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专制,只为她一人
无利不起早,这话绝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既然有人想要找不快活,宋国师也就懒得搭理了。
这些自以为是的人,自是有着君王镇压。
这是典型的不撞南墙不回头,宋国师的好心提醒,却被人拂了脸面。
宋国师一甩衣袖就要走,可刚抬步就听到身后有太监道:“国师爷请留步,君王召见。”
得,宋国师只得转身,随太监去了御书房。
一干大臣看到这一幕,有不少人酸溜溜的道:
“宋国师可真是能干,一直得君王重用,真正是叫人等羡慕不已。”
能获得新帝君的重用,不用想也知,必是在新帝继位的过程中出了力。
只要能有这从龙之功,是妥妥的心腹。
虽说,他们私底会高傲不屑的说这种人是墙头草。
可是,他们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这样的人,恨不得以身代之,可惜……
新帝既然已经继位了,这早已经是铁定的事实,他们当然是没有机会了。
他们现在想要与新帝拉近关系,最好、最快捷的法子就是把自家闺女送进宫,成为君王的老丈人。
所以,为了成为帝君心腹,为了拉近自己与君王的关系。
他们就是拼了命不要,也要劝皇上纳妃,最好立自家的女儿为后!
皇后不比妃子,皇后是要母仪天下,成为天下女子表率的。
古往今来,朝臣对皇后的人选都十分慎重。
......这个世界也绝不会,让一个出生卑微的女子成为皇后。
当然,如果君王只是纳妃,朝臣虽然会说两句。
但绝不会阻拦,为这种小事惹君王不高兴。
朝臣们还在各自揣测,各自磨掌擦拳,各自盯着自家女儿想主意。
没想到第二日,简直一个晴天霹雳,君王居然宣布了立后大典的举行。
帝王的一句话,破碎了多少人的梦想?
一众朝臣们简直被打击的措手不及,体无完肤。
“朕要立谁为后,便立谁为后,这是朕的私事,容不得旁人指手画脚。”翟天逸强势的说道。
朝臣们有意见,这意见可大了去。
可又不得不承认,面对如此强势不妥协的君王,他们心底有惧。
抗议的话,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再者,凌楚楚为他们旭日国所做出的贡献,那可是没得话说的。
虽然,凌楚楚出生农女的这个身份,还是让朝臣们觉得心里膈应。
想想他们帝君这样尊贵的人,怎么就被一个这样低贱的山野村姑,给诱惑住了呢。
这,怎么看都觉得是在打脸啊!
有个正值不怕死的大臣,不顾众人的劝阻,一股脑儿将这个说了出来。
却是换来翟天逸冷冷一瞥“朕意已决!”
精简的几个字,却涵盖了许多意思。
震得众人不敢再多言,乖乖地低头装鹌鹑。
翟天逸本就没有想过,要听朝臣的意见。
他骨子里就是个专断独裁的人,即
使坐在帝位上,也改变不了他的本质。
可现在终究有人忍不住,站出来义正言辞阻拦了。
结果话未能表率完全,人就已经被架空了。
简直杀鸡儆猴,在场的大臣谁不受到打击?
要知道,人一旦掌过权,知过事,也就明白了权利的可贵。
这个时候就从云端跌落下来,最痛。
天知道,那强出头的人有多后悔,他后悔的快要疯了。
他后悔呀!
可他后悔有用吗?
