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的钢琴师
字体: 16 + -

第五十九章 交响曲(二)

    当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此时,坐于首席小提琴位上的申智秀独自一人拿起了小提琴,她似乎要先独奏一曲了。而指挥则是看了一眼申智秀,随后,点拨了一下指挥棒,随着,琴音的颤鸣,乐曲随之蔓延了开来……

    “巴赫的d大调第三交响曲!”安允儿默念道。

    应该说交响乐在开始时独奏小提琴曲并不多见,但是,隐约间,会让人感到这似乎是在针对在场的某一个人似的。安允儿突然感到有些不安了。她在心里默念着这该不是为了……我……

    巴赫的d大调第三交响曲总体而言是轻快而又富有情趣的,用钢琴和小提琴都可以演奏。而钢琴演奏的旋律会更加轻快一些,且旋律的衔接会更加流畅。而小提琴的演奏,则是突出了这首曲目的高音的表现力。相对而言,在交响乐开场演奏d大调第三交响曲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当然这是独奏……”李素妍接话道。

    随着,小提琴曲优美的旋律,伴随着申智秀指尖的摆动,她的每一个动作,似乎都和自己的旋律保持在了音律上应有的一致。

    当申智秀的琴弓随着最后停滞下的鸣音,独奏曲在轻快的旋律中,悄然而止……

    这时,指挥将音律的旋律动作随即停止,舞台上的小提琴师,动作一致地拿起了小提琴。随着,统一的动作,在指挥的一个轻盈地动作下,音乐的旋律在小提琴的琴弦上因其可见的颤动,而现于可见的视觉,乃至是可以聆听的听觉里……

    “这是巴赫的a小调第十三鸣奏曲……”

    这应该是来自溪湖边的乐曲,听着如同清澈的水流,在清水涧缓缓流淌。这又似乎如同指尖停留的花瓣,随风而去,却又无法看到属于美丽结局的那一个时刻。

    申智秀在演奏时,将长音摆动的旋律,化为了流水空寂的鸣音。她将指尖触弦的瞬间,化为了清水沾湿溪湖岸边的水花。

    也许,音乐本身就是属于美丽风景的乐章,它并非要占据人内心深处可见的回忆,亦或是想象力。因为,音乐本身其实与人其实是有界限的,那么,为什么音乐与人会有共鸣呢?

    这在于……琴弦的声音,并非是独立的单音。它是带有演奏者本身的情感在其中的,所以,旋律不同于自然的声音,它会延续的很长,进而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所在的感动。

    于是,人可以构造一种可见的想象力,这也是音乐产生的真正原因。以及,音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构架,进而完全区分开自然和音乐的界限,让音乐成为了独立的艺术体裁……

    伴随着长笛的鸣音,以及双簧管的旋律。在曲调和音律的配合中,似乎长笛的乐曲也能显示出其独到的一面,而双簧管的轻音,似乎轻轻地、静静地伴随在小提琴曲的旋律中。至于大提琴,则是让旋律的深沉存在于整体乐曲中,适时地伴奏,也让整个曲风变得自然而又和谐。这似乎是可见的韵律感和旋律的把控感。

    “你觉得新学员演奏得如何?”安允儿轻声问身边的李素妍道。

    “应该是可以的,如果能更细致些就更好了!”

    “表现力是够了,但是,缺少的是变化……”安允儿喃喃道。

    也许,旋律本身可以带给人无穷的想象,但是,因为受限于人不同的经历和思想。听同一首乐曲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所以,知音往往是独立的。然而,彼此的听众能成为知音,又让音乐家成为了双方可见的媒介了。

    音乐的确是可以同时打动一部分人的。那么,在场的人都被打动了呢?这又代表什么呢?

    当巴赫的a小调第十三鸣奏曲结束之后。此时,观众席上很安静。因为,是彩排的关系,所以,一般是不鼓掌的。

    不过,随着一声琴键的鸣音,此时,钢琴前的钢琴师,终于按下了琴键,他似乎要独奏钢琴曲了。

    “会弹奏什么曲目呢?”安允儿思虑道。

    “圆号奏鸣曲!”李素妍在一旁微笑道。

    安允儿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她也想听听这位钢琴师的演奏了……只是为什么他会选择这一首作为钢琴的第一首曲目呢?

    圆号鸣奏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带有轻快旋律的曲目,这首曲目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别样的氛围。

    这似乎在一个自然的空旷的世界里,有一个恋人,身处于世界的中心,然而,她似乎在寻找一个可以让她心安的地方,让她感到心动的地方。这似乎不是在寻找自己所爱的人,但是,又似乎无时不刻地在表现着对于想表达爱意的那一种感觉。

    这并非是没有对象的表白,它似乎有些没有头绪,这似乎又是可见的对方。因为,能感受到这种感觉的听众,在她的心里,必定会出现那个可见的恋人……只是……这对于安允儿而言呢?

    应该说朴文杰也曾经演奏过这首曲目,但是,当时朴文杰似乎在安允儿的心里,并非像现在一样,身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所以,那时候听这首曲目,感觉是在旁观别人的感觉。

    这又说明音乐本身并非是单指某一个人的,却又无时不刻在单指某一个人。因为,人随着角色的不断变化,进而导致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其聆听曲目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所以,对于音乐家的知音而言,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会演奏这首曲目呢?亦或是,评价这首曲目很好听,你演奏的真不错,或者再附加一下过去的回忆,却仅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回忆。然而,当时间的契合点往后延伸,再一次聆听同样的曲目时,其间的感觉和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答案就如同贝多芬会创作这首钢琴曲一样。他似乎遥远地在那个回忆里的时代,不断地创作着,不断地演奏着。他似乎发现了自己过往的影子,然后,将乐曲和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一起。直到发现自己的爱人,他又突然明白自己的音乐有了真正的意义。

    所以,安允儿也明白了,贝多芬的这首钢琴曲,确实的,有其真正的意义在其中的。只是贝多芬会为了安允儿而演奏么?

    如果不是,那么,安允儿听得又是谁的钢琴曲呢?如果是,那么贝多芬为什么不会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呢?

    答案在哪呢?这也许需要安允儿自己去寻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