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证心明义
十六贤王楚千平得到皇帝赏识,受封七珠亲王,仅次于楚千水和楚千寒,与四皇子楚千康、八皇子楚千嗣并列。
户部行商书房隐约以楚千平马首是瞻,户部尚书王丘山为了避嫌,不肯在进行商书房半步,有什么事情都是叫吏员去传话,与楚千平见面都是在公厅的书房内,喝喝茶聊会儿天,心平气和。
楚千平这几日走路生风,得意洋洋到了嚣张。
与楚千平的意气风发不同,被牵连到舞弊案中的宗室,一家家门庭冷落,下人出门采买都不敢走角门,要从临时开在隐蔽处的便门出去,府上的腰牌更是不敢拿出来使用。
“父皇今天又夸奖我了。”楚千平又在安璐面前显摆。上官晴给他的支持力度很大,财务上的资金支持之外,还派遣了专业的小组帮忙查账,基本只要楚千平盯上的人,说一句话,鵉台司的刑侦组就能将对方的底细都查清楚,这让楚千平的信心更加膨胀。
书房内的吏员都在闷头做事,刘锦江低头看卷宗,杜威根本就不在书房内,安璐实在看不下去,将楚千平拉到角落处说:“十六殿下,你能不能低调一点。”
“为什么?”楚千平不理解,他是皇子,现在又是七珠亲王,天生就是高人一等,为什么要低调。
“抢了四殿下的功劳,你就那么高兴吗?”
“不是我抢的,是四哥生病了。”楚千平倔强道。他的声音有些大,书房内的吏员纷纷将头压得更低装作听不见。
安璐看看身后压低声音道:“你怎么就不明白,你是在陛下面前得了一些赞赏,但是你得罪了多少人,你知道吗?”
她将上官晴的话摘要着说了一遍,看着表情震惊的楚千平问道:“我说的这些你听明白了吗?”
“我不明白。”楚千平真的不明白,他明明做的是对的事情,为什么要被指责。如果上官晴认为是错的,又为什么要全力支持他,这根本就是矛盾的决定。
“三嫂不可能那么说的。”楚千平固执的认为世界是正义的。
“那是因为王妃怕你应付不来,被有心人害了,你知道王妃帮你惹来多大的麻烦吗?鸾台司和匠造司的多少产业都让出去了,就连原本属于王妃的水泥厂都全部划归皇城司了,即便这样王妃还想办法给你提供十万金现金,是现金不是盐卷,这还只是物料的费用,那些人工不算钱的吗?出来做工的人都要养活家,不能喝着风活命。”
“什么都提钱,难道钱那么重要吗?那些宗室也是成天想着钱钱钱,才会做出哪些大逆不道的恶行。”楚千平愤怒的反驳。他这几日被捧上了天,完全以正义之士自居,也最看不起铜臭味的金钱,觉得天下正道以证心明义,逐利为邪,其中以权欲最重,钱利次之,再次淫邪,再次虚名。
“既然殿下不明白,就当我没说。”安璐死了心转身要走。
“你等等,把你刚才的话说清楚,我怎么就错了。”楚千平拉住安璐不让走,安璐甩开楚千平淡淡说:“我没什么话和殿下说了,殿下牵连了我无妨,不要牵连了我家王妃,奴婢承担不起。”
“我怎么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楚千平一千一万个不明白。
安璐觉得一片好心被彻底辜负了。
他们都愤怒委屈。
安璐回到家中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上官晴听说后也不知该如何规劝,让半香替代安璐在行商书房的工作,将安璐留在身边管理安置民工的后续工作。