随之,翟天逸就当机立断定,下了十日后的立后大典。
此言一出,满朝哗啦。
虽然,此事早已在群臣百般不情愿的意料之中。
可翟天逸的这一决断,还是让众人惊了一大跳。
好在,翟天逸威严决断,再者有了一人的枪打出头鸟,满朝大臣也没有人敢说二话了。
满朝大臣,经过几天的争论,最后还是向皇上妥协了。
事实上,他们不妥协,不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都不行。
因为翟天逸根本不可能让步。
事不宜迟,时间紧迫,各方也都行动起来。
凌楚楚立后的事,就此定下来了。
接下来,便是紧密锣鼓的筹备工作了。
这立后大典,翟天逸就想着给凌楚楚一个隆重又华丽的立后大典。
翟天逸之前的称王,他只是匆匆继承了皇位。
但是,没有举行登基大典。
某些方面,翟天逸这妖孽,居然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完美情结。
当然,翟天逸爽快的承认,他要不固执,不坚定,不尽善尽美。
他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拥有凌楚楚这样的奇女子了。
所以,翟天逸对这立后大典非常的重视,底下的官员自然不敢怠慢。
翟天逸宣布完毕后,就命礼部做好准备,这立后大典务必要隆重,不计花费。
这可是那女人一生就一次的立后大典,因此翟天逸丝毫不在乎,被人说成奢侈浪费。
作为帝王,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到,他还当什么帝君?
更何况旭日国国库还是有些底子,尽管立国初期,困难重重,也天灾连连。
但是,他翟天逸也不至于会缺银子。
帝君既是有令,文武百官自然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和帝君唱反调。
只要君王圣明,自会国富民强。
朝臣与百姓都不在意帝君奢侈,身为帝王自然要比普通人享受更多。
于是,这立后大典如火如荼进行着。
这可是旭日国复国以来的第一件大事,满朝文武都不敢怠慢,也都想借此扬扬国威。
而凌楚楚这个作为当事人的主角,反倒是最轻闲的那个。
因为要赶制凌楚楚大典上穿的凤袍,除了宫中绣女来量过一次尺寸外,凌楚楚再没过问此事。
关于立后之事,凌楚楚什么也懒得去做,她只要坐着等就行。
因此,凌楚楚有所不知。
君王甚至为了办好此次大典,不惜挪用库银,耗费了巨资。
大臣们也积
极响应君王号召,也不惜人力与物力,务求达到帝王眼中的尽善尽美。
这立后大典之事,由礼部官员牵头,各部协作。
短短的几天,一众大臣硬是将大典,安排得即隆重又盛大,让人挑不出半处错来。
——内容来自
(本章完)
既然有人想要找不快活,宋国师也就懒得搭理了。
这些自以为是的人,自是有着君王镇压。
这是典型的不撞南墙不回头,宋国师的好心提醒,却被人拂了脸面。
宋国师一甩衣袖就要走,可刚抬步就听到身后有太监道:“国师爷请留步,君王召见。”
得,宋国师只得转身,随太监去了御书房。
一干大臣看到这一幕,有不少人酸溜溜的道:
“宋国师可真是能干,一直得君王重用,真正是叫人等羡慕不已。”
能获得新帝君的重用,不用想也知,必是在新帝继位的过程中出了力。
只要能有这从龙之功,是妥妥的心腹。
虽说,他们私底会高傲不屑的说这种人是墙头草。
可是,他们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这样的人,恨不得以身代之,可惜……
新帝既然已经继位了,这早已经是铁定的事实,他们当然是没有机会了。
他们现在想要与新帝拉近关系,最好、最快捷的法子就是把自家闺女送进宫,成为君王的老丈人。
所以,为了成为帝君心腹,为了拉近自己与君王的关系。
他们就是拼了命不要,也要劝皇上纳妃,最好立自家的女儿为后!
皇后不比妃子,皇后是要母仪天下,成为天下女子表率的。
古往今来,朝臣对皇后的人选都十分慎重。
......这个世界也绝不会,让一个出生卑微的女子成为皇后。
当然,如果君王只是纳妃,朝臣虽然会说两句。
但绝不会阻拦,为这种小事惹君王不高兴。
朝臣们还在各自揣测,各自磨掌擦拳,各自盯着自家女儿想主意。
没想到第二日,简直一个晴天霹雳,君王居然宣布了立后大典的举行。
帝王的一句话,破碎了多少人的梦想?
