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路师途
字体: 16 + -

第六十一章 画舫(一)

    成功两个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时候也有不同的要求。

    更何况自己所谓的成功或许在旁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民办老师觉得能够转正就是成功。

    普通老师会认为当个校长就是成功。

    农村教师又会把进入市区工作视为成功。

    但是唐峰,以前从没有想过人生的未来,更没有一个成功的目标追求,就只知道拼命工作。

    现在呢?

    “我认为的成功……”唐峰顿了一顿,露出惆怅的脸色,“我的成功近一点说,就是力争获得华金市优质课一等奖;远一点说,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孩子工作以后,还能记得我们,来看望我们,称我们一声‘老师’。”

    近期目标又很现实。远期目标很大,但很切合老师们的心理!哪个老师不想再退休后有学生来看望?这可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可惜记得大学高中老师的学生很多,能够记得小学老师的很少。

    这一次,老师们给予了掌声。

    第四个老师又站了起来:“我还是想问唐老师,唐老师,你的这节课课堂调控很到位,学生都很认真,几乎没有人开小差。我的问题比较小,对于课堂调控有没有诀窍?或者好的方法?”

    这个细节问题,唐峰看了看身边的江老师,说道:“课堂调控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江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由他来回答更合适。”

    江老师正有些受冷落的感觉,朝唐峰投去一个笑容,说道:“课堂调控,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我先介绍几种方法,再请郎老师补充下。第一:与学生约法三章,比如约定当老师拍手三次,学生就必须要坐端正,第二,在黑板上记下名字,下课教育……”

    然而,江老师的这些话并没有吸引老师的兴趣,大家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唐峰的课上。

    “唐老师,在课堂上找办法画圆时,学生说用手画圆,你就用右手徒手画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圆,下课后,我在黑板上实践了下,可就是不行。这个技巧可以教给我们吗?”

    一位老师站起来求教,这个问题大家也很有兴趣。

    徒手画圆,徒手画华夏地图,这些唐峰还是在华金师范学校学到的基本。很乐意的传授给所有的老师,于是,唐峰站起来,拿了一支粉笔,边演示边介绍。

    “用手画圆,以小指为圆心,起笔的时候必须在三点到五点钟的位置,然后逆时针画一圈。”

    ……………………

    时间就在热烈的交流中过去,很快就到了结束的时间。

    “刚才两位优秀的上课老师与郎老师,给大家解答了许多疑难问题,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吴校长声情并茂的总结,稍作停顿,继续说道,“我们东溪乡经济基础比较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少,硬件基础薄弱,但我们的老师都很敬业,勤勤恳恳的为教育服务。”

    “现在,我跟大家透个底,乡里已经启动了高速互通口的立项工作,打报告要求在我乡开通一个高速互通口,市政府已经同意,并上报省里。如果能得到省里批准,我们乡的经济将迎来高速发展,教育投入也会成倍增加。乡长许诺,三年之内给我们学校建造新的教学楼以及教师宿舍。”

    这段鼓舞士气的话,老师们倍感激动。

    宽敞明亮的教室,优雅整洁的办公室,配套完善的宿舍,无一不引起联想。

    唐峰听在耳中,又是别一番滋味。为姚建高兴,申请报告终于获得了领导的重视。这家伙,怎么没有第一时间把消息透过来呢。

    “老师们,政府重视教育,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今天是请进来,下一步是走出去,学校将选派教师去优秀的学校听课学习。今天的互动到此结束。”

    走出门口,几个孩子正在附近,探头缩脑的,看见老师们出来,又胆怯的四散,唯有一个女孩,走到唐峰面前,扑闪着眼睛,大大方方的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课呢?”

    唐峰有些内疚,又不忍心欺骗,语气和悦,“我认得你,坐在第一小组的第四排。叫陶小虹。非常抱歉,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老师希望,你能再每节课上都这么积极认真。可以吗?”

    “嗯。谢谢老师。”小女孩似懂非懂,重重的点头。

    “嗯。谢谢老师。”小女孩重重的点头。

    “陶小虹,回家吃饭了。”

    另一个小女孩过来,拉着陶小虹的手臂,匆匆跑了开去。

    ……………………

    兰江宽达数百米,经年累月之下,泥沙在中间沉积形成岛屿,名为中洲岛,岛上建有公园,从两边江岸都建有浮桥,连通而上。

    浮桥两边,三艘巨大的画舫成了来往行人的风景。其实说是画舫并不符合,它们并没有动力,只是漂浮在水面,固定在江边。或许称为舫形楼台建筑物更为恰当。老百姓更喜欢沿用半个世纪以前的称呼——“茭白船”。

    此刻,这些画舫就是兰花市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象征。

    唐峰曾经无数次从旁边经过,欣赏过,赞叹过,可惜就是没有进去过。

    再次站在“烂生菜”画舫前,仰起头,高达五层的木质楼台很有气势,廊桥的尽头,画舫门口之上的门匾,三个烫金行书大字“烂生菜”,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三个字据小道消息,老板求自于省会书法名家,每个字花费了三千元。至于是不是真有这个价,还是自抬身价,就不得而知了。

    以“烂生菜”三个字作为舫名,兰花日报在开张前还展开过专题大讨论,吸引了许多人参加。

    两方观点旗帜鲜明,严重对立。

    一种观点认为,这三个字太俗,登不得大雅之堂。画舫在江边也是风景,这三个字犹如掉入锅中的老鼠屎,污了游人的眼睛,拉低了兰花市的城市品味,应该像另外两艘画舫一般取名。另外的分别名为“兰花号”、“清波号”。

    另一派认为,如今是市场经济,只要舫名不违法违规,老板想怎么取就怎么取,外人去权干涉。更何况“烂生菜”还是兰花市的民间特色菜肴,老板是在挖掘宣扬兰花市的菜肴文化,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应该鼓励。

    学校老师也自发参与了讨论,有几个还寄信给报社,言辞激烈的表达观点。

    最后结果是以本报特约评论文的文章《雅俗共赏兼容并蓄》,给了此次事件一锤定音,“烂生菜”一派获胜。

    “从此,烂生菜”广为人知。

    以唐峰现在的眼光看来,所谓的讨论,基本就是一个套路,舫主联合报社策划的一起非常成功的营销活动。

    小城有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