在将铁厂、码头和京城的三角区域联通起来后,上官晴指挥民工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铺设道路。向南的目的地是京南重镇乌江口,货物从这里上船沿大江入海,绕行到岭南琼崖,这将是谅解琼崖与京城的最快捷商路之一。向北的目的地是同德路,用来警惕西北可能发生的叛乱。
不久前皇帝拿走了鸾台司账面上的资金,并开始削减上官晴手中的财权,向北的道路工程停止下来,向南修建道路的工程款名义上是琼崖军州支付,实际上是由上官晴掏腰包垫付的,所有又修建了一段时间,现在也彻底停了下来。
修路的民工需要迁移安置,上官晴要用手中剩下的钱完成这项工作,同时为南路工程再次开启做铺垫。
不管皇帝是否同意,南路都是要修的,她和楚千寒的未来在琼崖,要想将琼崖建设的更好,京城这块大市场是不能丢弃的。
上官晴安排好了安璐,又开始所谓的清修,每日都要绣花、读书、绘画、写科技笔记,过得十分充实。
也就在这段时间,第一批二百支单发枪出厂,通过试射后交付内廷,由皇帝楚怀天分配使用。据说楚怀天十分满意,要求增加产量,但是他没有拨钱给匠造司,而是将火器工坊划归皇城司交给宗人府大提举楚怀忠监管。
上官晴管理下最挣钱的几个行业都被划走,分别归入户部、皇城司和宗人府。就连不挣钱的道路修造也被划拨给了工部,还好上官晴已经将民工安置好,不然民工被原地解散肯定要出乱子。
京城内有传闻,上官晴已经失去了圣眷,上官家就要被驱除出朝堂了。
之前因为上官晴的跋扈不能在鸾台司和匠造司占便宜的宗室都拍手叫好,其中以四皇子楚千康为首,楚千康终于不用为偿还欠款发愁了,只要鸾台司换一个主事人,他就很容易把这笔欠款抹平。
为上官家感到悲哀的人也有。
在上官晴主持下,朝廷获得了多个获利丰厚的产业,对朝廷贡献远超过之前数位宰相,那些只会收刮民脂民膏缓解朝廷财力的压力的庸才,拿出来一百个也比不上上官晴一个小女子。而且上官文和成为宰相后,大力提拔了一批年轻的新晋,其中有很多有才干的庶民,都觉得朝廷过河拆桥不对。
但是同情上官家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开始落井下石。
户部行商书房隐约以楚千平马首是瞻,户部尚书王丘山为了避嫌,不肯在进行商书房半步,有什么事情都是叫吏员去传话,与楚千平见面都是在公厅的书房内,喝喝茶聊会儿天,心平气和。
楚千平这几日走路生风,得意洋洋到了嚣张。
与楚千平的意气风发不同,被牵连到舞弊案中的宗室,一家家门庭冷落,下人出门采买都不敢走角门,要从临时开在隐蔽处的便门出去,府上的腰牌更是不敢拿出来使用。
“父皇今天又夸奖我了。”楚千平又在安璐面前显摆。上官晴给他的支持力度很大,财务上的资金支持之外,还派遣了专业的小组帮忙查账,基本只要楚千平盯上的人,说一句话,鵉台司的刑侦组就能将对方的底细都查清楚,这让楚千平的信心更加膨胀。
书房内的吏员都在闷头做事,刘锦江低头看卷宗,杜威根本就不在书房内,安璐实在看不下去,将楚千平拉到角落处说:“十六殿下,你能不能低调一点。”
“为什么?”楚千平不理解,他是皇子,现在又是七珠亲王,天生就是高人一等,为什么要低调。
“抢了四殿下的功劳,你就那么高兴吗?”
“不是我抢的,是四哥生病了。”楚千平倔强道。他的声音有些大,书房内的吏员纷纷将头压得更低装作听不见。
安璐看看身后压低声音道:“你怎么就不明白,你是在陛下面前得了一些赞赏,但是你得罪了多少人,你知道吗?”
她将上官晴的话摘要着说了一遍,看着表情震惊的楚千平问道:“我说的这些你听明白了吗?”
