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行
字体: 16 + -

第十章:考武举

    明朝的武举,分为两场。

    

    第一场考策论,考试内容第一是四书五经,第二是兵法,

    

    策论通过以后才有机会去考武艺。

    

    和清朝要求武举人举三百斤的石头不一样,明朝的武举并不需要应试者有这么强的蛮力。

    

    武艺方面,第一场要考察的是骑射。

    

    在三百米的跑道上,左右三十步摆放十个箭靶子,飞马骑射五箭,射中一个就算是合格,两个是二等,三个是一等。

    

    第二场考步射,一百五十步,五箭,射中一个是合格,两个是二等,三个是一等。

    

    如果策论是一等,武艺又都是一等,那么上来就会被授予正千户的流官官职,选拔到营兵系统中出任守备这一个职务。

    

    并且和一般的营兵军官不一样,武举出身的,每个月都有三石俸米。

    

    这个是绝对不会打折的,发放这个的目的在于鼓励新上任的武举筹办自己的家丁队伍。

    

    明朝的一匹好马,价格是七两银子,每个月为了养这匹马,大概会花一两银子。

    

    所以能够考武举的家里没一个不是有钱人,要么就是能够随便骑马的人。

    

    故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穷文富武。

    

    既然入门门槛这么高,去考的人也就不会很多,武举考试,比起科举来说,那是容易太多了。

    

    柳保泰因为手里并不缺乏银子,所以便去东市买了一匹价值十两的好马。

    

    马是枣红马,本来想要买白马,但是卖马的商人说白马在战场上妨主,除了女人和文官能骑,就没有哪个武将会主动地买白马。

    

    买了之后就开始学习马术,请的教练是曾经在定辽左右卫干过的一个叫做冯成的老百户。

    

    冯百户每天收柳保泰三百五十文的学费。

    

    在学习之余,这冯百户最常讲的是后金大兵是多么的可怕。

    

    “女真人生长在白山黑水之间,那白山黑水啊,看着好看,其实特别的凶险!所以他们打小就时时刻刻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他们部落里面的年轻人,成年礼就是进深山老林里面打一个猛兽回来。”

    

    萨尔浒大败到如今已经近十年了。而后,先是抚顺沦陷,又是辽阳、沈阳沦陷,等到了浑河之战的时候,就连素来被认为是无敌的白杆兵和戚家军都全军覆灭了。

    

    在明朝兵卒的眼里,后金兵的形象已经从最开始的野蛮可笑,发展到骁勇善战,进而发展到了三头六臂绝非人类。

    

    并且,越是那些见过世面的越这么认为。

    

    冯百户,就属于这种见过世面的人,毕竟能从萨尔浒逃回来,也着实是有本事,只不过是被吓破了胆。

    

    四月里的一天,柳保泰练习骑射,取得了突破。

    

    那冯百户撇着嘴说“你这根本不行啊!我在萨尔浒可是见识过那些女真人射箭的本领!人家的弓是咱们的两倍有余!箭和一个小矛一样,隔着远远地一箭直中面门!你知道杜总兵么?可厉害了,让人家一箭就给射死了,我当时就在他身边当亲兵,那脑浆子啊!太可怕了。”

    

    柳保泰气不过,继续练习,结果发现,射中箭靶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求射中面门,那简直是不可想象。

    

    于是他提高了要求,在每个靶子上面都画了一个人形。

    

    又练了三十几天,终于达到了能够射中靶子上小人的腹部这个程度。

    

    除了需要练习武艺,这柳保泰还要学习策论。

    

    这个自然是难不倒他的,他穿越以前就是搞历史研究的,看这些东西并不吃力。

    

    等学到了五月份,也就是端午节前后,那冯百户觉得自己并不没有什么可以再教给柳保泰的了,于是便要求请辞。为了表示对冯百户的感激,柳保泰包了一个二两银子的红包。

    

    “如果今后要和女真人打仗,你可记得,把夜不收多放出去二十里地,要不连布阵防御的时间都没有。”

    

    崇祯元年六月的时候,柳保泰骑射能中一箭,步射能中三箭。

    

    至于策论,就连指导他的孙孝廉都说写的不亚于一般的文举人。

    

    崇祯元年七月初二,学政衙门的文书就到了,准许保送他应考,考试时间是崇祯元年九月二十,地点在京营校场。

    

    文举人上京赶考,都是公车送行。

    

    这帮考武举的就尴尬了,得自己准备出发。

    

    济南府去参加武举考试的总共有三十个人,大家在七月初六就聚齐了头。

    

    因为柳保泰是被郑崇俭保送的,所以大家都是有点嫉妒。

    

    为了平复大家的情绪,柳保泰自己吃亏,请大家去济南府最好的饭庄燕喜堂吃了一顿。

    

    众人开怀畅饮,本来约定七月初十出发,结果一直推迟到了七月十二。

    

    路上由德州而沧州,由沧州到天津,最后一行人在崇祯元年八月初三到达了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