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荣誉勋章
字体: 16 + -

第721章

    两人不久来到教堂门前,大门紧闭,地面上满是灰尘和杂物,显然长时间没人打扫了。贝特朗很快上前敲门,声音不大,间隔有序,像是某种暗号。没过多久,门内传来问话,说得是法语,李浩洋根本听不懂。贝特朗随即用法语回答,速度很快,也不知说些什么,大概想尽快进入教堂内。

    教堂的大门不久打开一条缝隙,里面有警惕的目光在闪动,主要盯着李浩洋看。贝特朗不断用法语对门内的人说着什么,看样子应该是在介绍李浩洋的美军身份,但似乎并未引起那人的兴趣,大门的缝隙保持原样不变。李浩洋虽然有些不耐烦,但也不便强行闯入教堂,只好持枪在一旁警戒,希望贝特朗能快点说服对方。

    一分钟后,贝特朗转身用蹩脚的英语跟李浩洋解释什么,看上去对方似乎不太想让李浩洋进入教堂。李浩洋听不太懂贝特朗说些什么,大部分只能靠猜,却始终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当即用步话机联系马奇等人,让伊娜赶过来当翻译,其余人原地待命。伊娜很快出现在长街上,一路速跑而至,简单和贝特朗交流之后,直接用法语和门内之人交谈解释。

    伊娜和对方交谈的时间较长,但效果却不是太好,从她始终紧皱的眉头上就可以看出来。她不久转过身来,一脸无奈的表情,随即用英语跟李浩洋解释。原来开门之人是这所教堂的神父,法裔西班牙人,已经在马尼拉生活近二十年,名叫莫雷斯。莫雷斯神父不是不同意李浩洋等人进入教堂,但坚决禁止携带武器,谁也不能例外。

    李浩洋对此感到很可笑,教堂之所以没有遭到日军攻击,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这里是宗教场所,而是莫雷斯神父双重身份。他是法裔西班牙人,法国乃法西斯轴心国的成员,西班牙虽然没有正式加入,但也派兵协助德军入侵苏联(身穿德军军服,对外称志愿者),也是事实上的帮凶。以前日军或许碍于情面没对攻击教堂,可眼下他们拼死顽抗,不会在顾忌什么同盟关系。

    事实上,法国现在已经被英美盟军解放,而苏联红军已经攻入德国境内。西班牙虽继续保持中立,实际上已经偏向同盟国了,毕竟纳粹德国已经大势已去了。

    莫雷斯神父主持的这所教堂是码头区为数不多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非常适合改建成坚固的防御据点,日军岂会放过,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可莫雷斯神父十分固执,不允许任何携带武器之人进入教堂,态度十分坚决。阿尔芒医生确实在教堂内,同时还有上百米逃难的市民,如果美军持枪进入,很可能遭到日军的屠杀。

    李浩洋心知重伤员必须尽快得到救治,没时间跟莫雷斯神父解释,遂当场同意不带武器进入教堂。他随后用步话机联系马奇,让吉普车开过来,把重伤员抬入教堂内。吉普车不久开至教堂门前的台阶下,阿尔芒医生也闻讯赶来,亲自查看腹部中枪的美军,情况不容乐观。

    阿尔芒医生找来担架,小心翼翼地将重伤的美军抬下吉普车,放到担架之上。他知道莫雷斯神父的不能携带武器入教堂的要求,随即让贝特朗和一名助手抬起担架,快速进入教堂内。李浩洋和伊娜卸掉身上的武器装备,交个马奇等人保管,跟着担架进入教堂,大门随后紧紧关闭。

    亚伦腿部受伤,也跟随李浩洋和伊娜进入教堂,等候阿尔芒医生的救治,当然也留下了所有武器。教堂内部空间不是很大,容纳一百多名难民刚刚好,再多就显得拥挤了。阿尔芒医生的临时诊所设在教堂二楼,以前是个杂物间,经过清理,可以摆上七八个床位,全都躺了病人。

    简易手术台是两张拼在一起的木桌,厚实的毛毯垫在桌面上,然后铺上白布,最后用一道布帘与其它病床相隔。担架抬到手术台前,李浩洋等人小心地将重伤员移至手术台上,剩下的工作就交给阿尔芒大医生。阿尔芒医生让无关人员都立刻手术台,但留下了伊娜,他做手术时需要一个心细的助手。

    李浩洋等人随后退出临时诊所,站在走廊上等候,亚伦也跟了出来,诊所内人满为患,几乎没有可下脚的地方。走廊也坐着不少或伤或病的平民,所有人的精神斗萎靡不振,同时都很饿,没有力气说话。教堂内存粮已经快吃光了,每人每天定量配给,很多人只能吃一顿,而且根本吃不饱。

    李浩洋等人的野战口粮也不多了,但见此情景,还是果断拿出大部分野战口粮,交给莫雷斯神父分配给难民。莫雷斯神父很感谢李浩洋的慷慨,但并未因此打破不准携带武器的原则,很是固执。李浩洋倒是对莫雷斯的神父的坚持原则很尊重,尽管此人死板地不通人情,希望不是所有神父都这样。

