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逢阴为
字体: 16 + -

第三十四章 积谷防饥

    就在龙哥被当爹这件事情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背山爷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牵着家里的老黄牛出门去了。对背山爷来说,他那平淡而曲折的一生才值得一写。

    背山爷站在田埂上,眯缝着眼睛瞅瞅漫天的晚霞,耀眼得很。他有些惬意地看看田垄里长得绿油油的油菜,心想又会是个好年成了,等这些油菜收获了,孩子们又可以吃上自己亲自种的放心油,免得城里那些地沟油伤害了孩子们的健康。也许是呆的时间长了点,身后的老黄牛用嘴巴拱了拱他的腿,背山爷这才从神思中收了回来,牵着老黄牛,慢慢踱回家去,前面不远,是背山爷新建的漂亮小楼房,晚霞映照着琉璃瓦墙,很美的乡村夕照图。

    对这片赖以生存的黄土地,背山爷的感情是如此复杂。幼年的时候,背山爷的生活富足安稳,方圆几十里的土地都是自己家的。在外经商的父亲,凭着对土地的由衷热爱,做生意赚来的钱,除了基本开销,全部用来购买田地,年复一年,就这样,以商养农,攒下了良田千倾。所以,背山爷一出生,就是少爷,衣食无忧。时代变迁后,土地都重归国有,背山爷的父亲眼见自己一生心血化为乌有,郁郁而终。童年的背山爷饱受没爹孩子的成长心酸,对这些土地早生厌倦,一心想逃离这些土地,逃得越远越好。他认真读书,可是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失去了推荐升学的机会;他渴望当兵,可是上面两个哥哥都去了部队,队长一句话:留一个儿子下来给老娘挑水喝吧。就这样,作为最小的儿子,他不得不留了下来,为老娘尽挑水喝的义务。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已经成年的背山爷成为留守在家的顶梁柱。他羡慕两个哥哥在部队大熔炉里得到了锻炼,而自己,只能固守在这片黄土地上耕作了。他心有不甘,却也只能和老黄牛一样,被困在黄土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成不变重复着春耕秋收的节奏。,虽然责任田不少,可是因为缺少水源,知识匮乏,技能单一,黄土地回馈给他的并不多。要养活一家老少,背山爷不得不从事其他副业来维持生计。当碰见老天大旱的时候,背山爷也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少,和焦虑的乡亲一样,从快要干涸的井里挑水,像浇菜一样去浇灌那些快要枯竭的水稻,期望能救出一家人的口粮。那时候,他就不明白,自己节俭的父亲,为什么总是把做生意赚来的钱,穷其一生倾囊买这些并不让人愉快的田地,没有善终还祸害子孙?埋怨归埋怨,被困在黄土地上的背山爷,也慢慢认同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开始也像所有的农人一样,去理解这片土地,去土地里讨生活,过着和老黄牛为伍的日子。当然,年成好的时候,倒也能丰收得很,稻谷满仓,鸡鸭成群。尽管如此,老爹逃离土地的愿望从没有消减过,他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从事副业赚钱,倒也能把一家老少的生活调剂得不错。背山爷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走出这片困了自己一辈子的土地,去土地外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是:我没有机会出去了,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过更好的日子去。

    像所有的父母一样,背山爷拼命挣钱,省吃俭用,供养孩子上学。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日子过得苦哈哈,父母在黄土地上,拼命去呵护孩子们逃离土地的梦想,一家人同甘共苦,父母勤劳,孩子勤奋,共同呵护共同之梦,把日子过得艰苦而充实。背山爷就这样慢慢遗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渐渐与黄土地融为一体,虽然抗拒,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从背山爷那里继承了失落梦想的孩子们,把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在考学上,读书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要彻底走出黄土地,就要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取得一个城市居民的身份,才算洗脚上岸。那个年代,就算是同龄人,城市居民和农民子弟的出路也千差万别,城市居民的孩子除了升学,还有着各种招工招干的机会,进企业,进机关,站柜台,活得千姿百态。羡慕死农民子弟,除了通过高考升学的机会,被独木桥挤下的,只能接过父母肩上的扁担,牵着老黄牛,周而复始循环着父母的路。于是,多少年青的背山爷们,就寄望在寒窗苦读,成了农村孩子翻身的艰难抉择。会秉烛夜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寒门学子。而他们的父辈,依然在黄土地上艰难耕作,以微薄之力顽强地维系自己的孩子实现“农转非”的出路和梦想。

    背山爷深知: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背山爷依然固守在空旷的田野上,以老黄牛的姿态晨耕暮归,把征服世界的梦想,全部给予孩子们。虽然黄土地的颜色一成不变,但身体的疲惫很快被内心的期望所消除,想到即将放飞梦想的孩子们,就算再苦再累,背山爷也觉得值得。当年壮硕的身体和蓬勃的梦想,也被终而复始的劳作慢慢消瘦,但孩子们长大后日子就好起来的愿望却慢慢明朗清晰起来。在那些被称为黑色七月的待考日子里,背山爷在黄土地上耕耘播种,孩子们在教室里苦读升华,路就这样被一步一步丈量出来。

    走出黄土地的梦想,随着孩子们艰难升学的成功而获得圆满。背山爷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的梦想,隔代实现,而他自己,对黄土地上春播秋收的果实的数量,也不用再那么在意了。当黄土地承载着养家糊口的使命时,每一粒种子、每一棵幼苗,都是凝结着深重的汗水和期盼。毕竟每一粒粮食,都有换钱交学费的价值。如今粮食仅仅用于自给自足,背山爷的心态明朗了很多。他开始审视着黄土地的价值,也许不局限于活命了,拥有土地,也就拥有了一个农民的尊严。孩子们如愿成为城里人,拿着工资,做着体面的工作,也提出要把背山爷接到城里去生活。但背山爷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常常觉得不自在,城市空气里弥漫着的怪味,他闻着不舒服。虽然城市里整洁干净,但他很难闻到泥土气息,就连花草树木,也是经过修剪的,没有了生气。背山爷开始无比怀念自己一辈子想逃离的黄土地,他的孩子,已经成功蜕变成城里人,而他自己,觉得不过偶尔来城市做客而已。

    时代造就人才,环境成就梦想。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彻底改变了农村,改变了传统农业结构。出生在单一而贫瘠的黄土地上的年青人,凭借身强力壮、凭借父辈灌输的顽强信念,通过升学成功摆脱了黄土地的束缚,彻底洗去了泥巴味道。另一方面,被千军万马挤下独木挢的农二代并不甘心父辈的足迹亦四处突围。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工业化建设大军,把大部分的农业生力军吸呐进去,广阔农村的年青人终于突破了传统,找到了出路,纷纷洗脚上田,成为挣工资的农民工,以各种姿态栖息在城市的边缘,苦中作乐,在城市里种下汗水与泪水,也收获了比耕种土地上丰厚得多的工资,在城市中生存发展,以中国新农民的形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主力军。一批人凭胆识智慧,成为城市的新主人,也成为城市拓展的生力军,大部分城市新居民,就是洗脚上田的农二代,父辈们的梦想,终于圆梦成真了。升子山广阔的田野里,依然只有背山爷们留下来春种秋收,慢慢地,临近暮年的背山爷也觉得力不从心了,曾经庄稼遍野的黄土地上,也日渐荒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