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荣耀:法家密码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国中树国,君中立君

    咸阳宫。

    三公九卿及议郎于殿中激烈辩论,互道短长。

    这是咸阳宫中的常态,每遇疑难之大事,或有关重要事务决策之前,必行朝议。朝议形式有二:一为廷前议论,即廷议,人人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始皇帝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进行权衡判断再行决策;二为始皇帝“下其议”,学人称其为集议,即对某一问题,指定某人(如丞相、国尉)主持,召集一定范围内官员进行讨论,将讨论情况或讨论结果上报始皇帝进行决断。两种方式有利于始皇帝在决策时减少失误,在整个“秦王政”时期和始皇前期,这两种方式展示得非常充分,因此直到始皇前期,秦国政策的制定几乎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此次廷议,则是因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建议:如今四海统一,秦应承袭旧制,分封王室子弟及有功之臣,以利于守望相助。

    此事关乎国体,虽有数千年传统,但始皇帝仍未作直接决断,召集廷议。

    淳于越作为提议者,将其提议内容向众人言明。大体来说,就是效仿古制,分天下与皇室及功臣共享。

    “今陛下之天下,远比周室广阔,万年来从所未有,此通天之功也。有此广阔江山,既是陛下雄才大略之必然,也是上下一心之结果,当能与更多子弟及诸功臣共享。”淳于越在说明提议内容并进行制度阐释后,专门提出了如今大秦江山广阔,隐隐有劝诫始皇帝勿“吃独食”之意。这天下也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再说了,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吃也吃不完啊!还是分点出来,让大家都有点想头吧!

    李斯在心中为淳于越擦了一把汗,这些博士儒生,无论背后是否有人暗示,但其敢言之处,仍令人钦佩。不过,有的时候太过迂腐,常常被有心人利用。淳于越提出此议,也必是背后有人指使,不过,淳于越是否知道自己被利用就不清楚了。有很多时候,他们虽然明知是被人当枪使,但因为与自己的理念相合,仍然会心甘情愿地做一些事。

    其时,秦律规定,博士议郎在朝中议论,可直言无忌,绝不因言获罪。当然,如果“当面不过背后乱说”,那就另当别论了。正因有此制度,秦国朝政向来言路广阔。

    分封制度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中央王室安抚功臣、安排王室子弟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因此而形成了国体。天下大定,大大小小的功臣都眼睁睁地看着这块利益蛋糕,不管能分到多少,总有个盼头。事实上,大多数的功臣都有此种想法,王室子弟更不用说了,有机会成为国君的是极少数,其他人同样希望有自己的封地,有一块自己说了算的地盘,可比在咸阳大气都不敢出好多了。

    “臣以为,博士之言有理。”首先出来为淳于越站台的是一位中年郎官,向始皇帝行礼后,对这一提议提出支持意见,“自古以来,分封已成定制,况今大秦江山之广,若无子弟为陛下守江山,如遇有变,咸阳鞭长莫及,其危自现。”

    随后,又有数人出列,支持分封行赏。

    丞相王绾见支持者众,思忖此议恐更得人心,出列道:“此议甚是,陛下万里江山,共享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忠信之人为陛下守江山,以保江山永固。”

    始皇帝听众人讨论,并未急于表态,面上古井无波,看不出是何态度。眼神似乎往李斯所处位置扫过。

    “陛下,臣以为,博士此议不妥!”李斯出列,向始皇帝拱手道。始皇帝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神情间似有期待。

    王绾眼皮一跳,他素知自己才不配位,是李斯之大度和大局观念让他成为丞相。对李斯其人,他也是深感佩服。事实上,多年以来,王绾在政务上也一向重视李斯意见。李斯才华胜自己太多,更是始皇帝在政务上最信任的人,可谓“隐相”,他对此表示反对,那么必有其意。想到这里,悄悄向始皇看去。但没有看出什么端倪。

    “陛下建万古未有之基业,是受诸侯之相助守望乎?非也!乃是行法治、废分封,以政令之一统,得法令之必行,黔首因此而富,大秦因此而强。”

    李斯娓娓道来,语气忽转深沉:“周兼制天下,分封功臣及子弟,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此七十一国何在?此五十三人何在?”