“我不明白。”楚千平真的不明白,他明明做的是对的事情,为什么要被指责。如果上官晴认为是错的,又为什么要全力支持他,这根本就是矛盾的决定。
“三嫂不可能那么说的。”楚千平固执的认为世界是正义的。
“那是因为王妃怕你应付不来,被有心人害了,你知道王妃帮你惹来多大的麻烦吗?鸾台司和匠造司的多少产业都让出去了,就连原本属于王妃的水泥厂都全部划归皇城司了,即便这样王妃还想办法给你提供十万金现金,是现金不是盐卷,这还只是物料的费用,那些人工不算钱的吗?出来做工的人都要养活家,不能喝着风活命。”
“什么都提钱,难道钱那么重要吗?那些宗室也是成天想着钱钱钱,才会做出哪些大逆不道的恶行。”楚千平愤怒的反驳。他这几日被捧上了天,完全以正义之士自居,也最看不起铜臭味的金钱,觉得天下正道以证心明义,逐利为邪,其中以权欲最重,钱利次之,再次淫邪,再次虚名。
“既然殿下不明白,就当我没说。”安璐死了心转身要走。
“你等等,把你刚才的话说清楚,我怎么就错了。”楚千平拉住安璐不让走,安璐甩开楚千平淡淡说:“我没什么话和殿下说了,殿下牵连了我无妨,不要牵连了我家王妃,奴婢承担不起。”
“我怎么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楚千平一千一万个不明白。
安璐觉得一片好心被彻底辜负了。
他们都愤怒委屈。
安璐回到家中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上官晴听说后也不知该如何规劝,让半香替代安璐在行商书房的工作,将安璐留在身边管理安置民工的后续工作。
在将铁厂、码头和京城的三角区域联通起来后,上官晴指挥民工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铺设道路。向南的目的地是京南重镇乌江口,货物从这里上船沿大江入海,绕行到岭南琼崖,这将是谅解琼崖与京城的最快捷商路之一。向北的目的地是同德路,用来警惕西北可能发生的叛乱。
不久前皇帝拿走了鸾台司账面上的资金,并开始削减上官晴手中的财权,向北的道路工程停止下来,向南修建道路的工程款名义上是琼崖军州支付,实际上是由上官晴掏腰包垫付的,所有又修建了一段时间,现在也彻底停了下来。
修路的民工需要迁移安置,上官晴要用手中剩下的钱完成这项工作,同时为南路工程再次开启做铺垫。
不管皇帝是否同意,南路都是要修的,她和楚千寒的未来在琼崖,要想将琼崖建设的更好,京城这块大市场是不能丢弃的。
上官晴安排好了安璐,又开始所谓的清修,每日都要绣花、读书、绘画、写科技笔记,过得十分充实。
也就在这段时间,第一批二百支单发枪出厂,通过试射后交付内廷,由皇帝楚怀天分配使用。据说楚怀天十分满意,要求增加产量,但是他没有拨钱给匠造司,而是将火器工坊划归皇城司交给宗人府大提举楚怀忠监管。
上官晴管理下最挣钱的几个行业都被划走,分别归入户部、皇城司和宗人府。就连不挣钱的道路修造也被划拨给了工部,还好上官晴已经将民工安置好,不然民工被原地解散肯定要出乱子。
京城内有传闻,上官晴已经失去了圣眷,上官家就要被驱除出朝堂了。
之前因为上官晴的跋扈不能在鸾台司和匠造司占便宜的宗室都拍手叫好,其中以四皇子楚千康为首,楚千康终于不用为偿还欠款发愁了,只要鸾台司换一个主事人,他就很容易把这笔欠款抹平。
为上官家感到悲哀的人也有。
在上官晴主持下,朝廷获得了多个获利丰厚的产业,对朝廷贡献远超过之前数位宰相,那些只会收刮民脂民膏缓解朝廷财力的压力的庸才,拿出来一百个也比不上上官晴一个小女子。而且上官文和成为宰相后,大力提拔了一批年轻的新晋,其中有很多有才干的庶民,都觉得朝廷过河拆桥不对。
但是同情上官家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开始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