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餐厅
字体: 16 + -

第四十八章 白案

    因为有系统充当收银员,所以郑芝压根不必出去收钱。

    每日的工作流程也是做菜,接待,洗碗,三点一线。

    等郑芝把一大堆许诸二人留下的碗具清洗消毒完成,放入特定的厨具收容箱。

    外头的诸葛先生早已消失,留下一张淡黄色的食谱。

    流沙奶黄包

    介绍:“想体验一把爆浆的畅快销魂么?”

    出自:诸葛孔明

    糕点类食谱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呢,抱着这样的问题,淡黄色食谱很快化作纷杂的信息流溜进他的小脑壳。

    奶黄包,粤式地方传统茶点。

    与肉包等类做法上并无差别,皆是皮内包入各种馅心,最后蒸制而成。

    “这么算起来自己已经掌握了两道粤式茶点了啊...难道要逼我做一名白案匠师不成?”

    匠师时代的华夏厨师普遍以来共分成两大类,红案跟白案。

    白案也就是中华面点的职业称呼。

    包括米和杂粮等做出来的饭,粥,羹,冻的统称为米面制品。

    纵古今来,我等老祖宗又是何其威武。

    当西方世界还在做着嚼之无味,无发酵过的敦实面饼时,处在世界彼端的农耕文明逐渐制作出种类繁多,制作方法较为完善的面点。

    发酵面包普及后的西方,又早已被华夏文明的包子,馒头,月饼,烧卖远远甩开。

    即使在如今西式糕点大肆横行,备受吸人眼球的现代社会,中华面点依然强悍如斯,养精蓄锐等待着未来颠覆翻盘的一天。

    面点目前主要的风味流派共有四大类,京式,苏式,广式,以及最后的川式面点。

    四大流派如今就是一直主宰着华夏的糕点种类。

    像是荷香糯米鸡,叶仔就是广式面点的体现,汤圆则为川式。

    客观来说,算上这道奶黄包,郑芝的技艺起码也有普通白案学徒的水平了。

    之上的就是要更多的经验跟阅历,毕竟凭借区区几道简单的不能简单的糕团,能有学徒水准已是受到系统的帮助、

    要是这么轻松的成为一名中华白案匠师,那为何每年学习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普遍的是新手入门难,想有所成就更是难上加难。

    也有华夏师傅性情内敛,不会特意细细传授的教学模式有关。

    更多的要学徒自己去通过双手感悟,做笔记学习。

    不像面包甜点,只要掌握固定份量与操作步骤,后续制作简直不要太简单。

    相同时间来算,郑芝如果当初没有去学习西点,而是转为中式面点,很大可能如今他还在金属房间内学习,人生成就相对低落。

    中式面点就是这么难,放眼整个世界,没有之一。

    ....

    这款奶黄包的制作不算难,重点在流沙的奶黄陷当中。

    需要呈现这种效果,馅料水分的掌控就重要得多。

    水多了容易油水分离,不是像流沙般富有颗粒的层次感,而是洪水般涌进唇舌四散开来,口感融水发腻。

    少了馅料又会不成形,难以拿捏。

    当然不是直接在馅料内直接加水,而是控制馅料水分总体蕴含的份额。

    如果想让奶荒陷有发沙的口感,那么上炉蒸制的时间就显得要长一些,且不能一次完毕,而是间隔三次,之后还要用蛋抽打散馅料,刮平使其光滑,再进行下一次蒸汽,以此促使馅料颗粒变形起沙。

    “奶粉,澄粉,吉士粉..”

    撸起袖子,轻吐一口气的青年立马运作起来。

    拿出一系列蛋抽,电子称,长柄刮板,便在原料堆积的瓷台称出奶黄陷需要的三种粉料。

    除了奶粉和吉士粉用来增加奶香,浓缩味道。

    没用面粉是因为粘合没小麦淀粉的效果大,而且澄面蒸制糊化后整体作用要更融洽。

    咔擦一声。

    一个不足平常鸡蛋一半大的小蛋在他手中刨开,稳稳落入准备好的不锈钢蛋盆内。

    玲珑凸起的蛋黄色泽呈刺眼的橙红,宛如即将落下的夕阳,蛋白虽然浑厚清澈,但是郑芝抓起来就隐隐感觉蛋黄的重量要比蛋白重得多。

    晶莹得果冻琉璃似的,甚至比玛丽大婶的土鸡蛋质地还要出色。

    对鸡蛋从不陌生的郑芝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品相如此之好的食材,系统也很快给出善意的提醒,不过语气中...略带窃喜的得意?

    “本次系统选用的鸡蛋为野生放牧式生产,鸡种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全为在野外湖塘环境中自由觅食。”

    “鸡种为融雪鸡,为华夏珍惜野生禽类,性情凶猛,喜食各种昆虫,浮生鱼类,一年中只在春秋季节集中生产两次,且每次生产鸡卵不超过5枚,重量在标准的40克。”

    “又因无饲料激素养殖,鸡蛋单枚重量偏小,但由于其生长年龄达至成熟期要2年的漫长的习性,蛋黄比例要比蛋白高出20.18%,卵磷脂,卵白,卵球蛋白等各类营养元素比同期要高出32.07%个百分点。”

    虽说是奶黄馅,但是制作过程并不添加牛奶等液体,这样决定品质的主料,鸡蛋就显得至关重要。

    蛋黄多也代表油脂多,色泽靓丽。

    所以相对于来说黄油的份量就少放点。

    郑芝拿起台上砖形,金贵外包装的‘皇乳牛油’。

    拿手沾了点入口。

    淡黄色剔透的膏状油脂味道醇和,淡滑得入口即化,触感交接宛若亲吻,只有乳脂浓郁的奶香而没有其他怪异得味道。

    切下一小块常温状态的黄油丢入盆内,然后就开始加入糖粉直至打发到色泽发白,纹路清晰,便再分次加入磕好鸡蛋液,搅拌混合。

    最后用细筛子筛入之前称好的粉料。

    这样的工作他在做蛋糕时可没少干过,自然非常熟练,一两下的功夫,就形成宛如戚风蛋糕面糊般丝绸柔滑的淡黄面糊。

    盖上黑色炉灶上的蒸制竹笼,郑芝很快进行包裹馅心皮层的制作。

    酵母,水,盐,依次加入到雪白粉堆摊开的坑塘内,用刮板抖成均匀的麦穗状。

    手工河面的基础步骤。

    但十分考验师傅扎实的功力。

    面团揉制时间内,因为手掌温度而上升的温度,催发着内在酵母菌们的生长繁殖。

    揉好后发酵不要紧,但发酵中揉制可不是件好事,特别影响成品最后出来的内部组织,气孔有大有小,散气不均匀,口感也没有那么软,略带沾牙。

    所以.

    “砰砰砰!!!”

    闻着白面粉在金属案台上震荡在空气中的面粉颗粒,心情莫名爽快的匠师连同手中的动作也在加速着,直到面团腻白弹实,按上去回弹。

    盖上干净的湿毛布,略微摊放。

    吸收水分,放松面筋,好容易擀成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