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残阳
字体: 16 + -

第八十四章 背水一战

    李镒的谏言并没有动摇申砬最初的想法,他还是坚持在忠州平原地带与倭寇决战。但李镒关于倭寇火器的描绘,终于引起了他的重视,倭寇的火器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还能连续发射。而他原来见识过的大明辽东军的火器,除了火炮,士兵手中的火铳是没有这般厉害的。

    此时大明士兵配备的单兵火器,主要有两种,一是鸟铳,与倭寇的铁炮一样,都是仿制西洋的火绳枪。但大明士兵手中的鸟铳,质量很差,炸膛是家常便饭,士兵们都不怎么敢用他。而且射程和杀伤力也不尽如意,百步开外不仅没有准头,还连一般的棉甲都射不透。在辽东,最厉害的单兵远程武器还是女真人手中的重弓,平射百步能透重甲,仰射一百五十步仍能透甲,且射速很快,一息就能发一箭,鸟铳,呵呵,就不说了,只能躲在城墙后面慢条斯理的装填发射。

    二是大明骑兵爱用的三眼铳,这是个粗制滥造的土玩意,属于近战用的霰弹枪,临战只能一发,不过打完了可以当铁棒使,正适合于骑兵冲杀。步兵却不怎么爱用它,太沉,又没有马力借势,还无尖刺利刃,砸人全凭气力,实战价值很小。其实大明步兵对付骑兵冲杀,不是靠三眼铳和鸟铳,而是靠另外一个土法制造出来的劣质产品——虎蹲炮,这是一种特大号的霰弹枪,据说是戚继光为了对付倭寇冲锋发明出来的,它喷出来的铁丸、碎石、瓦片能覆盖三十步以内的扇形区域。

    而高丽这边,因为缺乏硫磺来制造火药,同时大量火器被用在水军的战船上,因此除了几个大城镇和关键要隘上配有几门守城的火炮外,高丽的陆军基本就没有配备什么火器。军队的火力输出还是弓箭,而高丽政府也鼓励民间练习弓箭,以便为军队源源不断输送弓箭手。但高丽弓箭在与倭军的铁炮对抗中,却是与大明鸟铳完败于女真重箭的结果截然不同,高丽弓箭几乎全程被倭国铁炮碾轧。

    战争结束后,痛定思痛的高丽朝廷,开始逐渐削弱弓箭,改为大力扩充火枪,恰逢此时,高丽与倭国又达成了和平协议,故而能从倭国大量进口硫磺,后来高丽陆军的主要作战兵力就都是火枪手了,称之为“善人”部队。萨尔浒大战中,一万高丽火枪手跟随明军进攻女真,最后却一枪不发,全体投降,女真也有意思,把他们又

    全部放了回来,这里面的猫腻真的就不好说了。

    见申砬显露出了一丝犹豫,李镒赶紧继续请求往草梁道派兵,同时李镒还说忠州城以南到草梁道峡谷口,路边全是稻田,并不利于骑兵作战。另外几个脑筋还保持清醒的将佐也跟着一起劝说。申砬这才有点后悔过早把草梁道峡谷放弃了,于是叫来边玑,让其重新带部队回草梁道峡谷去。因为边玑的部队都是忠州本地的步兵,原本申砬是打算让边玑把兵力集中防守忠州城,然后他率领主力骑兵在城外与倭军决一死战。

    但晚上的时候,边玑跑了回来,说是倭寇已经占据了草梁道峡谷中的那个哨寨,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草梁道峡谷,他带人冲了两次,结果被倭寇用火枪打退了,再加上天色已晚,他不敢再呆在山中,只能带人撤回来了。

    申砬这时觉得事情有点不妙了,倭寇这么快就过来了,足见倭寇作战的韧力超乎寻常。实际上倭寇自四月十二在釜山登陆以来,一路北上,中间只在大邱休息了一天,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马不停蹄的朝前拱,一路经过的几百里都是崎岖难行的山路,而且中途还连续作战数次,天知道倭寇哪来的如此冲劲和耐力。同时,这区区不到两万的倭寇,能在几天之内攻陷庆尚道,消灭数万高丽军队,这种悍勇也是他所从未见过的。

    现在申砬隐约觉得自己在国君面前夸下的海口有点玄了(又是个袁某人的“三年平辽”?),倭寇之强悍超过了他的想象。申砬清楚的知道,自己手下的军队是高丽最后的本钱,如果此战失败,高丽将再也无力抵抗倭寇,到时候汉城不保不说,整个高丽都有覆灭的危险,那他就万死难赎了。

    同时作为老行伍的申砬也知道,这支高丽军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精锐,但却也有着致命的缺陷:首先,队伍中三分之二的骑兵是由宗室子弟、闲职军官和卫戍军及宫廷卫士组成的,这些人虽然平常也在练习骑马射箭,但从来没有经历过实战,战局一旦胶着和不利,他很难想象这些人还能不能保持镇定,而且这些人平时养尊处优,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哪里见识过血腥残酷的战场;其次,他手下的这些军队,全是从各地、各部门抽调来人马,临时仓促拼凑到一起的,相互间都很陌生,更别指望他们能形成协调配合,其实他自己对

    手下将领都认不全,哪里知道将领们各自的性格、能耐和脾气,他真正能够如臂指使的只有他的六十名亲卫骑兵。

    申砬再也睡不着觉,他在房中来回踱步,焦躁的思考明天的战事。倭寇控制了草梁道峡谷天险,明天就会兵临忠州城下,他是战还是守?

    守城是不予考虑的,他手下这么多骑兵,拿来当步兵守城,一来落下天大的笑话,二来他考虑倭寇攻城战的厉害,釜山、东莱,都是一日而下,如果他被倭寇围在忠州城里,估计下场和釜山的郑拨没有两样。

    不能守城,那就只有在城外打。原来他打算等倭寇走出草梁道后,就立即率领骑兵攻击,但李镒提醒后,他派人去勘测地形,发现忠州城南到草梁道峡谷一带,虽是平川,但道路两侧确实都是泥泞的稻田,水草丛生,而且还有田埂纵横交错,骑兵根本无法在此地进行突击。

    而忠州西侧,弹琴台下,汉江和达川江交汇处以东,却是一马平川之地,稻田不多,便于骑兵冲锋。但那个地方也有巨大的毛病,就是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北面和西面都是江水,一旦战败,大军将会被赶入大江喂鱼。但申砬却认为在此地正好能够迫使如同一盘散沙的高丽军队,同仇敌忾的联手共击倭寇。申砬是准备效仿汉代的韩信了,当时韩信手下不也是一盘散沙的杂牌军吗?正是靠着把全军置之死地,迫使大家“背水一战”,才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出来。

    主意一打定,申砬纷乱的心绪也就安宁下来,他决定明天一道早,就把军队拉出城去,在弹琴台下布阵迎敌。

    天一亮,申砬就召集将领,下令出城迎战。

    李镒问道:“大人,是不是倭寇已占草梁道峡谷,我军要去反攻?”

    “非也,本将要待倭寇全军出草梁道峡口,在忠州城外一举灭之。”

    “大人,草梁道峡口到忠州城南,全是水草地带,如何作战?”李镒一听说草梁道峡谷丢失,心中以一紧,又闻申砬要出城决战,更是不解。

    “本将不在城南决战,而是去弹琴台下布阵,以待倭寇。”

    李镒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这才逃离了苦海,又要进地狱,他赶紧叫道:“大人,万万不可,此地乃是死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