目前尚无大碍就询问站在一旁的朱骥问道:“朱骥,打探之人可有消息?”

    “禀大人,目前暂无一马回来,想必目前尚无大碍。大人切勿过于担心,以身体为重。”朱骥看着衣服被雨水打湿的于谦回答到。

    “嗯。若有消息。速速来报,不得一丝延缓。”于谦紧皱眉头,沉声吩咐朱骥。朱骥答应了一声之后便对直直站在一旁的张宝张铁锤两兄弟说:“两位壮士,还劳请你们前往城外接应其他壮士,若有消息,速速前来汇报。”张宝张铁锤看见穿官服的孙原贞和于谦,内心那种惧怕感早就显而易见,此时朱骥的吩咐反而让他们如释重负,忙不跌的答应下来然后飞奔下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于大人,李太白这首诗下官从小便熟记于心,老早就想感受一下黄河的波涛气势,感受那种长河落日圆的豪迈之情。如今有幸在此目睹,是在令人心惧,心里生不起丝毫的豪迈情绪,只有满心的无奈。也不知这工事能抵挡到何时。”孙原贞指着黄河水一遍遍冲刷得工事对于谦感叹到。

    “能挡几时是几时,目前汜水还能坚持许久,怕只怕其他地方,修建时间晚,又全无觉悟,本官实在担忧得很。”站在一旁的于谦望着黄河往下游越来越猛的势头惆怅到。

    “本官吩咐你所做的灾后工作可有安排有序?”于谦想起这一茬突然问到。

    “大人且放心,下官已将本县人员以及杨桥山壮士所有能上场的人员都安排好了,若有不测,也能有所防备。”孙原贞底气十足的说到。于谦点点头,沉默不语,远方如何了。

    此时的荥阳县城,张春急了,他在天降大雨的第二天早就前往修建工事处查看,只见那堤坝摇摇欲坠,看着撑不了多久了。修建得跟草房子一样,黄河一波冲击,工事上得泥土簌簌的就往下掉,看得人眼皮直发麻,他觉得此地不宜多留,便赶紧回到府衙,然后商量对策。越想他越心惧,朝廷派来的巡抚大人正在河南,即使是一个酒囊饭袋要是正好遇到这番洪涝也不敢掉以轻心,若是洪水过了,少不得要找替罪羊,相比到时候他张春便是名单上的一个不起眼的羔羊,但再不起眼,那也会死啊。他着急无比,他摘下自己头顶的乌纱帽,觉得十分可惜,他又重新戴上然后叫过家丁吩咐道:“你速速回府上去,吩咐夫人尽快将府上细软打点一下,天一放晴就离开此地。”他怕了,他想跑了,他什么都不做,就要抛下这个偌大的荥阳县城和万万百姓独自逃亡。可他管不了这么多,他自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对得起这些百姓了,可他没有想,他对得起的是

    那些塞了钱给他的富裕的百姓,不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交了赋税,不注意吃了官司就家破人亡的穷苦百姓。

    就在张春苦苦思考对策,如何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的时候,从外面走进来一人,只见此人径直走到张春面前说道:“小的参见张大人,此封信是王大人叫小的转交给大人的。”

    “哦?哪位王大人?”张春疑惑到。

    “兰阳知县王达王大人。”

    “哦?快快拿上来。”张春听闻此话,迫不及待的吩咐到。只见此人就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交给张春,张春连忙打开此信,只见信内有一份合约还有一封王达的亲笔信。张春越看越怕越惊,怕的是王达的靠山崔氏,藏得如此之深,到了这么个关键时刻方才露出马尾。惊得是崔氏竟然如此胆大包天,竟然敢弄此‘卖城契’?不可思议的是,王达竟然同意了?他不住的踱步,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此时一直站在一旁的送信之人又开口说了一句:“张大人,王大人还叫小的给大人带句话。”

    “王大人说了些什么?”张春停下脚步连忙问到。

    “让百姓死,不如让他们活下去。”此人语气平淡的说到。

    “是了,是了,让他们活下去。也是我张春灾后维护有功。是了是了,王兄真是聪明至极。”他仿佛想开了什么,他拿出合约,摆上纸笔,郑重的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摁上手印,他递给那个人说:“请你转告王大人,若是此劫能过,我张春定当厚礼相报。”

    那人拿过信回答道:“小的知晓了。”便离开了此地。张春送走那人之后坐在太师椅上喝茶,看着王达给的信细细思考,看是否还有一楼,良久,天空一声炸雷!张春茶杯摔落在地他想起一件事儿,他站起来失神的说道:“糟了,还有于谦。”王达亲笔信默默滑落脚边而不自知。

    却只见此时也是一片大雨的兰阳县,王达命人找了个戏班子在自家府上唱戏,只见王达本人躺在椅子上,摇摇晃晃,旁边还有婢女轻轻摇着扇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下雨天要摇扇子,也许王达追求的就是那种达官贵人的仪式感。王达随着戏班子轻声哼唱,好不快活。此时一位官员模样的男人快步走入王达府上,看到王达此番作为,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但他当作什么也没见到直接对躺着的王达说道:“王大人,这雨越下越大了,这可如何是好?”此人低头询问片刻后还未得到回应,他抬头一看,没想到王达还在跟着戏班子合唱,他又稍微家中声音叫道:“王大人,雨越下越大了,如何是好?”王达依然没有回应。他又提高声音叫道:“王大人!”

