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字体: 16 + -

第六十一章 二试

    周皇的愿想却是如此的美好,可是皇家之子真能如周皇所想兄友弟恭共同掌握?

    庞渊吃完午膳,休息了一会却是赶往考场。因为早上一事众人心中却是产生了隔阂,而卫轻却是与金茗,邹绍等相熟,所以见到时双方也只是微笑点头便算是打了招呼。

    庞渊本就喜静不喜扰,现在的情形反而让庞渊感到舒服。

    庞渊入了考场来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的考场却是与上午的有所不同,上午的考场由于是周皇专门考察所以却是有专属的房间,而此时的考场却是显得有些寒酸。

    秋闱年年都开,全国各地的学子都会赶到金陵,这一来考生却是数以万计,所以考场也是只能安排为露天的,吏部的人临时在城内搭建了方圆十数亩地的帐篷,然后把地分为一个一个的方块格,方块格子三面围上稻草墙,格子里放一张木桌,摆上些笔墨纸砚便算是一个考场了。留出一面空白以便考官巡查。

    由于是临时搭建所以也是极为的简陋,深秋的天气,逐渐转凉,秋风却是能透过缝隙吹进里间,考生却是犹如在露天考试一般。

    庞渊随便找了较近的一间,便是走了进去,坐在胡凳上,等待考生进场。

    外间却是靠近考官的所在,虽说这时代不兴作弊,可是考生本能的对考官有畏惧情绪,考试这东西讲究的是平心静气,考生大多都是寒窗苦读数十载,众人的学识修养基本也是差不多,这时候便考心境了,若是心态平静的一时文思泉涌,超长发挥也是极有可能的,若是心态受到干扰,文思戛然而止,那么也大多是落榜了。

    考生千里迢迢的来到金陵赶考,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耗费颇多,所以考生们对一些细节就是更加的在意,尽量让自己舒服着来,这样一来,靠近门口的座位却是无人问津,庞渊一人坐在那里却是极为的突兀。

    由于靠近门口庞渊却是正好能看到考生入场,也是见到了考生百态。

    衣着华丽者有之,穿着粗布烂衫的亦有之,谈笑风生的有之,紧张的瑟瑟发抖的亦有之,云淡风轻的也有之。

    庞渊见此心中却是忍不住发出感慨,这开科取士却是有些人这一辈子翻身的唯一一次机会。也是摆脱平民身份,步入仕途的唯一选择。

    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没有门路,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唯有寒窗苦读数十载,然后参加科举,他们可能穷的无食无衣,可是依旧不会放弃求学之心,何也,真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光亮,捉住这丝光亮那便是另一番光景,如若不然便是继续无边的黑暗,黯然的消逝在这个世上。

    庞渊心生感慨,智慧的开化却是让那些寒门学子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日复一日的重复成千上万遍的动作。

    考生陆陆续续的进入考场,全都坐毕时,考官却是出场了,宣讲了一下考试注意事项便是

    展开了手中用红绸绑着的考题,开始一个一个的分发下去。

    就在考题分发完毕时,庞渊却是看到两个人联袂进入考场。

    其中一人,身着白色儒服,年近七旬,头发却是全部染上寒霜,爽白的头发细细的扎起,在头顶盘成一个发髻,用玉冠固定好,面目含笑,松垮的面部显得极为的和蔼,眼中也时不时的闪过智慧的光芒,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儒士的气质,儒雅的气质加上时不时闪过的智慧的眸光,却是让人一看便是看出大儒的气派。原来老者正是此次的命题官兼主监考--李东阳。

    李东阳转头与另一人交谈甚欢。

    那人身穿一身青色常服,一条玉带送送的系在腰间,年岁四旬许,头发也是开始花白,头戴官帽,目光炯炯而犀利的扫向四周,凡事与之对视的考生总会下意识的偏转开目光,因为那人由于常年身处高位已经是养出了一股气势。说不上盛气凌人,但是也会让人感到不自在。此人就是吏部尚书--于天一。