一众朝臣们简直被打击的措手不及,体无完肤。
“朕要立谁为后,便立谁为后,这是朕的私事,容不得旁人指手画脚。”翟天逸强势的说道。
朝臣们有意见,这意见可大了去。
可又不得不承认,面对如此强势不妥协的君王,他们心底有惧。
抗议的话,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再者,凌楚楚为他们旭日国所做出的贡献,那可是没得话说的。
虽然,凌楚楚出生农女的这个身份,还是让朝臣们觉得心里膈应。
想想他们帝君这样尊贵的人,怎么就被一个这样低贱的山野村姑,给诱惑住了呢。
这,怎么看都觉得是在打脸啊!
有个正值不怕死的大臣,不顾众人的劝阻,一股脑儿将这个说了出来。
却是换来翟天逸冷冷一瞥“朕意已决!”
精简的几个字,却涵盖了许多意思。
震得众人不敢再多言,乖乖地低头装鹌鹑。
翟天逸本就没有想过,要听朝臣的意见。
他骨子里就是个专断独裁的人,即
使坐在帝位上,也改变不了他的本质。
可现在终究有人忍不住,站出来义正言辞阻拦了。
结果话未能表率完全,人就已经被架空了。
简直杀鸡儆猴,在场的大臣谁不受到打击?
要知道,人一旦掌过权,知过事,也就明白了权利的可贵。
这个时候就从云端跌落下来,最痛。
天知道,那强出头的人有多后悔,他后悔的快要疯了。
他后悔呀!
可他后悔有用吗?
随之,翟天逸就当机立断定,下了十日后的立后大典。
此言一出,满朝哗啦。
虽然,此事早已在群臣百般不情愿的意料之中。
可翟天逸的这一决断,还是让众人惊了一大跳。
好在,翟天逸威严决断,再者有了一人的枪打出头鸟,满朝大臣也没有人敢说二话了。
满朝大臣,经过几天的争论,最后还是向皇上妥协了。
事实上,他们不妥协,不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都不行。
因为翟天逸根本不可能让步。
事不宜迟,时间紧迫,各方也都行动起来。
凌楚楚立后的事,就此定下来了。
接下来,便是紧密锣鼓的筹备工作了。
这立后大典,翟天逸就想着给凌楚楚一个隆重又华丽的立后大典。
翟天逸之前的称王,他只是匆匆继承了皇位。
但是,没有举行登基大典。
某些方面,翟天逸这妖孽,居然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完美情结。
当然,翟天逸爽快的承认,他要不固执,不坚定,不尽善尽美。
他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拥有凌楚楚这样的奇女子了。
所以,翟天逸对这立后大典非常的重视,底下的官员自然不敢怠慢。
翟天逸宣布完毕后,就命礼部做好准备,这立后大典务必要隆重,不计花费。
这可是那女人一生就一次的立后大典,因此翟天逸丝毫不在乎,被人说成奢侈浪费。
作为帝王,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到,他还当什么帝君?
更何况旭日国国库还是有些底子,尽管立国初期,困难重重,也天灾连连。
但是,他翟天逸也不至于会缺银子。
帝君既是有令,文武百官自然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和帝君唱反调。
只要君王圣明,自会国富民强。
朝臣与百姓都不在意帝君奢侈,身为帝王自然要比普通人享受更多。
于是,这立后大典如火如荼进行着。
这可是旭日国复国以来的第一件大事,满朝文武都不敢怠慢,也都想借此扬扬国威。
而凌楚楚这个作为当事人的主角,反倒是最轻闲的那个。
因为要赶制凌楚楚大典上穿的凤袍,除了宫中绣女来量过一次尺寸外,凌楚楚再没过问此事。
关于立后之事,凌楚楚什么也懒得去做,她只要坐着等就行。
因此,凌楚楚有所不知。
君王甚至为了办好此次大典,不惜挪用库银,耗费了巨资。
大臣们也积
极响应君王号召,也不惜人力与物力,务求达到帝王眼中的尽善尽美。
这立后大典之事,由礼部官员牵头,各部协作。
短短的几天,一众大臣硬是将大典,安排得即隆重又盛大,让人挑不出半处错来。
——内容来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