    “晓得了,晓得了!哎呀,震得本官耳朵都聋了,师爷你也真是的。本官早就安排好了。你准备准备人手,雨停后就赶紧准备分派人员发粮食吧。”王达不耐烦的说到。

    “粮食?哪来的粮食?”这位师爷又问到。

    “师爷!山人自有妙计,你就不要多问了,本官不会看着兰阳百姓在本官面前饿死的。你退下吧。”王达又闭上了眼睛,又继续和戏班子唱和。师爷内心诸多疑惑,他还想再问,看此情况,他无奈的挥挥衣袖就转身退走,他想:草包而已!此时的他不知身后的王达突然睁开眼睛,看着他这位师爷的背影小声说道:“看来得换个师爷了。”身旁的婢女柔和的开口问道:“大人在说些什么?”

    “大人再说,巧儿真是软呐。”王达满脸淫笑,惹得婢女娇羞无

    比。

    张春王达还有诸如此类的官员不知,他们的黄河边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青壮汉子,每个汉子仔细观察情况后,就策马离去,目标皆是一个——汜水县!

    大雨第六天,第一匹马回来了!

    “大人!大人!于大人!决堤了!决堤了!兰阳决堤了!”只见一个青壮汉子下马之后连滚带爬的冲进府衙对大喊到。

    “什么?你且细细说来!”此时坐在堂内观看孙原贞叫人重画的水域图的于谦立马站起来说到。

    “大人!小的前几日到了兰阳。因为朱兄说,只要有不好的消息便赶紧回报,小的刚到便发现兰阳黄河边上泥巴一堆堆的落下去,等了两天,黄河水高过岸边之后,就管不住了,冲垮了好多房屋,好多人都被冲走了。我就赶紧跑回来了。”此人缓了缓气说到。只见于谦听闻此话怒不可遏,他猛地将手边的茶杯狠摔在地骂道:“王达!罪不可赦当死!”朱骥在旁连忙上前说道:“大人,息怒,保重身体。”于谦好歹宦海沉浮多年,平复心情之后说道:“朱骥,你且带他下去,可领取粮食回去。本官还有事要做,后续有人再来,就叫他们直接来此地。”朱骥待在于谦身边多年,对于谦脾气甚是了解,很少在他的面前自称本官,此次大人是真的怒了,朱骥带着来报之人离开后心里暗自咒骂王达。于谦紧握双笔,用笔在纸上写上:七月十二,兰阳决堤,王达该斩!

    大雨第七天,第二匹马回来。荥阳决堤,于谦策马赶至荥阳督促张春准备灾后工作并做应急处理,翌日即返回。

    大雨第十天,第三匹马回来。孟县决堤,知县不知所踪,于谦写信给崔权,让其安排人员前往孟县进行赈济。

    大雨第十三天,雨势渐小, 权勿用率寨子老少妇孺赶到汜水县,于谦命孙原贞安排人员趁机继续巩固汜水工事。

    大雨第十四天夜,一夜暴雨突然到来,水位高过汜水堤坝,黄河转向处摇摇欲坠。

    大雨第十五天,温县决堤,工事尽毁,据来人报告说,温县知县早早将人员撤退,暂未看见有人员伤亡。

    大雨第十六天,少数地方完全停歇,多数地方被上游冲击而至的泥土石块冲毁工事,死伤惨重。

    第十七天。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黄河水位慢慢降低,于谦迅速询问崔权各地受灾情况。

    “触目惊心!触目惊心!”于谦拿到崔权叫人紧急送过来的受灾情况大发雷霆。

    “整个兰阳荥阳陷入一片洪水之中,百姓侵泡水中数日依旧无所作为,致使百姓尸骸顺黄河水而下,尸首千里,惨不忍睹!来人,备马随本官前往兰阳。”于谦面色红润,气愤无比,朱骥见状不敢出声,给孙原贞借过几匹马就叫上权勿用和张铁锤一同前往,留下张宝协助孙原贞安置杨桥山居民。

    此时正在河边查验堤坝情况的汜水县黄师爷看到于谦此时没和孙源贞待在一齐就忍不住问道:“孙大人,不知于大人此时在何处。”孙原贞当然知道于谦去了何处他认真的回答道:“昨日雨停后,于大人松了一口气便昏死了过去,大夫说是疲劳过度,想必不日便会苏醒。”黄师爷想了想,觉得可信,便不必追问,想必这个决定会让他后悔许久,此时的孙原贞悄悄看着黄师爷暗道:等着吧。

    (本书在记载年月份的时候会采用阳历,但书中人物写信或奏章记载日期时会用我推测到的农历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