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电子工业
字体: 16 + -

第96章 有可能 (求推荐和收藏)

    转眼间,小半年过去了,时间很快就到了81年春,赵电生来到了这个平行的世界,已经一年,他屈指算来与自己关系最亲,接触时间最短的居然是远在几千里外的父亲赵家昌和母亲张雪。

    “张教导员,照片是你家小孩电生吧,瞧这东巷小学的格局多好啊,江城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好啊,对了听说你家老大,老二也去了外地读书了。”一个女的问。

    这女的是赵电生母亲张雪所在的营机关的一个科长,叫夏雨,她老公是与张雪搭班的丰营长。

    由于夏雨的关系,她知道一些张雪家的情况,赵电生因为名声在外,去年赵电生的两位师傅向东和张平凡离开的时候,欢送会搞得太隆重了,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件事,所以赵电生去江城的事张雪也没瞒着,只是对别人说,赵电生天赋好,张平凡教授把他带回江城去学习了,至于家里的其他几个孩子去江城的事,并没对外面说,只是说去了外地上学。

    张雪每天都要看一看自己桌子上的照片,相框里,除了赵电生的相片,还有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可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张赵电生在东巷小学门口拍的单人照,或许正像当初凌云评价这张照片那样,赵电生给人的感觉就不是一个小学生,可他却偏偏站在了东巷小学门口,而且拍照的时候还是学校下课的时候,赵电生后面的小学生跳动的活力,与他那严肃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张雪心里不禁想起了,“桐雨,忆北,九月,电生你们在江城好吗?”

    赵电生走的时候,还低调地带走了他的哥姐,赵三家的赵文军,赵虎也跟着走了,甚至已经在三合镇陶瓷厂上班的赵兰也一起走了,他们全去了江城。

    至于张雪桌上的照片,就是当初赵电生在江城拍的照片,为了表明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这个东巷小学还是他自己选的,凌云给他找的关系,照片里正是赵电生在小学拍的那张最不成功的照片,不过照片里有东巷小学几个字,平时赵电生去学校的时间很少,只有学校里有活动才去,上课就免了。

    “嗯,我娘家父母退休了,加上那里的条件还可以,我就让他们出去读书了,怎么夏姐有事?”张雪问。

    张雪知道这个天天共事的夏科长不是一个多话的人,今天她问这些事,她都是知道,还这样问,估计是有什么事。

    “也没什么,就是我家的小兰,跟你家桐雨都在上高中,我就想让两个小孩认识一下,写信信什么的,让我家的小兰也见识一下大城市的学习,你是不知道,我家小兰是个倔脾气,本来他爸是让她去部队,可她就是不肯,今天已经第二次高考了。”夏雨道。

    “是好事,同龄人多交流一下,是好事,5月底我家桐雨就要回来,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了。”张雪道。

    她家的这群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至从小儿子电生几月前开了窍,其他的几个孩子也跟着一下子学习能力猛涨,原本才高二的大女儿今年直接要参加高考,而且目标定的是国内的名校。本来她是不想说出来的,可是见平时不多言多语的夏科长都求上门来了,那只好帮一下。

    “你家桐雨不是才上高二吗?”夏雨惊讶道,

    她记张雪点了点头,又说,

    “张辅导员,那你女儿在那里上的学啊?”

    “桐雨其实就是在江城,跟我小儿子电生在一起,我娘家在江城有一套房子,平时空着的,正好让他们住,我家老大是沾了电生的光,平时都是电生的师傅指导学习的。”张雪道。

    张雪最后还是心软了,她把实情说了出来。至于她说的那套房子,就是三合贸易新买的,这故事呢,自然是赵电生早不给她编好了,张雪当时听的时候还没在意,只是没想到今天派上用场了,现在想来自己这个小儿子真的是料事如神,知道自己会说实话,早就给自己想好了说辞。

    远在千里之外的赵电生当然不会知道,母亲张雪身边发生的事,但赵电生对母亲张雪的思念一点没受到距离的影响,赵电生有空就会在江城的商店里给远在东望县的父母,买一些东本,寄回去。

    还有一个喜人的消息就是赵电生今年上了小学4年级了,开学以来赵电生上课的次数也有了重大的突破,成功去了三天,并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二的好成绩。

    “电生,电话里听到什么消息,这么高兴啊?”曾国为问。

    “我期中考成绩出来了!”赵电生神秘道。

    “第一名?”张平凡问。

    “我本就是跳级学生,第一名太惹眼了,保留了一点实力,放了一点水,考了个第二名。”赵电生得意道。

    此时赵电生三人,正在京城的一家酒店里,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与华科院京城分院俞忠平商量合作的事。

    华科院集成电路厂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的投产了,让国内的集成电路从研究到生产,认清了国内与国外的差距,在集成电路从小规模到中规模,再到最后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越来越大,从相距6,7到年的水平,一下超过了10年。

    国内的集成电路生产技术自研还没面世,就面临着落后二到三代,还有研究经费的短缺,最要命的是,国内的工厂是不会采用这样的技术,集成电路的投资大,时效性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科院集成电路厂之前拥有的光刻技术就没了用武之地,很多研究的队伍也被迫解散了,有着一腔报复的俞忠平,就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华科院京城分院在光刻技术上本就有参与,现在他想把在这些解散的队伍聚积在华科院光学研究所来,一来本就是光刻技术参研单位,二来东升光学厂可以负担这些人的费用,而要真正的启动项目,就要赵电生的参与了。

    至于张平凡和曾国为的身分,现在已经算是半脱产了,在学校里已经没有多少课要带了,他们俩现在是江城大学产研结合重点试验项目的负责人,所以二人现在经常出差。

    三合贸易与江城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课题是关于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生产,一期的经费是20万美元,并明确了费用的使用,就是学校占4成,研究人员占5成,1成奖励,江城大学很就得到第一批费用8万美元。

    除了明面上的费用,还有就是三合贸易还给江城大学不少去港城考查的名额,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双管齐下后,学校很重视与三合贸易的合作,在三合贸易暗示下,刚回校不久的张平凡,就直接升了一级,成了这个项目的主任。

    曾国为也很快地加入了这个项目,成了副主任,由于这个项目全是外汇资金,吸引了不人的注意,但张平凡很谨慎,以项目才开始理论研究为由,把想来的人给挡住了,目前这个项目就他们两个领导,和几个曾国为的学生。

    “师傅,咱们这次来,除了与华科院京城分院合作,还有一件事,就是去华科院集成电路厂参观,如果有可能,咱们把他们已经淘汰的生产线给盘下来。”赵电生道。

    “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大了?”张平凡担心道。

    张平凡早在数月前就开始了解华科院集成电路厂的生产情况,华科院集成电路厂可是说是代表目前国内集成电路生产的最高水平,在75年就得到国内千万次计算机的研发任务,为此在79年,国家还投入的上1500万美元引进生产线,其他的投资也近8千万块。

    还有在国内,即便是华科院集成电路厂淘汰的生产线,也是很先近的,现在外汇紧缺,一般的工厂是不能引进生产线的,所以这些淘汰的生产线还是有市场的,张平凡觉得赵电生想要盘下来,几乎不可能。

    “对啊,电生,这样的单位可什么都不缺!”曾国为道。

    他的想法跟张平凡一样,认为赵电生想吃掉华科院集成电路厂的生产线有点不现实。

    “师叔,我在江城应用技术学院定了两套设备,师母有没有告诉你总金额是多少啊!”赵电生笑道。

    “哎,你看我把这事都给忘了,要是这样的话,那还是有可能的。”曾国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