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之秦时明月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 上卿蒙武

    嬴政降低了拜访大臣府邸的频率,因为该去的,基本都已经去过了,短时间内再重复去拜访,也没什么意义。

    唯独有一家,嬴政隔上三两天就要去一次。这个家族就是蒙家。

    蒙骜的病情好转了一些,但他仍很虚弱。

    天气渐暖,蒙骜也咳嗽的不那么厉害了。

    蒙骜申请了个廷议的时间,他要实现对嬴政的承诺。

    吕不韦很痛快的就批复了,还传告了需要来参加廷议的人员,准时到场。

    廷议有大廷议,小廷议之分。

    大廷议一般由君王发起,在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时,如果君王感觉到自己无法做出决定,便可以召集所有廷议成员,进行商讨,最后做出决议。

    小廷议一般由廷议成员或者朝中重臣提议,所议之事多为个人,或家族之事,但也都与国家利益有关,所参与的人员也不那么多,王室成员可不参与。

    蒙家派人向吕不韦作出了提议,吕不韦便安排了这次小廷议。

    嬴政并没有亲政,而且秦国并没有定期议政的惯例,所以朝臣有事上奏,大多是上奏给吕不韦。大多的事情,吕不韦自己就可以处理,只有战事之类的大事,他才会向嬴政上奏,这也是吕不韦能够大权独揽的原因。

    这次小廷议,对嬴政来说,是个树立威信的很好的机会。他还专程叫上了成嬌和嬴成二人,参加廷议。

    这一天,议事大殿。

    蒙武搀扶着蒙骜,走上大殿,后面跟着蒙恬,蒙毅。

    参加廷议的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蒙家人身上,眼神也都颇为复杂。

    钦佩的目光占了多数,但都夹带着惋惜,遗憾。特别是成嬌,看向蒙骜的眼神中充满着敬意和钦佩。

    嬴政赐了座位,让蒙骜坐下,又让蒙骜平息了一会,才说道:“蒙老将军该好生养病才是,有何事情让人转达便是了,何苦亲自前来呢。”

    虽然之前与蒙骜早已商议妥当,但嬴政是真的担心蒙骜的身体吃不消。

    “老臣近日好多了,咳嗽的也差些了。”蒙骜的状态明显比在家中强了许多,不知是真的转好,还是在外人面前硬撑。

    “老将军诉求廷议,所谓何事?”嬴政问道。

    “老臣年事已高,如今又身患病疾。”蒙骜的语速不是很快,继续说道,“今后恐怕无法再带兵出战,为国效命了。望请王上准臣卸甲,告老还乡。”

    “蒙老将军戎马一生,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是国之栋梁。”嬴政很郑重的说道,“如今,年事已高,身体抱恙,寡人准蒙骜将军卸甲,颐养天年。赐良田百顷,良马百匹,侍奴百口。”

    “王上,老臣什么奖赏都不要,还望王上准老臣退隐。”蒙骜说道。

    “蒙老将军的故乡在齐国,难不成是想回齐国退隐?”嬴政转问道。

    “这……”蒙骜没想到嬴政会这样说,一时之间不知该怎样回答。

    “老将军可以卸甲不归田。蒙氏族人,寡人还要重用,总不能跟你一起退隐吧。”嬴政说道。

    这也是蒙骜的想法,只不过,之前对嬴政没有直接说明。

    “蒙氏族人,当然愿为王上效犬马之劳,但这赏赐,蒙家万不能受。”蒙骜说道。

    “凭老将军的功勋,封爵拜侯都不为过,这点赏赐算不了什么。”嬴政说道,“寡人话既已出口,不可食言,老将军就坦然受之吧。”

    “那……”蒙骜犹豫了一下,便有说道,“谢王上恩典。老臣既已卸甲,便将兵符交还于王上,望王上另择良将,以保秦国太平。”

    说完,蒙骜向蒙武点了点头。蒙武将虎符交给赵高,赵高又将虎符交放到嬴政面前。

    嬴政看了吕不韦一眼。

    吕不韦面无表情,只是看着蒙骜。

    “既是如此,寡人便收回蒙骜将军的军权。”嬴政并未去碰那虎符,接着说道,“但军中不可一日无帅。依寡人看,最熟悉此军队的人,莫过于蒙骜将军之子蒙武了。”

    嬴政看向蒙武又说道:“蒙武上前听封。”

    蒙武刚回到蒙骜身边,便又站了出来:“臣蒙武在。”

    “命,蒙武将军接任原蒙骜将军的部属,出任上卿,监管军务司,掌管军械,军粮,车马等军需的生产,调拨,分配。相关之人,尽需配合,以确保大秦战力日盛。”嬴政说道。

    “臣,领王命。”蒙武叩谢道。

    嬴政看向吕不韦,问道:“吕相邦,寡人作此安排,可否合理?”

