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特工教师
字体: 16 + -

第六十五章 有事就找背锅侠

    第六十五章有事就找背锅侠

    陈楚歌得到机会,叫其他同学坐下,只让那名男生站着,问:“这位同学,你很痒么?”

    那名男生情知是陈楚歌所为,但是如果普通的打到脸上的粉笔头,他大可以直接拿出证据叫嚣,但是现在随着粉笔头的滑动,已经快到串到了下面裤腰处了。

    他不敢当众指认,只能说:“对不起老师,我错了。”

    陈楚歌微笑:“老师也没说你什么啊,不过这位同学到是给我提了个醒,以后我的课堂上谁要闹事的话……”

    那名清瘦的男生,叫郭北,外号正好是把名字倒过来就差不了,叫做“背锅侠”

    听这外号就知道,专门负责给人背锅,比如一些其他同学,三大主科有意见又不敢公然弄事时,就会把锅甩给他。当在不限于这些,总之有锅就找背锅侠,算是大家成了共识的对于郭北的背书。

    这一次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这次让他“背锅”的人,还有何公子。

    “小背锅,你听好了,钱我何公子不缺,总之后面只要是陈楚歌的课上,你就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地给我捣乱知道吗,毕竟打架这种事情你不行,不过挑起争端这种事情,你一定行的。”

    郭北郁闷地坐下,心想:“何公子的交代,我哪敢不听啊,而且我收了他的钱,这事必须给人家办成的。哼,你等着的。”

    当然瞧眼下郭北内心抓狂的劲头,就算没有何公子这层关系,他也是跟陈楚歌杠上了。

    随着郭北的安静下来,陈楚歌开始上课。

    到了黑板前,陈楚歌写下一行字《雨霖铃》

    写完陈楚歌才转身,那边郭北就举手:“老师,我们学过了。”

    陈楚歌微笑:“我当然知道,因为我看过你们原老师的课程安排。但是这位同学,我有说过是要讲这首诗本身吗?”

    郭北疑问:“那老师要讲什么?”

    陈楚歌说:“问得好。为了解开大家的疑惑,我就告诉大家吧,我是想问大家,这首词的作者柳永,打算把这首词送给谁?”

    一听这个问题,郭北蔫了,但是做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不可能在坐的没有学霸。

    比如秦茹有时候也喜欢研究古诗词,虽然只是偶尔,但是正好这首词她才尽查过资料。

    “老师这也太简单了吧。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虽然秦茹算是答上来了,但是这种答案,无非是些教科书的照搬照记,而且看其他人低头翻看手机的样子,谁知道他们有没有在搜索答案。

    陈楚歌微笑:“算你回答正确,请坐。”

    秦茹有些不服气:“陈老师什么叫算啊,明明我前几天看百科上面就是这么解读的。”

    陈楚歌一阵无语,看来还得给这

    些学生普及合理的人生观啊。

    马上说:“搜索引擎你们也信,别说你们这些高中生了,前几天,就前几天某位大学生,大学生知道,怎么死的,怎么死的,所以老师从来不相信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秦同学,本来刚才老师还想勉强算你回答正确,但是你这根本不及格啊。”

    虽然对于秦茹来说,可能是来校认识的第一个女生,而且因为她和何公子结了怨,但是陈楚歌于她真的只当成他的学生一样看待,没想到秦茹也会这样偷懒,老实说如果陈楚歌如果现在真的是一名老师的话,内心一定会是恨铁不成钢。

    不然陈楚歌也不会说如此重的话。

    秦茹低头,脸有些微红,毕竟这是当着大家的面,而且她一直是大家心目的小才女,如今……

    随着秦茹坐下,陈楚歌说:“老师的话,刚才有些重,但是是希望你们明白,马上就是大榜考试了,我不希望我的班级,任何一个落后,相反我要让我班级的学生,最差都入到全校百人榜,所以老师才说那样重要的话……”

    陈楚歌有过当教官的经验,所以他知道如何鼓舞士气,虽然眼下这个班级看似一盘散沙,但是他相信,只要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把他们都改造好。

    眼见这里,郭北因为何公子的交代,不愿意放弃,马上说:“老师,看您年纪也不是很大,应该算我们同龄人,怎么说话这么老气横秋的。”

    陈楚歌想要尽快融入班级,但是偏偏有些人要背地里进行破坏。

    而一句不像是同龄人,郭北好像没想这么多,只是因地制宜本就为破坏而破坏说出的话,却让陈楚歌感觉有些压力,毕竟想要融入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同龄人的身份。

    所以这句话不管是不是郭北真正的意图所想,都让陈楚歌一下子显得被动起来。

    但是陈楚歌如果就此败在一个高中生手上,那也太丢人了。想了想陈楚歌微笑着说:“这位同学,这个成语用得好啊,但是你知道老气横秋不是这样用的吗?”

    “这我就不这知道了。”

    陈楚歌继续笑:“那么请坐好,老师为你解释,这表面来说,确实如这位同学所说,是说我与你们不是同龄的样子,但是最本源出处,说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本是形容一个人的霸气。有如秋天的萧杀,忆往昔,峥嵘岁月……以及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毕竟陈楚歌是有十三科博士学位的人,所以引经据典起来,简直就是信手拈来一般。

    所有人无不为陈楚歌的学识所折服,特别是他对于老气横秋的新解,更是让同学们耳目一新。

    特别是最后的点睛结尾,把对于秋的理解,以伟人的诗句升华,一下子把同学们心中的年轻活力激发开来。

    “对啊,陈老师说得太好了。”

    “是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解释,长知识了。”

    陈楚歌心想,对于这些整日只知道沉迷在网络的学生们,获取信息固然方便,但是谁又能说不是每每浅尝辄止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