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过小乡村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唐同明和唐同秋种地“挣钱”

    1984年开春,又到了春耕时节,唐庆业和刘玉花领着唐同明和唐同秋去地里种苞米,因为又长大了一岁,他俩比去年强了许多,不再那么闹人和不听话了,唐庆业和刘玉花每人每天给两角钱,让他俩帮着种地。

    这年,唐同明7岁,唐同秋5岁。

    唐庆业在前面刨镐,就是用镐头在垄台上刨出一个坑,然后从这根垄的开头刨到尽头。唐同明在第二位,跟在唐庆业的后面,,他用一只塑料斗子装半斗子二胺,然后用他那小手向坑里放二胺,他每次抓的二胺只够放两个坑,而他拿的半斗子二胺只够放不长一段距离,因为斗子装多了他拎不动。等斗子里的二胺放没了后,他就颠颠儿的快速跑到二胺袋子里再装一些回来,然后继续向前放二胺。每次放完二胺后,他还要用脚踩一脚,用浮土将二胺盖住,防止苞米种子接触到二胺,然后将种子烧死不出苗。唐同秋在第三位,他负责向坑里放苞米种子,每次放两粒或者三粒,他的工作比较轻,因为苞米种子不沉,用塑料坯子编的筐装不多就够一个来回的,然后到了放置苞米种子的袋子那再进行补装。因为他年纪小,放种子的速度有时候供不上刘玉花埋,刘玉花就在自己的挎兜里装一些苞米种子,然后让唐同秋给她留出一段空白距离,让他上前面接着放种子。刘玉花在最后面负责盖土,就是他们前面这三道程序全完成了后,将土盖在种子上面,防止种子露出来,并用脚轻轻的踩一下,将这个坑踩的稍微实一点,因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坑不实而进入空气,那样的话坑中的水分就会流失,就会影响到苞米种子出芽儿。

    他们四个人这一趟正好一条龙的就完成了种地的程序。但是,他俩毕竟年纪还小,干活儿是没有那么多体力的,所以,他俩干活儿也是没有长性的,干了一会儿后,他俩就嚷嚷着累不干了。尤其是唐同明,他的活儿比他爸刨镐的轻快儿不了哪去,他是属于第二累,刨镐是第一累的,所以,他就吵吵着不干了歇会儿再干。唐同明吵吵累要歇会儿时,唐同秋也跟着吵吵累,刘玉花只能让他俩先去玩一会儿,等他俩歇够了再让他俩回来接着干。在他俩歇着的时候,唐庆业和刘玉花并没有歇着,他俩始终在干。少了他俩干活,唐庆业刨一段后,把镐头放下,然后回走拎着化肥桶干起了唐同明干的活儿;刘玉花则自己边往坑里放苞米种子边盖土。

    他俩这样干,速度终究还是没有四个人一起干快。

    刘玉花为此经常夸他俩,这些年的饭没有白吃,终于能干点活儿了。

    唐庆业在刨镐时,一下一下的抬起落下,不仅要用力,而且还始终半弯着腰,从苞米垄的这头到尽头得始终保持一个姿势,要是遇到落下没打好的茬子还得重新再将茬子刨出把茬子上的泥土打干净,然后放在龙沟里,所以,他是第一累的。因为他很累,刘玉花也时不时换一换他,俩人穿插着干。

    其实,在真正播种之前,唐庆业和刘玉花是要先来到地里将茬子全部从垄台上刨出来,然后挨个儿将茬子上的泥土打净,再用耙子将这些打净的茬子搂成一堆一堆的,然后用车将这些茬子装车拉回家当柴火烧。茬子收拾干净后,用车带着犁开始打垄,将原有的垄台破坏,重新打成新垄,这样,新打出的垄台的泥土就比较松软,适宜播种了,要不原有的垄台太过坚硬不适宜播种。那时候,因为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根本没有现在的灭茬子的设备和播种用的扎眼器和播种机,所以,一切都得靠人力、人工去完成。

    因为上述的活计唐同明和唐同秋太小干不了,所以唐庆业和刘玉花就自己干,没有让他俩帮着干。到了放化肥和种子这个环节,他俩都能干了,唐庆业和刘玉花就让他俩跟着干了。

    种地大约持续了六七天,把唐同明和唐同秋累的不行了,稚嫩的小手因为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而变得疼痛起来,好在他俩都戴着手套,要不一定会磨出水泡的。

    这些天,他俩每人“挣”了能有六七角钱,然后,他俩就用这些钱买冰果儿和其它好吃的来犒劳自己。他俩花这些钱,唐庆业和刘玉花并没有干涉,而是告诉他俩别弄丢了也不能乱花,要花在正经事儿上。他们口中的正经事儿就是吃喝都行,就是不能买一些没用的东西。不过那时候,在他们眼里没用的东西还真少,不像现在商品很多,在生活和学习中用不到的东西太多,那时候的商品基本都是有用的,每一样都能用的着。

    种完地后,又开始准备水田插秧了,水田插秧这些活儿唐同明和唐同秋是干不了的,所以,他俩要么在家待着和屯子里的其他孩子玩儿,要么就是去奶奶家玩儿,总之,他俩可以继续玩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