    莫雷斯神父下楼分配野战口粮,李浩洋和贝特朗继续留在走廊上等候手术的消息,气氛沉闷而压抑。李浩洋取出还剩半包的骆驼香烟,自己点一支,递给贝特朗一支,其余分给会抽烟的平民。半包香烟当然不可能一人一支,很快就分光了,没分到的只能轮着抽了,来回传递。

    贝特朗的英语虽然很一般,但却很爱和别人交谈,边抽烟边不断和李浩洋说话,说不清楚就用手比划,与其他人有气无力的样子十分不同。经过十几分钟的交谈,李浩洋大致弄明白贝特朗的意思,他是希望作为战地记者,能参加美军的接下来的行动,见证解放菲律宾的过程。

    李浩洋很清楚贝特朗就是一个累赘,带着他只能不断制造麻烦,对行动有弊无利,当场就果断拒绝了。另外,贝特朗的身份也很可疑,他所属的法国自由艺术图片社,主要报到时装和艺术界的新闻,跟战争无关,不可能派什么战地记者来菲律宾。但贝特朗不死心,缠着李浩洋要参加行动,并说自己熟悉城区的道路,可以指引带路。

    李浩洋有伊娜同样熟悉城区的道路,不需要贝特朗指引,自然不会同意。两人说话间,教堂外面突然传来巨大的炮声,震得教堂墙壁发颤,火炮的口径很大。李浩洋立刻靠近被木板封起来的走廊窗户前,透过缝隙查看炮响的方向,怀疑是美军军舰上舰炮在开火发射,但距离实在太近了。

    麦克阿瑟将军严禁用大口径火炮轰击马尼拉市,不想让这座美丽的城市变成废墟,希望能兵不血刃地收复该城。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日军已经做好了死守的准备,一万七千多名海军防守部队和四千陆军士兵潜伏在城内各个防御点内,发誓留尽最后一滴血,要让马尼拉变成进攻者的地狱。

    巨大而猛烈的炮声很快又传来,位置就在码头附近,但李浩洋却看不到具体位置,判断应该是日军的岸防火炮。他立即取出望远镜观察,可仍是一无所间,说明日军岸防炮火的伪装效果很好。他随移动望远镜观察海面上的动静,发现有两艘美军的驱逐舰正在驶离,显然是在躲避日军岸防炮火的攻击。

    日军在马尼拉湾内布满了*,美军的军舰根本无法靠近,因此选择在西北方向林加延湾登陆,距离虽远,但较为安全。林加延湾内当然也布满了*,可日军放弃了滩头防守,因此美军可以安心排雷,顺利登岸。日军其实也想进行滩头防御,不让美军顺利登陆,但是对方完全掌握制空权,进行阵地防御就是活靶子,得不偿失。

    贝特朗很快也靠近窗前,望着驶离的美军军舰说道:“这些军舰几乎每天都来,但从不靠近,目的是吸引码头上岸炮开火,然后用飞机进行轰炸。”

    李浩洋立刻问道:“效果怎么样?”

    贝特朗耸耸肩道:“你也看到了,日军的岸防炮火一直在射击,轰炸根本没用!”

    李浩洋道:“你亲眼见到轰炸效果了?”

    贝特朗摇头道:“日军岸防炮阵地防守的十分严密,根本无法靠近观察,这能远远地看个大概而已。这些岸防炮阵地早年是西班牙人修得,后来美国人进行了加固,而日本人则换成了280毫米口径的舰炮,威力巨大。”

    李浩洋皱眉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进去过。”

    贝特朗得意地说道:“我是战地记者吗,当然要对军事方面有所了解了!怎么样,同意我参加战斗吧?”

    李浩洋心中冷笑,嘴上却道:“我如果准备攻打日军岸防炮阵地,你认为有成功的可能吗?”

    贝特朗连连摇头道:“根本不可能,飞机都轰炸不了,你们才几个人!”

    李浩洋却道:“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就看你想不想干了!”

    贝特朗吃惊地望着李浩洋,半天放道:“不是我听错了,就是你疯了!”

    李浩洋呵呵笑道:“那你愿意陪疯子去码头走一趟吗?”

    贝特朗道:“现在?”

    李浩洋笑而不答,静静地看着贝特朗,眼神很是轻蔑。

    贝特朗犹豫片刻,咬咬牙道:“好吧,我陪你走一趟,但你要同意我参加以后的行动。”

    李浩洋伸手道:“成交!”

    贝特朗当即和李浩洋握手,随后说道:“现在可以给我一支*了吧?”

    李浩洋摇头道:“我们没有多余的*,而且这次只是去侦察,碰到日军也不会交火,带枪没用。”

    说完,他当先朝楼梯走去,打算尽快去码头区进行侦察,确定日军岸防炮阵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