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华
字体: 16 + -

第六百一十三章 集结号(四)

    第六百一十三章集结号(四)

    在第五战区之中,这两个番号的份量尤为重要。

    前者是黄埔学生率领的中央军精锐,号称是“御林军”,后者是第五战区的王牌抗日集团军。

    若是能够将这两支中国军队当中的任何一支歼灭的话,对于第五战区的打击不言而喻。

    不过汤长官和张自忠将军绝非等闲之辈,至少,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汤长官早在会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将部队调防,做好备战准备。

    而张自忠更是将优势兵力集结完毕,宛如一只收起来的拳头,等待着出击的那一刻!

    进攻宜昌的作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打击枣阳地区的第五战区主力,第二阶段再渡过襄河攻略宜昌。第一阶段进攻计划的作战方针是:以机动神速的进攻,歼灭第五战区主力于随县、襄阳以北地区,将汉水以西的中国军队向宜昌地区压缩并歼灭之。

    其兵力部署是:令第3师团由信阳经明港至唐河左旋,进攻新野南白河地区与樊城附近,与第13师团会合,切断第五战区主力向北的退路;令第13师团沿大洪山以西汉水东岸北进,迂回包围樊城一带第五战区主力,与第3师团协同作战;令第39师团于随县正面展开,当两翼师团形成包围后,从中路向枣阳进攻,与第3、第13师团协同,歼灭包围圈内第五战区的第十一集团军。

    为了牵制和迷惑中国军队,江南各师团在进攻开始前对当面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在枣阳地区作战时,宣传此次作战结束后即返回原防,使中国军队放松第二阶段作战的准备;并制造假命令,故意丢失,以此来诱导中国军队上钩,从而达到其欲擒故纵的战略计划。

    预定第二阶段的兵力部署是:第3师团从襄阳、宜城之间汉水弯曲处附近渡河,向当阳前进,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第39师团于宜城附近渡河,进入荆门;第13师团于沙洋镇附近渡河,经十里铺进出至河溶附近,尔后伺机攻占宜昌。

    不得不承认,日军为了剿灭第五战区主力军,可谓是煞费苦心,处心积虑的谋划。

    可以说,这场战役算是武汉会战之后,日军投入兵力最多,场面最大的一场大型会战了。

    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以及现如今的枣宜会战,七七事变以来的数次大型会战,他张自忠一下子参与到了一多半。

    与日寇交手数载,未尝一败!此等辉煌战绩,足以载入史册。就连日军本部都承认,在中国战场上能够与他们平分秋色者,唯有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是他们最头疼,也是最难以应付的对手,一打仗就来劲,其抗日之积极性,远非其他中国将军们可比。

    至今,日军都难以琢磨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让这位中国将军如此憎恨日本呢?

    情报部门再厉害,也无法探知一名铁血将军的内心深处思想,铁骨铮铮的真男儿,背后也有着其软弱的一面。

    每当回忆起三十八师昔日撤离北平的时候,老百姓们指着他张自忠的鼻子大骂:“汉奸”、“卖国贼”、“软骨头”……

    每一个字都如同尖刀一般,深深的刺进了张自忠将军灵魂中最柔软的地方。

    自己不是汉奸,更不是卖国贼,自己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军人!一名铁骨铮铮的中国男儿!

    怎么证明?用铁血的抗战精神和顽强的厮杀去证明!当张自忠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曾打算活着从这场漫长的抗日战争中走出来。

    委员长时常对黄埔的军官们说这么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什么是成仁呢?这个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好多人的心中都难以理会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更难以理解一个“仁”,究竟为何意。

    张自忠会用行动来告诉全中国的军人们,什么叫舍生取义,什么叫舍身成仁。

    凡是与张自忠交过手的日军军官都会由衷的感叹一声,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难缠的对手,这更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对手……

    能够让日军致意如此评价的军官,中国的军官里头,可能只有一个张自忠,致以对手最崇高的敬意,那就是——击败他!

    击败张自忠,消灭张自忠的三十三集团军!这是岗村宁次亲自制定的战术策略,务必要将这个第五战区的大麻烦从地图上抹掉!

    日军针对三十三集团军,乃至右路集团军的阴谋,第五战区早有察觉。

    第五战区针对日军态势调整部署:以第二十九集团军任大洪山游击作战,并侧击京钟、襄花两路日军;第二集团军在桐柏山游击作战,并向西南侧击襄花路日军;江防军除原任务外,应以有力部队渡河东进,向皂市、濂山方向进击,威胁日军后方,策应右集团作战。

    右集团仍以一部固守襄河西岸,主力在襄河以东地区,与中央集团协同围歼由钟祥北上的日军;中央集团应于现阵地阻击、迟滞日军西进,不得已时应以确保襄、樊为目的,于枣阳以东逐次抵抗,尔后以一部在枣阳以北与右集团和大洪山游击军协同,攻击日军侧背,主力向唐河、白河以西转移;第2、第31集团军和第92军应于桐柏、泌阳以东地区围歼西进的日军,不得已时向唐河以西转移。

    能否取得这场枣宜会战的胜利,关键在于各部队之间的配合,协作能不能达到预先的效果。

    军队之间派系之别依然是困扰着各部队之间协作的最大困扰,能否放下个人私见,全心的协作抗日,才是化解这场危机的最好方式。

    张自忠曾经对李长官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兵力足有三百余万人之多,是日军十倍有余,但是真正能打的不过十分之一罢了。

    更多的部队不是在抗日,而是在扯后腿,扯自己人的后腿……

    北洋时期留下的病根,至今都未曾拔除,遗祸无穷,甚至在如此国破家亡的时刻,依然有不在少数的军官心中,存在着内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