    廷上众人均知李斯所言之份量,且李斯之言甚是有理,于是不再言语。

    数年后,淳于越旧事重提,劝始皇帝分封子弟功臣,此举直接导致了焚书令,此为后话。

    始皇帝并未直接决断,留下李斯,让他陪自己在宫中走走。始皇帝在前,李斯在后一步相陪,两人且谈且行,来到了章台,始皇帝日常办公之所。

    此时正值上午,阳光洒满宫阙,于金碧辉煌之中,遥望南岭,气象万千。

    “廷尉,适才众人皆道分封好,何以你独反对呢?”始皇笑问道。

    “陛下,分封乃法治之大忌,此为国之根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李斯躬身回道。

    始皇帝停下脚步,等着李斯的下文。

    “欲行法治,必先有法治直达之道,此所以大秦百年来以郡县为本之因。分封之制,看似守望相助,但君上之命不达于郡县,律法之威难及于乡里,欲行法治,岂可为乎?”李斯坦然相告,并不讳言。

    “廷尉的意思是……”始皇帝其实已有答案,不过还想证实一下。

    “诸侯于自己封地有至高无上之权威,是执行大秦律法还是以自己心意治国,全在于诸侯。臣大胆妄言,如果分封天下,实乃分陛下之权!”李斯抬起头来,“故而欲行法治,必行郡县之制而废分封,使律法之效,直达郡县乡里。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直接对陛下负责,则是对律法负责。”

    始皇帝笑了起来:“廷尉所见,确与那些腐儒不同啊。想来,背后有不少人正眼巴巴地望着朕的大好江山呢!”

    李斯笑道:“还有一人也与臣看法一致。”

    “哦?”始皇帝有点兴趣,想知道谁还有如此眼光境界。

    “离轩!”

    “离轩?如果分封天下,自也少不了他的好处,他居然会反对?”始皇帝奇道。

    “前日他来信,对当前国是与臣进行探讨,对分封之弊,他的看法更为精炼,可谓直指要害。”李斯赞道。

    “离轩如何评价分封之制?”始皇帝好奇心也上来了,李斯并不是一个容易认同他人观点的人。

    “国中树国,君外立君!”李斯回道。

    “国中树国,君外立君……”始皇帝细细品味这八字评语,连连点头,“这小子终是成长起来了,可堪大用啊!也不枉朕将萝儿交给他。”

    “那么陛下……这分封一事……”

    始皇帝长袖一挥,打住了李斯的话头:“大秦强盛如今日,并非分封之功,况且离轩不是说了吗,‘国中树国,君外立君’,如何能成!分封之事,就此作罢!”

    “陛下英明!”李斯躬身道。

    “不过,分封之事虽罢,但如何保证朕的江山永固,廷尉可有主意?”始皇帝面容严肃起来。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大帝国,如何保证其运转有序,并能有效地防止旧有贵族乱国,实为不易,而这也是淳于越等人提出分封子弟功臣的起因所在。

    “销天下之兵,除平南夷之赵佗及北守匈奴外,收兵于咸阳。”李斯早有准备,从容应道。

    始皇帝细细琢磨李斯其中之意,缓缓点头:“廷尉所言确为关键,但若六国有事,各地无兵可守,如何处之?”

    “建驰道,令咸阳通达天下,一旦有事,大军可于十数日内抵达任一六国旧地。天下无可抵抗王师之兵,皆可一举而定。”李斯回道。

    “驰道……”始皇帝抬起头来,东向而望,似是看到了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上,大秦精锐驰骋纵横,呼啸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