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满庭芳
字体: 16 + -

第六十三章:新帝登基

    虽然大唐王朝好意笼络回纥,为了避免干戈相见,登里可汗许多无礼的行为朝廷都曲意宽容,登里可汗还是不知满足,胃口越养越大。

    原河东节度使辛云京逝世已将近十年,登里可汗好了伤疤忘了疼,经常派出小规模的散兵游勇劫掠西北边境,以此打草惊蛇试探边关将帅的能力。当一次两次三次都顺利得手后,登里可汗的贼胆终于大了起来。

    大历十三年,大唐危险的友邦——回纥发动突袭,他们攻克振武、东陉,杀过太原、榆次、太谷,回纥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一路大肆劫掠,抢了振武、太原一万多头牛羊。

    河东节度留后鲍防率军迎战,跟回纥军在阳曲相遇,鲍防本是一个书生,没有武略,只知指挥军队厮杀,两军交锋,唐军大败,死伤几千人。

    登里可汗大获全胜,他兴奋得要命,哈哈大笑道:“总算报了十年前的大仇了,辛云京一死,河东就后继无人。早知道西北守将一个个都这么熊包,老子早就发难了。”

    各地唐军大败之后,人人闻风丧胆,一路无人追击,回纥军队大摇大摆撤退。当他们押着战利品行到羊武谷中时,山上忽然一声炮响,高处抛下无数滚木擂石,回纥军避无可避,哀声四起。一支唐军出现在高处,弩箭如雨,回纥军死伤无数。登里可汗指挥军队丢下战利品,赶快逃出这个山谷。但是抢来的一万多头牛羊受了惊吓四处乱窜,道路因此被堵塞。

    回纥军队走不出去,被困在谷中团团乱转,许多人被乱奔的牛羊撞下马来,惨死在马蹄、牛蹄之下。登里可汗好不容易率领残兵败将逃出山谷。

    登里可汗才跑出谷口,只听得一声呐喊,一位唐将率领陌刀手从斜刺里袭来,陌刀如墙而进,刀锋到处,人马俱碎,回纥军队被搅成几段,狼狈混战,首尾不能相应,唐军喊声惊天动地,“移地健,你恶贯满盈,这羊武谷就是你的葬身之所。”

    登里可汗失魂落魄,仿佛十年前的恶梦再现,他躲在亲卫丛中,脱下华丽的盔甲行头,抛弃被困的军士率先奔逃,登里可汗一跑,回纥军更加群龙无首,一个个心无斗志只知夺路奔逃。

    在羊武谷拦截回纥军队的唐将却是已被朝廷遗忘多年的代州刺史张光晟。当登里可汗攻克振武之时,光晟就积极准备大战。因为他只是一个代州刺史,麾下只有三千名团练兵,兵马并不算多,如何才能够以少击多以弱胜强呢?他算准了回纥军的撤退路线,选择了羊武谷这个最佳伏击地点,事先指挥军队埋伏起来,等回纥人进入谷中后,光晟才率军邀击。

    这也是光晟摸透了登里可汗的为人,登里可汗说得好听是草原一大汗国之主,说不好听就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头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

    ,劫掠够了就回军。

    辛云京将张光晟安置在代州这个军事要地,直到十多年之后,才终于发挥了代州的军事作用,可算是真正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张光晟率领一百唐军伏远弩手痛痛快快追杀了一阵,然后回军命令收军打扫战场,军士们将缴获的一万多头牛羊赶回太原,还有许多被困在谷中的回纥军士都做了俘虏。

    河东节度留后鲍防看到代州团练兵赶着成千上万黑压压的牛羊来太原,这才知道光晟率军拦截了登里可汗,给他追回了所有损失。

    鲍防大喜过望,赶紧也派人去羊武谷帮忙善后,太原军士将谷中死伤的马牛羊都拖出来屠斩了犒赏军队,并将缴获的马牛羊分给被回纥军劫掠过的河东百姓。

    此战过后,鲍防上表朝廷谢罪,朝廷征召鲍防回朝,另派大将马燧出任河东节度使。光晟在被埋没十年之后,终于又斩露头角,朝廷提拔他为振武节度使,兼任安北都护,太子李适亲自来代州传旨。