    两人落座仍然是谈笑风声,却是没有关注考场内的考生,庞渊也是收回目光,开始低头省视自己的试卷。

    庞渊省视试卷,第一眼却是被上面的字所折服,那字却是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

    笔势遒劲,笔法如龙--庞渊在心中评价道。

    这些考卷却都是翰林院的博士手誊的,所以字自然是超出常人许多的。

    庞渊此时才是看向试卷上的题目。

    古语有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庞渊看完题目也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题目短短二十几个字,可是蕴含的意义却是不同寻常。

    这句话本就是歧义颇多的,也是属于皇帝的敏感区,而此时却是不多加解释就被引用出来,并且还是在秋闱这么重大的场合,却是不得不让人深思。

    这个考题正是出自座位上的李东阳之手,李东阳出此题目也是故意不多加解释,就是想看看这些考子会如何作答,他们的思想深度到底如何。这题目本就又大有空如何控题,破题,立意,又要不触及皇帝的反感,这就要颇费一番功夫了。

    虽然这题目能出出来本就是提现了周皇的胸襟,民生问题自古以来是皇帝当政应该思索的第一大事,当皇帝的当然想民智不开化最好,这样有利于统治,只要中央当权者决策,老百姓只需执行与接受,这是一个皇帝最想也是梦想中的统治状态,也是认为能建立百世帝国的最佳状态。

    可是若是民智不开,那么这个国家便是没有活力的,也是没有潜力的,统治层也会渐渐地腐朽,会逐渐的被历史所淘汰,再者统治者想愚弄民智本身就是逆天而行,注定不会是个长命的王朝,前车之鉴数不胜数。

    所以如何如何保持民智的开化程度是历代皇帝究其一生在探究的事,也是皇帝本人最敏感不愿别提及的事,就是这么的矛盾,这些只能也只允许由皇帝一人来思索。

    庞渊沉思。

    位置上的李东阳却是下了座位,在场中巡视,可是一圈巡视下来却是见人人都眉头紧锁,难以下笔,李东阳却是微微一笑,这就是他要的效果,只有有难度的题才能选拔出真正的贤才。也只有答出这道题的人,他们将来走上仕途才有可能以百姓为先,心系百姓。

    这不仅仅是对考生们学识的考验,也是对他们执政理念的考验,只有两个全部及格的人才能留在这个朝堂。

    李东阳不愧是位鸿儒大家,仅仅是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涵盖了此次考试的两大最重要要点。

    庞渊沉思了半炷香的时间,提笔饱蘸浓墨,挥毫而书。

    古语所云者谬误颇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者谬中之谬,大缪也。

    何可以此言者,古语云,军如舟,民若水,载舟者民也,民与君如同舟与水,民智不化,恍若湖中死水,虽能载舟,然失其能,舟置于水上,进退不得,固守其一,所以维谷者,皆因死水也。

    君所言所想,无非万世之王朝,千年之霸业,帝位传之百年,历经百代而不衰,度过荏苒时光而灿烂,然若想此愿为真,其中为基者何也?百姓也,万民也。

    民智不开则国如死水,无发展之动力,无前进之方向,千年不变,上层腐朽溃烂,则必将淘汰于洪流之中。

    亦如当今三国鼎立,处西境之西者蜀也,多雄山,道路崎岖,高者数万丈,雄立于天地之间,阻隔两川之民,两川相距这不过数百里却需数年时间跨越东西。

    食尚不果腹,所以开化民智更为笑谈,也正是因为如此,蜀国才陷入无限的循环,逃脱不出国力羸弱的根本。三国之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历代蜀帝也是费劲心思想要摆脱这个循环,可是最后都是失败而告终,地理的限制阻碍了民生的发展,那么民智便是无从谈起。这也是蜀国之能偏安一隅的原因。

    秦国国力当为三国之最,这却又是为何?以余愚见,当属民智开化,秦国于全国新办学馆,招收学生,这些人将来毕业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政都是脊梁,大秦的辉煌也是靠着这些人继承与发扬。

    大周国力为中,却是因为大周新立,民智开化不全,学馆普及也不到位,和秦、蜀两国相必,周毕竟是一个新兴国家,没有多长的国龄,所以对于民众的教化自然比不上大秦,这也是大周输于大秦的地方。

    节欲民富,中听民安。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财须民生,强赖民力,戚恃民势,福由民殖。

    为君者,当权者,时时自省自身,心有万民,那么这个国家便是不惧挑战的国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