    “回王上。”吕不韦躬身说道,“王上作此安排,合情合理,无人有异议。只是,这原来的军务司若干人等,该做和安置?”

    吕不韦并未对嬴政的决定表示反对,而是提了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嬴政心中暗喜,说道:“原军务司职务不变,军俸不变,人员不变,均听命于蒙武将军。还有,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乃大秦之青年才俊,使其辅助蒙武将军管制军械,军粮的调配。”

    蒙恬,蒙毅同时叩谢,领命。

    “众卿若无异议,此事就这样决定了。”嬴政说道,“蒙老将军不可久坐,早些回去歇息,寡人会将蒙武将军的虎符与授印一同派人送到府上。”

    蒙骜脸上的神色一阵变换,想了想便再没说什么。

    蒙家几人再次谢恩,便扶着蒙骜,坐上车驾,回府去了。

    蒙家的事解决了,可嬴政难得有一次廷议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接着,嬴政又在廷议上与众臣商讨了一下太后去离宫的事。

    本来,这次廷议应该有太后在场的,可太后却称身体不适,并未出席,只是说大王与吕相邦商议妥当之事,若需要印玺,去找她便可。

    对于太后前往离宫一事,众臣早有耳闻,商讨的人不多。

    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是有人建议应在嬴政大婚之后,再选择出行。剩下的声音都是询问何时动身,需要多少护卫,离宫是否布置妥当,等等。

    太后离宫的议题很快就结束了,嬴政又征询了一下在城中开立“论道馆”的建议。

    显然众臣对这一话题更敢兴趣,吕相邦外府中的“论道馆”,不少人都去过,本身大家都感兴趣的事物,话题自然也多。有出主意怎样筹备,怎样运行的;有说多找贤士,前来论道的;还有出府兵帮助看守的;还有出宅院,提供场地的。

    场所定了下来,是城西的一所旧宅。嬴政又取了个新的名字——“文擂居”。

    “论道馆”不是不好听,而是比较有局限性,只论道而不论事,是达不到目的的。而“文擂居”,从表面的意思就看的出,以文设擂,这是给天下学士提供的展示才华,以文会友的机会。

    “文擂居”一事,也基本敲定下来。

    接着,吕不韦提出选妃一事。

    几日内,各国的使者将护送各国公主陆续抵达咸阳。吕不韦奏请将各国使团安置在城外,原因是蒙骜病重卸甲,这一消息如果散播出去,定会使那些被蒙骜击败过的敌国蠢蠢欲动,举兵来犯。

    嬴政同意了这一提议。因为他知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于九鼎。

    各国的使团名义上是护送公主,实则是探听秦国的虚实,和一些消息。如果让他国探得九鼎的消息,那无疑更是开战的借口。

    嬴政不是怕开战,而是他读了李斯的《灭六国策》,准备积蓄国力,同时也壮大自己的力量,不先将王权弄到手,与别国开战,无疑是不明智的。

    选妃之后,将是嬴政的大婚,这是举国欢腾的大事。吕不韦划拨了不少的钱银给礼政司,并且敦促礼政司的奉常欧阳卓尽早安排。

    欧阳卓领了命,却又奏了一本。依惯例,选妃之后,便会定下大婚之日,同时还要祭祖。祭祖然后是春猎仪式,之后才可大婚。

    众人又将祭祖和春猎一事讨论了个大概,廷议才结束。

    嬴政命赵高将蒙武任为上卿一事拟旨,然后去太后宫中盖印玺。

    安排妥当后,嬴政向华阳宫走去。

    夏夫人回宫一事,华阳夫人早就听说了,但并未做何反应。态度很明显,华阳夫人已经默认了。

    华阳夫人没质问,嬴政却不得不提及了,拖得时间长了,也不好。

    向华阳夫人问了安,嬴政简要地说了一下廷议上商讨的内容。

    关于其它的,华阳夫人到是没说什么,唯独选妃之事,让楚国的使团也住在城外一事,华阳夫人并不是很赞成。

    华阳夫人曾经也是楚国的公主,有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

    嬴政只好顺着华阳夫人,准许楚国的南苏公主来华阳宫居住,其他的使团成员则不可入城。

    目的达到,华阳夫人笑了笑,没再追问其他人如何安置。

    见华阳夫人面露喜色,嬴政将夏夫人回宫一事说了出来。

    简短的一句话,嬴政想都没想过会从华阳夫人口中说出,“她回来便好,明日让她来华阳宫,姐妹二人好些年没见了。”