    “安史之乱”后期,李适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盟军的登里可汗曾威逼李适给他磕头,李适的几位随从大员据理力争,被登里可汗各打一百大棒,有两位大臣魏琚、韦少华受此侮辱后,伤重致死。

    李适当时迫于形势虽然隐忍着,心里却对回纥军恨入骨髓,一直主张要对回纥来硬的,偏偏朝廷采取怀柔政策,他经常听闻回纥人在长安无法无天却又无可奈何。这次张光晟击败登里可汗,着实给他出了一口恶气。

    光晟即将前往振武走马上任,太子李适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又悄悄叮嘱道:“塞北夷狄纵横日久,朝廷以你为长城,卿家担当重任,可要把大唐北门给看好啊。”

    光晟郑重承诺道:“请太子殿下放心,只要光晟在世一天,绝不会让回纥、吐蕃在西北边疆这样肆无忌惮。”

    振武城在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是“安史之乱”后期大唐王朝根据新的军事格局的需要而增设的一道军事重镇,但是这次回纥入侵,振武守将却像河东节度留后鲍防一样不堪一击,完全没起到边防军的作用,致使回纥军队深入河东境内劫掠,所以振武守将也像鲍防一样被征召回朝。

    大历十四年五月,皇帝李豫病逝,庙号代宗。太子李适即位。

    中书侍郎杨绾已在皇帝之前病逝,此时的宰相只有门下侍郎常衮一人。常衮跟中书舍人崔祐甫为代宗皇帝的丧礼该如何***办而发生争执,常衮就弹劾崔祐甫率情任性,随意变更礼法,陷皇上于不孝!

    常衮和崔祐甫的争执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是被常衮这么一上纲上线,这就变成大事了,皇帝当然不能不孝,于是常衮就建议皇帝把崔祐甫降职为潮州刺史。

    皇帝觉得降得太厉害,就叫中书省当值的中书舍

    人草拟圣旨,将崔祐甫降为河南少尹。

    圣旨是要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几位长官审核通过才能送交尚书省执行的,因为是晚上,政事堂只有常衮一人值班,他就代中书令郭子仪、门下侍中朱泚签上他们的大名,把圣旨直接发到尚书省去执行。

    郭子仪因军功升至中书令、朱泚也因军功升至门下侍中。在“安史之乱”前,中书令、门下侍中本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大唐的宰相。“安史之乱”后这两个职位逐渐成了朝廷奖励武将的荣誉头衔,实际宰相却成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所以郭子仪、朱泚虽然荣誉官职比两位宰相还大,实际都不过问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发出来的文件,两位将军也只是签个名而已。

    在“安史之乱”时的肃宗皇帝时代,朝廷事务繁琐,宰相设有多位,晚上如有什么圣旨,常常是由当值的宰相代其他几位签名发行,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常衮就钻了这个空子,代替郭子仪和朱泚签了名,皇帝却以为圣旨通过了这两位挂名宰相的审核。

    圣旨发下去执行的当天,郭子仪、朱泚同时上奏皇帝说崔祐甫无辜,不应当降职。

    皇帝惊讶地问:“两位爱卿昨晚都同意降他的职,今天又说他无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子仪、朱泚几乎异口同声说他们并没看到圣旨,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

    皇帝大惊,“两位爱卿既然没有看到圣旨,那圣旨上面怎么会有你们的签名?”

    郭子仪、朱泚辩解说他们并没有签名,那签名应该是门下侍郎常衮代签的。

    皇帝一听竟然是常衮一个人弄出来的把戏,他勃然大怒道:“真是岂有此理!常衮不是想把崔祐甫降为潮州刺史吗?朕现在就让他自己去做这个潮州刺史!”

    年轻气盛的皇帝立即连下两道圣旨,一道圣旨将常衮降为潮州刺史;另一道圣旨则把刚刚被降为河南少尹的崔祐甫又从河南道上追回来,同时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崔祐甫就这样接替了常衮的宰相职位。事情变得这样戏剧化,两位挂名宰相都暗暗心惊,但他们还是在圣旨上亲笔签了大名。

    这么重大的人事变化,两道圣旨一颁下去就立即震惊了朝野。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新皇帝李适性子太急,感情用事,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这恰恰是政治家的大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